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朝山水文与《宜都记》(节录)

(2012-10-18 12:52:51)
标签:

文言文

《三峡》

杂谈

分类: 初中语文教学参考资料

南朝山水文与《宜都记》(节录)

孙益鑫

摘要:《宜都记》为晋宋间名士袁山松所作。他记述了宜都郡(今湖北宜都)的山川风物,尤其对三峡的描写极为生动。南朝山水文学以及《水经注》等受其影响极大。《宜都记》首次提出山水“知己观”,是山水审美意识自觉化的标志,为中国山水散文的形成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因原书散失,只杂见于《太平御览》、《艺文类聚》等书,故历代对他的研究尚少,本文将对此作一点阐述。

东晋是中国山水诗文形成时期,这已经是学界共识。然在讨论山水文具体的标志性形成,始于何时何人,多是泛泛而论,大都认为始于谢灵运。其实,东晋山水散文中,有一部地记作品应该重视,那就是《宜都记》。关于这一点,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指出:“(山水作品)终成附庸蔚成大国,殆在东晋乎?袁崧《宜都记》一节足供标识”。可是,钱氏并没有详加论述。本文将以在类书、方志、杂史等所见相关材料为依据,进一步探讨《宜都记》对中国山水散文的开创性贡献。

一、袁山松其人与《宜都记》

袁崧即袁山松,陈郡阳夏人。《晋书·谢安传》作袁崧,盖合山松二字为一,误。光绪二十三年王先谦注本《水经注》卷三十四:“山松,朱作袁崧,赵作袁山松,误曰袁松即袁山松,《晋书》有传。《谢安传》作袁崧,而是注前后亦多作袁崧,盖合二字为一,终当山松为是。”清儒黄奭作《袁山松后汉书序》云:“正史外往往连山松为一字,作袁崧云。”袁山松为东晋士族,具有良好的家学传统。与袁宏为从昆弟。按《晋书》卷八十二,其曾祖袁瓖为国子祭酒,以功封长合乡侯。其祖袁乔“博学有文才,注《论语》及《诗》,并诸文笔皆行于世”。黄奭《袁山松后汉书序》云:“晋书载山松陈郡阳夏人,国子祭酒袁瓖之孙,琅琊太守乔之子”,误。袁山松“少有才名,博学有文章”。他好挽歌喜啸吟,有典型的魏晋风度。《晋书》云:

“山松少有才名,博学有文章,著《后汉书》百篇。衿情秀远,善音乐。旧歌有《行路难》曲,辞颇疏质,山松好之,乃文其辞句,婉其音制,每因酣醉从歌之,听者莫不流涕。初,羊昙善唱乐,桓伊能挽歌,及山松《行路难》继之,时人谓之‘三绝’,时张湛好于斋前种松柏,而山松每出游,好令左右作挽歌,人谓‘湛屋下陈尸,山松道上行殡’”。山松历任司马朝秘书监、宜都太守、吴国内史等职。于晋隆安五年(401)年死于孙恩之乱。有《后汉书》一百卷,《集》十卷,原书亡失,今残存部分。另有《宜都记》一书,已散失,多散见于《水经注》、《三国志注》、《文选注》、《北堂书钞》、《初学记》、《白孔六帖》、《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隆安三年(339),孙恩攻沪渎,袁山松修建城墙御敌,隆安五年城破战死。今天,在上海市,仍有沪渎垒遗址。当地袁姓,多为其后裔。

《宜都记》,又作《宜都山川记》。清丁国钧撰子辰注补《晋书·艺文志》《宜都山川记》条:“是书原本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御览》均引或省作《宜都记》,盖山松曾守宜都(本传失载),此其在郡时所著。《艺文类聚·啸类》载桓玄与袁宜都书,即山松。”其辑本可见《说郛》卷四《墨娥漫录》、《五朝小说大观》、《汉唐地理书钞》等。清代黄奭辑有《宜都记》善本一卷。

宜都,即今湖北宜都县。袁山松担任宜都太守后,撰著《宜都记》,记述那里的山川风物,以及地理掌故、乡国灵怪、地名由来等,尤其是对自然山水的描写,文笔精到,描写生动。从而开创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山水散文,对后世山水作品影响甚大。

 

 

 

 

 

 

二、《宜都记》文本梳理与后世摹文。

袁山松《宜都山川记》里的很多文字,不仅是写景的妙笔,更成为模山范水的经典,被后世作者大量转化、引用,甚至在笔法上竞相模仿。略举数例以证。

绝壁彩崖 四时林瀑 猿鸣空谷之摩成文:

《宜都记》曰:

 “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转引于《水经注》光绪二十三年王先谦注本卷三十四)

这里描写了彩崖,林木冬春,猿鸣,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水画卷展现在读者眼前,有时间的跨度描写,亦有空间是纵观描写。“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即是以时间的跨度,映衬峡谷之深。“林木高茂,略尽冬春”也是以时间写植被丰茂。整段文字,空间顺序有致。上下观察,得峡谷之幽深,左右视之,得两岸之石色。使人读之如行舟期间。此处描写石头彩色,极具特色。

后世作品中,如谢灵运《山居赋》:“竹缘浦以被绿,石照涧而映红”,《自注》云:“壁高四十丈,色赤。”这里的“石照涧而映红”实际上是说,石头的红色映照在山涧里。又谢灵运《撰征赋》:“水激濑而骏奔,日映石而知旭”是言日色与石色相映也。郭璞《江赋》:“绝岸万丈,璧立霞骄”孙绰《太平山铭》曰:“隗瓘太平,峻逾华霍,秀岭樊緼,奇峰挺崿,上干翠霞,下笼丹壑。”这些作品皆晚于袁作不久,但描写彩石,多所类聚。不得不说有袁作的影响痕迹。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观陶文,只不过是袁文的翻谈而已。“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只不过是重言“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也只是“林木高茂,略尽冬春”之改造,下文猿鸣,袁文已及。可见绝壁彩崖,四时林木,猿鸣空谷组合成文,自袁文始而后世多有模仿。陶称“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未免有忘祖之嫌,不称袁而称康乐,陶氏有孤陋之弊。

山松于隆安五年死于孙恩之乱,为401年。谢灵运则为(385433),山松死于孙恩之乱时,谢灵运不过16岁罢了。谢氏山水趣味,以《山居赋》为宣言,而谢氏作此赋之时,已是中年矣。则《宜都记》较之谢氏为早。陶袭其文而妄言康乐,不亦可笑乎?

袁文模山范水,三峡实景,照实为记。故绝壁彩崖,猿鸣空谷,实为有之。后世慕其文奇绝,写景文章,遂多属绝壁猿鸣之类,可见其影响之大。此乃《宜都记》在文字上的隽永横绝。绝壁彩崖,猿鸣空谷成写景“恒蹊”,袁氏首创也。

《荆州记》被《水经注》引用颇多,然其中亦不乏《宜都记》痕迹。

《宜都记》曰:

“自西陵溯江西北行三十里,入峡口,其山行周回隐映,如绝复通,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也。”(引自《太平御览》卷四十九)

这里写了两岸连山之高,峡谷之深。

《荆州记》:“旧云自二峡取蜀数千里中,恒是一山,此盖好大之言也。惟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日月。”(引自《太平御览》卷五十三地部十八峡) 

看去极大相似。《荆州记》也是散失之书,幸于《水经注》、《太平御览》等书得见部分。保存引文合计1.2万字左右。这段文字,对山谷的描写,与《宜都记》用同一比喻,痕迹可循。盛弘之生平不详,但可以知道,他做过刘义庆的临川王国侍郎。而刘义庆生于隆安七年(403),此时山松已故去两年了。盛弘之《荆州记》是在任上写就的,那么可证《荆州记》晚于《宜都记》。比喻如此之相像,不是巧合,而是延传。

又《宜都记》曰:

峡中猿鸣至清,诸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绝,行者歌之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此处引用当地民歌,写猿鸣空谷,用“泠泠”语,使人身感其音。

盛弘之《荆州记》曰: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岫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自《太平御览》卷五十三地部十八峡)

盛弘之写猿鸣,与袁文如出一辙。“空谷传响”说成“空岫传响”“泠泠不绝”成“哀转不绝”,一眼便知。

而杨守敬、熊会贞和撰《水经注疏》,熊氏于卷三十四处按曰:“‘自三峡七百里中’以下,盛弘之《荆州记》文”,是不负责任之举也。郦道元是北人,不识南方之水,故《水经注》多写黄河,少言江水,且多有引述。然而也有引述而郦氏自己加工的。如《水经注》卷三十四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却不注为山松语。王谟:“江水东过秭归县南,至东南过夷道县北,皆宜都郡治中。引《宜都记》者三,袁山松者五。”事实远非如此,很多引其文而加以变化据为己有的,不胜枚举。

游鱼之摹,袁氏一绝,后世仿造甚多。

《宜都记》曰:

大江清浊分流,其水十丈见底,视鱼游如乘空,浅处多五色石。(引自《水经注》卷三十四)

此处写游鱼,极尽情态,视水中游鱼如乘空而翔,美轮美奂。可参观柳宗元《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游鱼如漂浮在明净的空中,是水之清澈与鱼之灵动相得益彰。

《水经注》卷三十四:

“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矣,所谓渊无潜鳞也。夷水又经宜都北,东入大江,有泾渭之比,亦谓之假山。”(《水经注·洧水》)

又:

“北溪水所经皆石山,略无土岸,其水虚映,俯视游鱼,如乘空也。浅处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飞清,傍多茂木空岫。”(《水经注·夷水》)

又:

吴均《与朱元思书》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引自《全晋文》卷二七)

袁氏言“视鱼游如乘空,浅处多五色石”。吴文灵气不足,得袁文形不得其气。道元大肆渲染,虽成文数百言,大类如此而已。多有拾人牙慧成调汤底料之讽,自是少见多怪。而后世学者,遂冠以郦道元首创之功,多是可笑。

猿鸣之悲,实是三峡情形,前文已述。所以袁氏大多着笔猿鸣,三峡一带,猿鸣相应和,山松据实为文而已。不料助文奇趣,成一绝妙风景。……至唐人诗文中,猿鸣为悲景素材,已是司空见惯。袁氏据实写猿,不期猿鸣成写景必技。可见袁文对南朝写景影响极为深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