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我常年订阅的福建老年报上,阅读了一篇介绍林纾的文章,写得很好,附有的几张图片也很珍贵,有许多内容可谓我之首见,着实对作者心存感激。
可历史史事实存在的一些错误问题,使我作为林纾的后裔总感不安。虽然介绍文章所作的论述,都是有历史根据的资料,本应有它的完整性。可历史上存在的事物,现在看来却存在许多不合理性的地方。
先讲林纾的幼年时,其父已为福州玉尺山盐仑承包水路运盐到泰宁一线各县城,这是一种高风险又是高收益的行业。他包二条平底小叶船,每船以运500斤袋装盐计,每次可送建宁等各县盐仓千斤盐,来回要一个多月时间,枯水期和涨水期除外,一年也只去三、四次,平常可以在家搞其它事,而收益是很可观的,运盐三年林纾父亲就在横山盖起一座房子,以后在玉尺山又典了一间房子住,因此讲林纾的童年家庭生活是富足的。
古时盐船在闽江上行靠拉扦速度是很慢的,只有突遇罕见山洪,盐船才会出事故。林纾父亲为此赔上千斤盐钱和二条船的钱,这相当于当时三间民房的价值。林纾父亲运盐失败后,改到台湾经商,这段时间因投资未有收益无钱寄回,使林纾一家过着困苦的生活。但事情并非人们想像的那样,林纾父亲台湾有他的弟弟国宾和一个官场在任的堂弟金鼎关照着,经商应投资足有生存的余地。也有银钱寄回家来。问题在台湾他父亲因水土不服而病亡,但他家在台湾乃有股份可赚线加上叔父的接济,此后家庭生活乃不成问题。
至于讲林纾无钱买书到叔叔家借书阅,更不能用以说他家穷的的依据。林纾的祖父生有二个儿子,大儿子不走仕途要他赚钱养家,供二儿子读书,叔父有能力买那么多书会穷吗,当时林纾他叔叔谋职到台湾,但尚未成婚,还应是一家人,去他叔叔那里拿书回来看应是正常事,因为他根本不需要再去重买一套书。
文章讲林纾六岁时的赍米事,更为离奇,此时林纾即使家道富有,但也不可能由他母亲,持一石米去送给老师,应该是一斗或一升才较合理。
当然,林纾小时的苦难是有的,但这不能把它作为发奋图强的唯一依据。那是他因失去了父亲的抚养,又在失去祖父母后,再失去了台湾叔父的常年接济,変成完全靠母亲和姐姐做女红过日。但他的学业乃由舅父负责,他在学时拜了二十一受业师,这不是当时一般人家庭能夠承受的。旧时平常人家缺食少穿是常有的事,林纾家乡莲宅是福州的望族,经济上工农业相当发达,多数人生活富足,可林纾一家几代人均是十分的不顺,这是导致林纾发奋强,能有几次赴京考试的原因。
该文中讲林纾迁家东门琼河居住,几个月后又迁往苍霞洲一事使人难以理解。这里的问题有几个:一是琼河在水部门外与林纾老家莲塘才离二里许,他为什么不搬回老家。二是该年林纾得乡荐去参加乡试,许多事要靠近乡里联系。三是琼水房子原是林纾姐夫的家,后来再转让给了林纾。四是一个穷书生,能夠在苍霞洲独立盖起五间排的一座大房子,加上那年参加乡试的多是用钱,林纾当时能从那里弄到那么多的钱,不得不使人感到奇怪吗。
人 若是只会说事,却说不清事由,就难有故事的合理性。穷有什么好,千百年来做人的都怕穷。只有近世这几十年来人们才乐道穷得好,穷才出志,穷的光荣。
林纾在福州时,为人仗义有侠气,被坊间百姓所器重。是友非友有难事都愿找他帮忙解决,且他与闽县县衙主事等人关系均好。有些好事方能办成。但林纾在回忆记事中常因太随意,常会产生有有过实的现象。如本文中帮王钓三进京会试向人借了200元钱,这么大的钱数王家如何还。王钓三病亡后又给他妻子400元钱安家,又把王的儿子抚养成人。这400元的钱目在当时就是非同一般,王妻那里承受的起。应该承认林纾因写贯了小说,凡事多爱跨张描绘,如果后人但要把它作为历史资料,应加以研究后再作选择方可不失真。林纾勤奋一生,表现十分突出,难免也许多毛病,比如好赌和大手大脚花钱如流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