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雨与《听泉图》---钱币学泰斗的传奇故事

标签:
文化 |
http://s15/bmiddle/002WqBvkzy6JcElYDBIae&690
2005年,在北京诚轩拍卖公司的秋季拍卖目录上,我看到一张方药雨年轻时所摄的24英寸的大照片,底价是4000元,当时我委托一位好友代我参加竞拍。岂知拍卖会当场并未有人与我竞争,所以使我有幸以4400元的成交价,顺利购下。后来,有人曾问我为什么用这样的高价来买一张人物照片?理由很简单:方药雨是我父亲敬重的益友,也是我们后人应该记住的人物。这幅一代钱币宗师方药雨的原照,其意义是无法以金钱价格来衡量的。
记得在20世纪50年代,父亲的祥和泉币社的楼梯旁墙壁上,曾挂着一个红木镜框,里面装有一幅扇面画。我小时候并没有留意那张扇面上画的是什么,直至有一天,父亲告诉我这是天津的一位大收藏家方药雨老先生给他画的,这是与祥和泉币社有关系的一幅扇面画,对我父亲是一件很有意义的纪念品,所以他特地将它挂在店堂里。
http://s14/mw690/002WqBvkzy6JcEvqzg10d&690
方药雨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浙江定海城关镇人,他本名方若,字楚卿,祖上世代务农,后来稍有土地,到了他父亲一辈,不料家道开始中落,遂改行行医。方药雨为老大,下有两弟四妹,因家庭人口众多,生活贫困,父母把振兴家业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方药雨幼小时就进私塾念书,由于勤奋好学、天资聪慧,古文诗词、书法绘画、八股文章无所不精。他年轻时通过县试中了秀才,是个才华非凡、出类拔萃的人才。25岁时,他得到乡间亲友资助,仅凭25块银圆,由浙江定海经上海去天津创业,从此,在天津度过了他的一生。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我父亲经常去北京、天津收购钱币,并拜访当地的一些老藏家,方药雨即是其中的一位。那是家父恩师张季量推荐的,并由当时在天津银行界任职的张伯陪同,于1943年拜访了方药雨先生。那时家父只是个28岁的青年,而方药雨当时已是74岁的老翁。方药雨第一次见到家父就十分赏识,认为家父年轻有为,像他一样酷爱钱币,两个人谈得非常投缘,结成了忘年之交。
方药雨告诉家父,大概是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他开始收藏古钱,当时恰逢北方一些钱币藏家将藏品陆续散出,在天津劝业场的古玩铺出让兜售。因为那时很少有人出大价钱玩古钱,于是方药雨适逢良机,使他能搜罗到一些名钱、珍钱。又因他早年一直对古代文物感兴趣,所以开始大力收购秦汉的古币。他收藏的刀市、圜钱非常丰富,其中不乏珍品。除了著名的残缺的覃邦刀、汉代的大半两之外,他后来还收集到唐代的大唐镇库钱,五代十国时期的开平通宝、开平元宝钱、乾元重宝、天策府宝、天德通宝,北魏“天兴七年”金钱,金代的崇庆通宝、至宁元宝等等。这些都是名噪一时的稀世珍钱,据说他当时收藏的历代古钱有一万枚之多。方药雨平生好藏金石书画,犹迷古钱,在北方数十年间,大量收集传世名泉,终于成为古泉大家。
家父对我讲,方药雨是一个求精不求全的古钱收藏家。以前的钱币收藏家有一种秘不示人的习惯,凡是收集到一枚史料上没有记载的珍稀古钱时(钱界称之为“出谱品”),收藏者往往会把它秘藏起来,生怕被其他人知道。而方药雨不为这种时习所左右,他每得到一枚出谱古钱时,就会邀请泉界同好到他家中共同欣赏研讨。据张伯告诉家父,他曾多次去方家劬园参加这种泉友聚会。我曾在《晶报》上看到介绍劬园的一张照片,虽然印刷模糊,但还是依稀看得出它的一些风貌,那是一座带有楼台亭阁的大庭院。
方药雨当年收古币花钱最大方,所以北方一带许多藏家的古钱、新出土的古钱,都一一辗转到了他的手中。方药雨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所完成的《方家长物》是其早期作品,为原钱拓本,初印仅20册。他于1925年写了一本《古化杂咏》(古化,即古货、古钱之意)。据父亲讲,这本书只印了40册,后来送了家父一册。我曾拜读过《古化杂咏》,内有他所藏的101枚珍稀古钱的原拓本,而且每枚钱都配了一首绝句,是方药雨的心得和有关古钱的轶闻趣事,是一本富有雅趣的钱币书(方药雨赠送给父亲的《古化杂咏》已于1991年捐献给浙江省博物馆,现藏马定祥中国钱币研究中心)。http://s2/mw690/002WqBvkzy6JcEydJAJd1&690
可能是受到方药雨《古化杂咏》的影响,家父在世时,曾计划在自己的《古泉大观》集拓中,凡是他经手、鉴定、珍藏而拓制的每枚钱币,一一写些自己的心得。可惜由于父亲晚年体弱多病,此计划未能实现,这是十分遗憾的事。http://s15/mw690/002WqBvkzy6JcEALgaW2e&690
方药雨一生还出版了《古货菁华》《旧雨楼古货全稿》《古货今说》《古金银谱》等著作,弥补了国内古钱研究的一些空白。尤其他在民国十七年(1928年)相继著有《言钱别录》、《言钱补录》,凡所列之论说,多有前人未发现者,尤以考定“永安一百”、“永安一千”等为五代钱,赢得国内外钱币学界的赞同,令当时的泉界为之耳目一新。
此外,他笔耕不辍,不仅在上海的《泉币》、日本的《货币》等钱币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还在大众化的《晶报》上撰文介绍推广钱币研究,为我国钱币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20世纪40年代,丁福保在上海编著了两本研究钱币的工具书——《古钱大辞典》和《历代古钱图说》,被泉界奉为经典之作,其中刊载的一些古钱拓片,大多是由当年的两大收藏家——方药雨和张叔驯——所提供的。
方药雨不仅喜爱古钱,还对古代文物,诸如青铜器、金石书画等都有很深的研究。我父亲曾经对我说,他非常佩服方老先生,认为他不仅是古钱收藏大家,而且是个大学问家、大书画家。
方药雨在书法、绘画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其书与画均极其精致。当年他的书画润笔甚高,一般平民百姓是买不起的。当时,津门的上层社会之流,往往以拥有一幅方药雨的作品为荣。他的书画作品流落在日本的不少。近年来,方药雨的遗作在海外的拍卖价格甚高,他是一位深受日本人青睐的中国书画家。
父亲告诉我,1934年春,方药雨由于生活拮据等原因,由张伯中介,将自己收藏的所有古钱全部转让给上海的巨贾陈仁涛,价格是10万银圆。由于陈仁涛得到了这批钱币,他在收藏方面迅速崛起,而一举成为全国数一数二的古钱收藏家。
自己的藏品出让于人,对于嗜“泉”如命的方药雨来说,是极其痛苦的事情。他转让了全部古钱后,随即后悔莫及。我们在方药雨1954年所作的《听泉图》扇面画中,深深感受到这位垂暮之年的老人“迷”泉之深。
http://s13/mw690/002WqBvkzy6JcECIz124c&690
方药雨在去世的前一年,即1954年,当时他已是86岁高龄的老人,为家父绘制了这幅痴迷不悔而又饱含深情的扇面,难怪我父亲对它如此钟情。方药雨于1955年逝世,而他的这幅遗作《听泉图》扇面画,后来却一直悬挂在嗜“泉”如命的我父亲的卧房之中。(来源:@中国金币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