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学者陈政:多重角色的生命飞扬

(2012-05-25 09:13:49)
标签:

评价

杂谈

分类: 媒体评价
http://s8/middle/a0b1e044xc0d21ce50fd7&690

文化学者陈政:多重角色的生命飞扬

 

 

简介:陈政,江西武宁人。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江西美术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编辑学会副会长,江西省文艺学会美术评论委员会主任,南昌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南昌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新闻出版业百名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晨报首席记者   曾悦之

 

文化推手:策划与创意锋芒初露

 

走在五月被大雨冲洗过的城市,陈政说他要与文化死磕下去。

 

事实上,早在几十年以前,他就充当了一个文化推手的角色,做了很多令他至今回想起来还觉得心潮澎湃的事情。当然,那个时候,他还不是江西美术出版社的社长,还没有写艺术评论,还没有马不停蹄地奔走在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讲坛、论坛。那时,他还在云遮雾罩的庐山顶上,是一个热爱学习、充满理想的年轻人,靠着一个善于创意的大脑和手中的一支健笔,为庐山文化旅游出谋划策。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到九十年代初,陈政在庐山工作了整整二十年,期间主要的工作就是出谋划策。他先在文化处,后在政策研究室。工作和兴趣的结合,让他找到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参与编写《庐山文艺》,写诗歌、散文,研究《五百罗汉图》,考证白鹿洞书院、东林寺的整理与开发,参加白居易草堂的论证。他还组织过几百名厨师,搞了一次“江西民间菜肴比赛”,整理的几百页菜谱,至今还放在他的书柜里,陈政认为这有可能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86年前后,中国第一套风景名胜区系列丛书《庐山》卷,就是由当年的陈政参与策划并担任主笔的。丛书首发式由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主办,有近百家风景名胜区竞争,由于陈政的参与争取,放在了庐山。

 

后来,陈政的满腹“点子”又在庐山的一个叫锦秀谷的景区得到实现。陈政说当时锦秀谷是不存在的,从花径到仙人洞只有公路通达。陈政将创意告诉区领导(那时叫庐山区),又写了一篇文章,探讨关于游客与庐山深度旅游的关系。经多方论证,区里在风景秀丽的锦秀谷修了一条游步道,从而为庐山多争取游客滞留了起码40分钟的时间。陈政为此到现在都很满意,像是在他家花园开了一条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陈政再一次凭借着他的一篇文章《庐山应当申报世界遗产》“一石激起千层浪”。陈政这篇文章在当时的九江市委政研室的刊物发出来之后,迅速被省委政研室的刊物转载,引起了省领导的重视,庐山最终在1996年申报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陈政又很满意,逢人就如数家珍,像是他的家人拿了大奖回来。

 

出版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比翼齐飞

从庐山调到南昌之后,陈政的职业发生了变化,凭借着出版市场训练出的敏锐嗅觉,他开始在出版行业有了新的表现,尤其后来的一系列创意策划,让他在出版界大显身手。

 

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年的时候,陈政策划了一本《怒吼的黄河》引起了出版界的关注,在策划这本书的过程中,陈政与责编分别到了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十个城市,走访了40多位艺术家和已故的艺术家家属及友人,亲自写导读。《怒吼的黄河》出来之后,被业界誉为美术版的“黄河大合唱”,在多个大学校园巡展,一举夺得中国图书奖。

而另一个具有价值的工作则是组织策划了《珠山八友》大型画册的编撰。

在此之前,关于珠山八友的是多少个人有不同的争议,并且尚未定论。关于珠山八友的事迹也是零零碎碎见于各种文摘,研究在国内基本为零。从上世纪90年代,陈政就把目光投向了珠山八友这一文化现象上,率领他的团队开展整理、发掘和研究工作,五年之后,这项工程完工面世,分为上下两册,投资70万。该书的学术意义在于:一、肯定了“珠山八友”由哪些人组成;二、宣告了“珠山八友”作为中国陶瓷史上的第一个艺术流派的存在;三、重新厘清了中国画从宣纸到陶瓷的探索价值。这就不但还给了世人一个清晰的珠山八友真面目,也为专家学者研究珠山八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这样的成功案例,还有《20世纪中国城市雕塑》,还有《中国当代美术战略研讨文丛》,还有《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还有《猎人影记》,还有《当代中国画文脉研究》等等等等,奇就奇在他策划的项目,常常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佳。作为一个优秀的出版人,陈政获中国百名有突出贡献的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如今,陈政所取做的一切都映衬了那句话:“要跟文化死磕到底”。

艺术评论家:在艺术王国里激扬文字

有人说,对文字充满了信仰的人更不容易去放下一些东西,多年之后今天的陈政虽然没有靠文字吃饭,但他的确如他同学程维所说的那样,陈政是个文字道上的“老江湖”。

 

而所谓的老江湖,与记者所了解到的陈政并无异议。他所表述的文字并不是因为他职业赋予的使命,更不是他那个社长位置所赋予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他现在写艺术评论,写写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写令人回肠荡气的序散文,都是源于他的思考,而记者从他身上看到更多的则源于他“笔下的理想”,这种状态从庐山到南昌,随着职业环境的改变、年龄的变化都没有老去,并且永远年轻。陈政自己说:“所谓年轻,多数人理解为生命旅程中一段蓬勃的时光,如四季中的春,如上午八九点钟的太阳等等。我则理解为心灵之火的一种燃烧状态,你阳光,你自信,你充满激情,你生命的炉火熊熊,你就永远年轻。”

 

虽然他现在的职业身份并没有要求要对文化市场“指手画脚”,但基于多年对文化的思考,陈政提出,“没有艺术评论的文化市场,是一个不完善的文化市场。”记者了解到,在当代艺术领域,艺术作品与艺术家的另外一个重要的价值,应该体现在艺术评论当中。陈政认为,这么多年来,江西的艺术评论依然缺失,甚至在省会南昌都没有几个艺评人。基于这点考虑,在2009年年底,由他和江西社科院副院长叶青共同发起成立了“江西省文艺学会美术评论专业委员会”。其宗旨是建构本土艺术评论队伍,观察与关注日益蓬勃向上的艺术人文。

 

陈政触角很广,他评论过的人很多,有已故的诗人、书法家、画家、也有健在的作家、记者、瓷艺家甚至僧侣,南昌大学教授赵感鹤说,这些人的身份难定,但有一个共性,就是与美术有关,但陈政所看重的不是美术家个人的得失,而是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在陈政的评论当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对评论对象武断的定位,而是从平淡当中,从那些艺术家本人没有察觉到的生死区域和盲点,发掘被评论者的潜在价值,这一点来看,很多评论家都很难做到。

记者了解到,陈政的评论风格,还充满了人文关怀,他把对哲学和生命美学的研究成果注入其中,始终充满了对被评述者的人生追问。在其纵横捭阖的评论领域,他恣肆汪洋地写了一篇又一篇的评论,作为为江西为数不多的美术评论家之一,陈政携带着独特的风格呼啸而来,还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体---序体散文。

 

作家:从诗歌、报告文学到序体散文

 

 

 

在经历策划高手、诗人、报告文学作家、艺术评论家的多重身份之后,陈政序体散文的身份又出现了。从2009年之后,陈政为不少图书、刊物写出了一篇篇精彩的序文。陈政的序体散文,就是一种把序当作散文来写的文体。某种程度上,在新时代的文学样式中,序的重要性和序体样式又在复活。他主张“大爱原则”和“死亡原则”,他把“艺术”三度(思想高度、文化厚度、技巧表现度)溶入文中,凸显出他在多层身份交织下,序体散文鲜明的“陈政特色”。

 

在中国古代,序体文是古代文体中的一个主流文体,有很多序体文都是传诵古今的经典散文。唐代柳宗元的《序》、欧阳炯的《序》、杜牧的《李长吉歌诗序》等等不少作品成为了古代散文的传世佳作。江西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夏汉宁说,陈政的序体散文就是要与古代序体文的优良传统对接,使这一文脉薪火相传。

 

但程维坚持认为,陈政的序,更贴切的是“序体随笔”这个概念。他认为陈政避开了古代序文的诸多流弊,“他的序文里,包含了散文的笔法,诗性的感悟、理性的判断,哲学的思辨甚至还有小说的白描。时而散文式、时而诗句式,将各种艺术纳入其文下,更像似序体随笔。”

 

但不管哪种定论,陈政的序,有他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在他对艺术领域的爱憎,也表现在他对当下世相的鞭策和呐喊,在《警惕景德镇的精神塌陷》一文中,他从一个文化思想者的角度道破了众多伪艺术家的行藏,直接拷问景德镇的艺术灵魂何在。文字里的坦诚恰恰彰显的就是文章的品格,“这样的批评很多人都说过我,但提意见本质是为了他们好,这关系到中国的文脉走向和民族心态问题,现在很多人都听不得意见了,也不接受别人意见。光听表扬,长此下去如何得了?那不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刚愎自用者,造就一个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民族?”记者了解到,陈政在行文中表现出来的深刻与率真,源于他是思想者,是怀揣大爱的人,是一个性情中人。

 

晨报记者对话陈政

 

晨报记者:我从网上看到你的博客、微博,都很热闹,“粉丝”日渐增多,能否谈谈“南昌陈政”的博客和微博?

 

陈政:我一直未开博。原来只想把江西美术出版社旗下的几个网站抓好就行了。有一位朋友,见我有许多文章,有许多想法,竟然未经我同意,在今年三月份就把博客开好送给我,一定要我试试。我一试,果然不错,到今天109天,结识了一批朋友,看了一些好的文章和艺术作品。我自己则把博客看成是我很个人的一本“杂志”,一块休闲、修心养性的园地,一个与朋友交流的书吧茶吧。

至于微博,我的朋友白明早就要求我开,一直未开。后来是开了博客一段时间,我的侄女在我家吃饭,非常偶然地帮我开了。既开了,我就认真,现在45天,写了几百条,都是读书笔记、思想感悟,也有些发议论的,好处是把思想火花都记录下来了。没有微博,光凭日记很难做到。

加“南昌”两字是因为“陈政”同名同姓者太多,好多朋友光打“陈政”两字很难进去。另外,南昌作为我的第二故乡,用作我的姓名前缀,我不感到有什么不妥,反而有自豪感。“南昌”作为符号,也需要用文化去“磕”的。

 

晨报记者:你曾多次提出这是一个“大美术时代”,大美术时代需要有大视野。江西曾走过不错的人文辉煌,那么,从当下来看,艺术市场和美术评论之间存在怎么的关系?江西目前的现状怎么样?

 

陈政:现在是一个大美术时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美术最好的时期。哪朝哪代美术有这样被重视?美术有如此高的社会地位?美术作品能有如此高的价格?我在这个行业里整整二十年,美术出版是小美术,但美术创作、美术文化、美术市场是大美术。我从2009年年底开始介入美术评论,又牵头成立了江西美术评论专业委员会。把这个旗扯出来有什么好处呢?因为在江西确实没有专职的美术评论家,所以,在江西的文化市场,这一块是缺失的。完善的艺术市场,有四个要素,首先它要有个好的策展人,这点在江西还是比较欠缺;其次,要好的经纪人;另外,还有好的艺术家;最后还必须要有好的评论家,这四个都不可或缺,一缺艺术市场就是个作坊,永远走不出江西这片洼地。我在南昌大学带了几个研究生,也是想把他们培养成美术评论人才。完整的艺术市场,需要一个适应生长的文化生态环境。

 

晨报记者:你怎么去判断艺术家和他作品的价值?

陈政:我的工作方式是“从走近别人”到“走近自己”。第一,要求是一种整体的判断,比如说他在史上到底能有什么地位。这一点很难,也很费事,几千字的文章往往要有上百万字的积累。

还有一个表述的问题。很多人有观点,但是没有办法表述出来,或者表述得不充分、不生动,我觉得这时候我原来的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的底子就派上用场了,自我感觉表述得应该还是比较充分的。
“从走近别人,到走近自己”的第二个方面,我对评价对象是用了素描、速写和色彩等方法,等于把西方美术的基本东西拿过来用了。搞文学的人对美术不太了解,美术的专业术语不太会用,我就有意识地挪来使用。比如写一个人,我在跟这个人接触的同时,就在观察他、判断他,用素描打小稿,将形、模简单地勾勒出来,在脑海里形成一个素描稿。再是围绕评价对象的生平、业绩进行一种现场感的速写,当然是文字的速写。我是借用这个术语。进行价值判断后,找准定位,再定基调,就像乐曲一样,要确定主旋律,到底是欢快的、奔放的,还是悲壮的、低沉的。定了基调以后,再确定色彩,是红色块,还是蓝色块,这个可能没有表现在文字上,但我脑子里是有这些东西的。有的用水墨效果,有的用青绿山水效果,有的淡抹,有的浓妆,每一篇都不太一样。

 

晨报记者:作为一个文化学者,我们知道,你除了写美术评论之外,还会对一些“文化现象”表示明确的爱与憎,这些年来,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大量关于景德镇的书籍,谈谈你对千年瓷都景德镇的思考?

陈政:我对所谓评大师“深恶痛绝”。第一因为大师真不是评出来的,是自己生长出来的。第二,一个地方不可能年年产生“大师”。第三,游戏规则特别是潜规则不堪入目。但我又很爱景德镇,我认为,在江西省的十一个省辖设区市中,景德镇是唯一一个可以以文化产业立市的城市。也有人提出景德镇建镇千余年的三次升级说:第一次为手工艺城市,第二次为工艺美术城市,这些都已完成,第三次为现代艺术城市。这当然是一种说法,一个良好的愿望,抑或说是人家看到的一种趋势。不管怎么说,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为了凤凰涅槃必须付出的代价完全不必这么巨大,走这么多弯路;一座城市总是要有自身的特有品质的。我觉得,正在建构中的景德镇学应该加入这个城市的审美判断、价值取向。否则,仅仅依赖技术层面无法解决一座大厦的文化支撑。

当然,一个城市的精神高地,从来是不乏其坚守者的,在此不想一一列举。还想强调的是:警惕是预防麻痹,呐喊是阻止大意。陶瓷文化从手工艺到工艺美术的过渡,从皇权控制到个人自由创作的嬗变,虽然财富的吸力、权力的抑制力都会起到相当作用,但个中脊梁,还是千千万万在泥与火中探索前行的陶瓷人。如果我们真的把景德镇定位为现代艺术都会,抑或是现代陶瓷艺术之都,那么,引领陶瓷人方向的,不应该是权力,也不应该是财富,而是精神追求。有否精神追求,是人、文化人,城市、文化城市的环境边界和标准底线。因为大家都知道,决定一种文化海拔高度的优秀基因只能是文化教养。

风的命是吹,而且要吹动;鸟的命是飞,而且要高飞。作为一种传媒,我们的命是说,而且要说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