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如何调整好自己的情绪——ABC理论的介绍
(2012-05-08 17:10:32)
标签:
埃利斯美国宋体情绪理论杂谈 |
分类: 教学感悟 |
新学期的第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目是《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课堂上,同学们对这个话题都积极踊跃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例如:保持宽容、乐观的心态,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睡觉,对着空旷的地方大声呼喊,向好朋友倾诉……,在这里,我也想给大家介绍一种自我调节的方法——ABC理论。
ABC理论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北大心理系钱铬怡教授著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里也介绍了关于情绪治疗的ABC理论。ABC来自三个英文字母,在ABC理论的模型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产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评价;C是指在特定的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通常人们总认为事件的结果只是和事件本身有关系,即A引起了C。其实不然,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C的更直接的原因,即B影响了C。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一个事件发生以后所产生的情绪及结果,并不取决于事件本身,而是取决于人们对这一事件的看法、态度、评价和认知水平。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久而久之,这些不合理的信念还会引起情绪障碍。这些常见的不合理信念有:
1. 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是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2. 有价值的人应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3. 任何事物都应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会很糟糕;
4. 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灾祸;
5. 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
6. 已经定下的事是无法改变的;
7. 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总应该都有一个正确、完满的答案,如果一个人无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
8. 对不好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
9. 逃避可能、挑战与责任要比正视它们容易得多;
10.
要有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后盾才行。
这个时候,你可以尝试着运用一下上面所阐述的ABC理论中的原理,既然A已经发生,我们已无法改变,那我们可以尝试着去改变自己的认知B,这样慢慢的,可能就会改变和调整一下你的情绪。也许有人会说,难道人的认知真的就会那么容易改变吗?如果你的认知可以按照理想化的状态说改变就改变的话,还何来那么多烦恼?毕竟,很多人虽然知道什么才是应然的状态,但就是往往无法自控的。那么这个时候,你所需要的就是“悬置”,而不是“反思”;是“放弃”而不是“认知”;此刻的你不需要如此“聪明”,而应该变成“傻子”!也许,这也就是为什么“傻子”总会对人笑、为什么有个常用的词叫做“傻笑”。
当然,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是“灵丹妙药”,可以绝对或者彻底改变你的情绪,归根到底还在于自己的调节!但是“ABC理论”作为心灵健康的钥匙也能给人们带来情绪上的放松,给内心带来一丝的清凉!当你情绪不好的时候不妨可以尝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