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爱好仙人掌植物的朋友,应该都会对乌羽玉属的品种有所了解。这是确实是一类让众多爱好者迷恋的品种,但是对其中的分类,恐怕依然模糊,这和仙人掌科植物中的星球属很明确的区分为5大种,形成鲜明的对比。虽然传统意义上,我们对乌羽玉分为三大种类,即:乌羽玉、银冠玉和翠冠玉,并提出了三者的区分标准:乌羽玉皮色呈深青色,花色为白底,有浅棕色中肋;银冠玉皮色呈银灰色,开红花;翠冠玉皮色翠绿,开白花,花瓣细长。但是随着大家对这类植物了解的深入,却发现原来所谓的三大种类的区分,存在很多问题。也就是说,上述的分类标准根本无法区分乌羽玉属的品种归类,说白了,就是每一种分类都存在太多的例外,特别是乌羽玉和银冠玉之间的区别更是模棱两可。同时,这三大类的命名也带有明显的“误导”倾向。
就我本人而言,从几年前看了著名的乌羽玉网站http://www.lophophora.info/后,就一直深感困惑,同时也证明了目前国内把乌羽玉简单分为并列的乌羽玉、银冠玉和翠冠玉三大种类,一定存在着误区。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乌羽玉的文章,受此启发(也包括证实了自己原来的一些想法),打算借仙友之力,结合自己的认识,谈一下乌羽玉分类中的一些看法,欢迎爱好者一起来探讨。
以下先引用网名为“郑州小王”的仙友发表在花间草论坛的文章以及论坛后面回答网友的两个问题,而后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另外,原来的内容参杂了部分作者幽默的语言,但是考虑到文章内容尽量保持精炼,所以略有删减,在此对作者表示歉意,并感谢他花了很多精力,帮助我们认识乌羽玉的分类。
王氏仙人掌问答(乌羽玉篇)
问题一:什么是乔丹鱼(L.jourdaniana)?
这也许是乌羽玉属最大的问题之一,之前坊间传说乔丹就是红花乌羽玉,这大概是受了上海谢老师在家养多肉植物一书中的指点,当然,这本书很有参考价值,但并不是每个问题都搞得很精确。
常见的乔丹确实是红花的,但一个普通的红花变种是得不到这样的命名待遇的。事实上,乔丹并不是普通的乌羽玉,而是乌羽玉和一种未知仙人球的杂交种,而且这种球并不是乌羽玉属的,这就造成了乔丹和其他乌羽玉属植物有很大的区别,无论从种子显微还是植物外观来看都如此。此外还有很多种说法,有的说是乌鱼羽和银冠杂交的,也有的说和乌羽玉没关系,是翠冠和别的球杂交的。这来源于研究的标本差异,乔丹的成株差异极大,有的像乌羽有的像翠冠,这甚至引出了乌羽玉和银冠在分类学上的关系问题,如果扯下去今天晚上就不用睡了。(乔丹的花像是乌鱼和银冠的复合体,但是以次为依据说是两种杂交显得有些草率)乔丹乌羽玉L.jourdaniana,一般开紫红花,但也有浅红,粉色,白色,较少见,植株具刺,老刺有时脱落,球体有很强的抽芽能力,老龄株常形成细碎的群生。
其实这与日本流传过来的所谓有刺乌羽玉特征很相似。但是否是同种东西不好下定论,因为乔丹的身世较为特殊,一直以来无法从事原产地研究,因此不能妄说两种植物的来源相同。具体见问题二
问题二:有野生的乔丹么?
这又是个好玩的问题,如果你一年前问我,我肯定说不清楚。野生乔丹很多人都说有,但一直没有经过正式确认。像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星球说起。
星球,就是普通的兜,这东西已经在园艺届泛滥百年,但偏偏这个东西又是CITES一级保护,我估计再找不出比星球更泛滥的保护种了。目前园艺星球的来源已不可考,反正好久好久了,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星球并没有野生的被发现,也就是说在一百多年前被不知道谁带到大棚里以后,星球就很久没有被野外发现过,孤立的在园艺界繁殖。这就造成人们的紧张情绪,发疯似的研究这种有趣的植物,生怕它消失,没想到的是,人们所倾注的精力过剩,不但留住了这些植物,而且创造出了园艺界的一枝奇葩,在此不得不感谢日本人。
乔丹的身世和星球差不多,种花的人生下来就发现乔丹在自己家的温室里,可是谁也不知道它从哪里来的,而且这种植物已经有了很多种变化,看起来是不同植物杂交出来的,有具棱的有具疣的,还有多种花色。和星球不同的是,乔丹是杂交植物,虽然不是骡子,但是有性繁殖能力也很弱,实生植物很难得到,所以目前也没泛滥起来。另外,乔丹不能和乌羽玉属其他品种杂交。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不久前,有人重新发现了野生的有刺乌羽玉,并且目前已经有零星的种子出售,但是目前尚未正式确认和家养的乔丹是什么关系,出售种子的苗圃也就没敢说这是野生乔丹,为了防止广告嫌疑,暂不公布苗圃名称。不过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弄不好随时有野生植物通过非法渠道流入中国,当然这不值得振奋。
问题三:乌羽玉是毒品么?
我不知道在中国法律上是不是,反正没有警察来抓我们。事实上乌羽玉的有效成分麦斯卡零只在野生植物中有足够的浓度。
为什么家养的没有?那你吃的芹菜有毒么?土豆呢?其实原产地的芹菜和土豆都有毒,是为了防范当地的害虫,引进到中国之后,那些害虫都不见了,来了一些新的害虫,芹菜和土豆发现不认识他们,就拿不出有效的措施来防范了。发育出这个机制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让乌羽玉认识中国的虫子也不是那么容易,何况还有农药的帮忙。
问题四:有黄花鱼么?
黄花鱼?就是黄花乌鱼,一般认为,没有。L.lutea
一直被描述成黄花乌鱼,lutea是黄的意思。但是没人见过他们开出黄花来,我一直很奇怪怎么有这个拉丁名。后来去了次上海,在马总的顶楼花园里,赫然见一株翠冠插着欧洲原装的牌子:L.lutea,发现确实很黄,但不是花黄,是球黄,晒的。马总曾经见过花,白的。看来这个lutea描述的是球体的颜色而已,在网上翻阅,发现比较诚实的欧美专家也说没见过黄花。
问题五:乌羽玉为什么没有被一级保护?
答案是用不着保护。
乌羽玉和太平球是最成功的两种仙人球,分布地域极广,基数也很大。有人肯定不同意,说那些无耻的掌类和柱子基数更大。当然,但是那些无耻的掌类不会被人们疯狂追逐,挖进自己家花园作装饰,乌羽和平丸会,人们唯恐挖得不够多。
乌鱼拥有完美的求生手段,体内的毒素可以防止害虫啃咬,变化多端的皮色和牡丹变化多端的株型相得益彰,都属于完美伪装者。不过对人类来说还是不够完美,人眼对色彩的分辨太强了。
另外,乌羽玉的对于种子奉行精品策略,产量少,成活率高,毕竟石缝和烂泥里的竞争者少,如果是在南美,这样的策略就不管用了。当然还有,粗大的肉质根和泛光的皮色可以代替刺的作用,抗蒸腾,钻地特性可以在干旱季节进一步减少蒸腾。牡丹和乌羽玉有个俗名,泥钻。当然,乌鱼长得更快,钻得更深,所以牡丹不是对手。
问题六:乌羽玉属一共有多少种?
这个问题不能深究,如果按照植物产地和进化过程来说,那只有两种了,乌羽和翠冠。这种分类只对研究有用。对我们来说,看起来区别很大就算一种了,那就是5种+n个典型的变种。
L.diffusa
翠冠玉
和其他的区别最大的一种,拥有最巨大的肉质根,翠绿的皮色,更高的含水量,更不耐寒,分布地域明显不同。
L.fricii
银冠玉
有时认为是乌鱼的变种,事实上园丁和科学家在这点上分歧很大,园丁觉得两种植物很难杂交,科学家觉得两种植物同祖同宗,既然我们都是园丁,那就认为是独立的种吧。棱千奇百怪很不规整,常常成疣,就变成了疣银冠。
L.jourdaniana
乔丹
L.koehresii
考氏翠冠,龟甲翠冠
有个有趣的俗名:假乌鱼。事实上和翠冠接近,自花不育,花瓣细长,主根巨大。不同的是皮色发黑,个头较小,疣略尖。
L.williamsii
乌羽玉
最常见的,不说了。
另外还有几个常见变种:
L.williamsii
var. caespitosa 仔吹鱼
L.williamsii
var. decipiens 银冠
这个国内也翻译成银冠,皮色确实有银灰感,但是由于该种和银冠产地接近,当地的环境需要这种皮色,球体还是直棱,和乌鱼相同。
L.williamsii
var. texana (texensis )大型乌鱼
其他问题:
A、如何区分翠冠玉和银冠玉?
皮色:一个绿一个银灰
花:一个白一个红,不过这个不一定,银冠有白花的。
棱:翠冠无棱分割成平整的,不规则的大块。银冠要么有棱,要么全部是疣但排列整齐。
根:银冠有萝卜根但是不如翠冠巨大,而且根皮苍老。翠冠的萝卜根水灵灵的像刚挖出来的白萝卜。
把两种植物烤干,翠冠剩下的干物质比银冠少得多。扔在外面冻,先死的是翠冠。
B、一直没有看到过传说中的白花银冠玉的照片,请问大仙,能够发一张典型的图片吗?就是那种确定是公认的银冠,但是开白色的花的图片?
白花银冠并不算一个变种,只能算一种变形(form),原始类型,基因很稳定。由于生长在银冠的核心分布区域之一,可以肯定这是银冠。其实白花银冠的不能算稀有种,国外各大苗圃有售种子和植物,价格也和普通银冠相若。
顺便说一下,就是论坛团购德国种子那家苗圃(估计作者说的是德国kohres苗圃),在乌鱼属研究方面是很权威的机构之一。本文有一半知识是从人家那里偷来的,另外大家看看龟甲翠冠的学名,就知道他们有多牛了。
抄抄拼拼别人的文章总是比较轻松愉快的,所以这篇文章的上篇很快拿出来,但是下篇就有点尤抱琵琶的味道了。呵呵,废话不说了,继续探讨问题。
上篇的开篇已经说了,从最初了解到乌羽玉三大分类的区别,到后来网上查对图谱,发现目前这个三大类的划分方法问题多多。由于自己外语极差,一直得不到有关比较权威的知识,“郑州小王”仙友的翻译解说,却让我豁然开朗,也印证了过去一些观点。当然,对于“郑州小王”仙友的一些观点和结论也并非完全赞同,否则也就没有必要写下篇了。
一、传统三大类划分标准不伦不类。
这样划分很容易认为乌羽玉属划分为三个种,而事实上,从学名来判断,不论是哪一派的划分,都找不到这种与三大类的划分对应的分类标准。这个问题可能要追述到三大类命名的来源,从命名上看,“乌、翠、银”已经很明确的说明了这三大品种的差异,在球体皮色上体现出来了,但是依靠颜色的差异来判断,显然是极不严谨的。且不论依靠颜色分辨会受到主观影响,所谓的“特白肌乌羽玉”、“黑肌翠冠”等大量出现,靠皮色来分辨已经是完全不可能了。所以名称完全成为一种形式,不仅不能起到区别的作用,还带来认知上的混乱。当然,这个问题也不能全怪名称,可能当初命名的时候对整个乌羽玉属的认知有限,但问题是,既然已经认识到这样的分类确实错误的话,却不去纠正,而是继续传递给后来者,似乎就有些不合理了。
当然,也有朋友会提出,虽然皮色已经不能成为划分的标准,但是还有花形花色可以来区别。但可惜的是,传统认为的花型花色的判断依然不能清晰的区别这三大类品种,即使是大名鼎鼎的乔丹乌羽玉,虽然以红花出名,但是同样存在开白花的乔丹乌羽玉,另外还有白花银冠玉等,所以依靠花色来分辨根本不解决问题。不过却可以通过花型来区分为两大种,即乌羽玉和翠冠玉。关于这个判断,“郑州小王”仙友也提到了,事实上,我们也可以在一些国外专业网站上得到证实(网址附后),乌羽玉属只分成乌羽玉(L.williamsii)和翠冠玉(L.diffusa)两种,其他都是这两种的变种。
二、乌羽玉属到底划分为两种还是五种更合适?
这个问题太专业,事实上我也没有这个能力来判断,我仅仅是根据不同的分析,从逻辑上进行考证究竟哪一种划分相对更合理。
第一,五种的划分来源于一家德国专业网站,其实“郑州小王”仙友提供的“5种+n个典型的变种”的解析,应该也是来源于这个网站(网址附后)。这种划分最大的好处是最大可能的维持现有的三大类划分,无外是增加了一种乔丹乌羽玉和一种“特别的”翠冠玉(L.koehresii)。但是这样的划分,并没有解决原有三大类划分体系存在的“种”的混乱问题,因为既然可以“5种+N个典型的变种”,那么为什么不能是“2种+N个典型变种”呢?毕竟关于种的划分,当然要以植物学为标准,而不应该是园艺学的分类。
第二,两种“银冠玉”证明了五种划分依然是混乱的。一种银冠玉(L.williamsii
var.
decipiens)被认为是乌羽玉的变种(是不是红花乌羽玉呢?),但是又创造性的独立了一种银冠玉(L.fricii),当然据说这种独立的银冠玉分类还是存在争议的,但是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又如何来区别这两种银冠玉呢?至于是否有可能从外形(疣)来判断,大家可以去那家德国网站去看看,就知道是否有标志性的区别标志了。反过来看,假设上面的分类存在,那么我有足够的理由认为目前我们买的所谓的“银冠玉”,除了那些园艺种的疣银外,几乎谁都无法认定自己买的到底是L.williamsii
var.
decipiens还是L.fricii,既然如此,还有分的必要吗?把有明显的疣状标志的银冠玉也列为乌羽玉的一个变种(L.williamsii
var.
fricii),我看一点问题也没有。至于是否容易杂交来判断种和变种的关系,似乎缺乏足够的依据,因为植物中同属异种之间容易杂交的情况很普遍。
第三,过去国内很多人都把另一种翠冠玉(L.koehresii)当成乌羽玉,因为这种翠冠玉的花色和乌羽玉非常相似,也是有棕色中肋的白花,皮色也比较接近,福建大量用三角嫁接的,多数都是这种翠冠玉。但是这种翠冠玉的花型却和乌羽玉差距明显,而与正宗的翠冠玉(L.diffusa)几乎一样----标准的细长的柳叶型花瓣。从德国那家专业网站上可以发现,L.koehresii的图片是最多的,意味着是一个变化最多的种。我个人认为,这种翠冠玉也完全可以并入L.diffusa,成为其一种变种。其实“郑州小王”仙友也认为“和翠冠(L.diffusa)接近”,这样为便于交流,不如合并统称为翠冠玉,而不是现在这样独立出来。
三、关于乔丹乌羽玉(L.jourdaniana)的一些疑问。
乔丹乌羽玉确实比较特殊,“郑州小王”仙友专门为此用两个题目来分析,确实让我也学到很多新知识。但是在学到新知识的时候,也增加了新的疑惑。
第一,有红花乌羽玉吗?是否就是上面所说的银冠玉(L.williamsii
var. decipiens)呢?从德国网站上的图谱可以看到,除了(L.williamsii var.
decipiens)外,并没有其他红花变种的乌羽玉,这样就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为什么(L.williamsii var.
decipiens)不命名为红花乌羽玉,而是银冠玉呢?而明明还有一个学名为L.fricii的叫银冠玉,这不是人为自造混乱嘛。
第二,乔丹乌羽玉和有刺乌羽玉到底是什么关系?有刺乌羽玉的学名是什么呢?当然,关于这个问题“郑州小王”仙友也提到,暂时也没有答案,需要得到进一步研究证实,或者希望其他仙友能提供相关资料支持。
第三,据说乔丹乌羽玉形态差异极大,这就直接导致一个问题,如何与其它红花品种,特别是红花乌羽玉区别呢?
由于乔丹乌羽玉的特殊性,暂时作为一个独立的种来研究,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定要理清与红花乌羽玉的区别。如果没有办法来区分,不如也暂时作为乌羽玉的一个变种,或许更为合理。
所以,当前阶段,把乌羽玉属分为两大种乌羽玉和翠冠玉似乎更为清晰,至少从花型来看,L.diffusa和L.koehresii的花型一致,和其他乌羽玉、银冠玉、乔丹乌羽玉的花型差异明显,容易区别交流。至于其他如疣银等品种,也可以独立交流,就好比裸萼属的海王丸,虽然是蛇龙丸的一个变种,名气超过了蛇龙丸,但是依然只能是一个变种而已。
最后要说一句,目前一些分类的混乱,有很大程度上是受日本的影响。但是我们只是简单的“拿来”,而不进行认真的学习、分析,不利于我们整体仙肉水平的提高。
附:两个著名的国际网站
http://www.lophophora.info/
http://www.desert-tropicals.com/Plants/Cactaceae/Lophophora.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