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郭嘉:浓浓的乡愁,是创作的能量来源
http://s12/large/002WrhXkgy6Nq4CEHmHcb郭嘉,现任宋庄国画院院长助理,专职画家
作为一名职业画家,郭嘉正在从事着中国画的“山水”、“人物”的绘画创作,中国画的语言、形式和意境已经融在他的生活里,如春夏秋冬四季更迭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
郭嘉的父亲郭承毅,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板鹞风筝)代表性传承人。父亲长期从事刻纸、刺绣、灯彩、风筝等民间艺术研究工作,这对郭嘉形成了耳濡目染的影响。郭嘉回忆,小时候,父亲就将他送到少年宫学习中国画。中学时代,父亲还从单位借回《敦煌壁画》等资料供他学习。
http://s13/large/002WrhXkgy6Nq5IFZw08c郭嘉作品《真心无始》
1996年,郭嘉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环境艺术系。而后,他从事了近十年的设计工作。2007年,在省美术馆观看范扬画展后,他重燃起了中国画的梦想。2008年,郭嘉报考了中国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首届山水课题班,师从范扬学习至今。期间,郭嘉还在南京大学美术研究所攻读了中国画硕士。
如今,郭嘉长年在北京专注中国画创作,“生我养我的南通,有着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记忆和情感。在异乡时浓浓的乡愁,成为我创作时心灵最大的能量来源。”郭嘉说。
康羽荻:热衷不一样的陶艺器皿
http://s1/large/002WrhXkgy6Nq5t0Dy810康羽荻,专攻绞胎陶瓷艺术
康羽荻,更准确的说是“艺三代”,他的祖父康平是当代书画家、美术教育家。父亲是国家一级美术师,南通书法国画研究院院长康戎。在康戎眼中,儿子康羽荻这代人处在一个多元的、充满变化和机遇的时代。
http://s1/large/002WrhXkgy6Nq5zm1vG90康羽荻作品《六头茶具》
今年康羽荻刚刚硕士毕业。在攻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硕士学位的三年时间里,钟爱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康羽荻,尤好绞胎器皿,经过深入研究与制作,颇有所得。2014年4月,康羽荻在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一个陶瓷器皿个展。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高英姿,是康羽荻的导师,她曾评价过康羽荻的陶艺作品:康羽荻是在自己的“用”的范围内创造的,同时,也留待用者的想象。作品虽有稚嫩痕迹,但是,却没有矫情和伪装。
在儿子的成长中,康戎坚持让他按照自己的喜好发展。儿子小时候,绘画的天赋不错,课余的时间也经常画画。小学时,在南通新华书店里的淘吧,康羽荻找到了真正的兴趣所在。后来,读研究生时,他学习陶艺的兴趣又被再次激发。儿子一步步走来,康戎尊重他的想法并给予鼓励和支持。
“他的作品,每一件都不一样,有的具备仰韶彩陶的古朴优美,有的又呈现出汉代漆器的鲜艳精巧,又或者如行云流水一般,充满想象的空间。”康戎特别赞赏儿子在陶瓷艺术创作中表现出来的独特个性。
范立:有主见,有天分
http://s7/large/002WrhXkgy6Nq5jz9fE66范立,就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策划与美术工作部
范立,给人的感觉同他父亲一样,谦虚平和。他的父亲通籍著名画家范扬,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兼任南京书画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文化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范立的母亲潘金玲,南通如东人。1982年,潘金玲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曾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专职画家。
http://s4/large/002WrhXkgy6Nq5ncov153
对儿子,范扬夫妇言传身教。范扬还和儿子范立合作过画作《抗倭英烈小扣郎》。范扬创作追求自由,他经常讲,画坏了不就是一张纸嘛,管它呢!他把这个教给儿子范立。有时,范立也会对范扬的画给出自己的见解。范立的作品,风格鲜明,舒卷浑然。不难看出,他在绘画上的主见和天分。
魏晋: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
http://s8/large/002WrhXkgy6Nq5G7c47f7魏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魏晋的父亲,是南通个簃艺术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通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魏武,“我的父亲是一位艺术语言纯正的艺术家,他在传统艺术上的理念让我对传统国画更有信心,这种坚持在盲目遵从西方审美标准的当下,很是不易。”魏晋说。
魏晋的本科毕业于西安美院,研究生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师从省国画院院长、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周京新。“他的人物造型朴实,笔墨表现意识积极,艺术潜质可塑可造。”导师周京新曾这样评价魏晋。
http://s6/large/002WrhXkgy6Nq596wfP15魏晋作品《集之隅》
和很多从小练“童子功”学画画的小孩不一样,魏晋接触绘画较晚,高一时才正式学素描水粉,后来他顺利考上西安美院。“我从小喜欢画画,这是兴趣,说到专业,能够坚定地从事国画创作,我想和我父母的熏陶有关,他们都是美术工作者。”
在南通出生并长大,魏晋小时候的活动范围从未出过老城区,几乎所有童年记忆都在这片不大的地方。
在其他城市生活后,他发现,南通的地界确实不大,人也不算多,但物产丰富,从不缺人才。在绘画上,魏晋说:“我想从西方和当代艺术中汲取点养分,开始探究些自己的艺术语言。”
邵欣园:摄影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http://s10/large/002WrhXkgy6Nq54R7vja9邵欣园,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摄影与媒体艺术专业硕士在读
邵欣园的父亲邵连,是南通书法国画研究院副院长。邵连说,儿子邵欣园目前已经完成了法国巴黎Speos摄影学院的硕士学位,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摄影与媒体艺术专业的硕士学位,也即将毕业。
法国巴黎是一个艺术氛围弥漫的城市,在巴黎完成学业的邵欣园,并没有急于回国,而是在巴黎摄影师Michael Roulier的工作室担任摄影助理。
邵连和夫人都是从事绘画艺术的,儿子从小对画画却并不感兴趣,偏偏在七八岁的时候,爱上了摄影。起初,爱好摄影的邵连买了一台照相机。后来,儿子经常偷偷拿出去拍照片,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很小时,邵欣园就能以独特的视角进行摄影。中学时,他的摄影作品就在报纸上刊登了。大学期间,他的作品入选《中国大学生美术作品年鉴》获铜奖等。
http://s13/large/002WrhXkgy6Nq50sp9G3c邵欣园作品《拆纸与几何》
邵连表示,儿子对摄影艺术的敏感度,与家庭的影响也不无关系。家里的各种艺术类书籍,特别是摄影艺术方面的书籍,对他是很有帮助的。现在,父子二人还经常沟通艺术上的体验,但在各自专业上的对话越来越来少。用邵连的话说是“隔行如隔山”。邵连笑称,如今自己和儿子在艺术上是“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