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纾的《叔父静庵公坟前石表辞》探讨

(2022-03-14 15:34:00)
标签:

历史

杂谈

分类: 林纾专题
       要想研究探讨林纾家世存在的诸多历史问题,只有从这篇石表辞开始进行,才有希望使各种疑问得到解释,其中有:
       文讲:“林氏之望,于闽最著。”这里讲的林氏应是林纾先祖所在的水部莲塘的林姓家蔟。而林氏的名望和声誉为什么在闽县会最为著名,在林纾的一生言论和著作中极少涉及,这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他在世时莲塘乃处盛世中,他也是借用了这个势力,才能中举安家。可他对子孙却一再说祖上世为农夫,好像林氏之望族与他毫无关糸一样。林纾是名人更是常人,他心中到底隐存了多少难言之情。
        文讲:‘而吾始祖对墅公,由金陵迁闽,则世为农夫’。这里讲的基本上都是错的,因为一者林对墅身为金陵明朝处士,且有著作留世,怎么会由南京跑到福州来种田。二者而且那时水部门外莲塘也只是闽江中的一处小土堆,那里有务农的条件。三者乡间传说讲林顺田由长乐来福州卖鸡仔,从而开发出莲塘这个村子来,说明开发莲塘的林顺田是始于经商并非务农。四者齿录载的是始祖林对墅,支祖林顺田,按几百年来莲塘合族清明祭墓也只有祭林顺田的墓。因此讲来到福建的是林对墅的小儿子林顺田。 由于早期林氏族谱损失,林纾又出生长于城内玉尺山的典房,后来直至中举多住在横山新屋,对家乡历史多是不清楚方而造成的误会。
        而林纾到处讲他出身世为农夫也对也不对,他的太高祖高祖曾祖三代是务农无官做,而他的曾祖林廷枢已把田地卖掉盖房子住,他祖父林邦灏已是无田可种,祖父只好离乡到城里做木窗花板工人,后来他父亲也去务工和经商,自莲塘搬到横山新家住,直到林纾出生时都没有农夫家庭出身的依据,而他父亲和叔父以及他自己都是从事各种业务的,都是赚过大钱的人豈是农夫可比。以低微的农夫岀身或可搏人同情,还是讲后来事业有成,皆因个人奋发图强而所致,其用意难知也。
        文讲:“五传及我太高祖天求公,生我高祖允冈公。允冈公无出,允和公生三子,遂以中子廷枢公嗣吾曾祖也。生吾祖邦灏公,时允和公伯子廷栲,季子廷枸皆早世。廷栲公子曰国应公,未娶以疫死,遂以吾季弟秉耀嗣。秉耀年十九复死于疫,而邦涅灏公弟邦鉴公亦早夭。故吾叔静庵公遂嗣邦鉴公。计吾期功之亲惟吾叔与秉华弟耳。”林纾本家在乡中也算是一大房,可落薄至几代人均发不起来,虽各代不断进行了过继再嗣,然而还是有绝嗣的现象出现,确是十分悲恸令人同情。这也是导至他先君何以决定离乡迁居横山的原因,更是拋弃族谱排辈来为林纾定名的原因。
        另文讲五传及我太高祖天求公也有误。这是按林纾齿录对照出的有误的依据。齿录上载有支祖林顺田,七世祖林愷夫,而后则为太高组林天求。而该文漏掉七世祖林愷夫之名,五传之说也难成立,实际上应是八传及我太高祖天求公。出误原因应是写此文时,只凭记忆无法取来族谱校对,而填写应试齿录,则会以族谱为依据。
        文讲“叔讳国宾,字静庵,年幼于府君十三岁”。林纾父讳国銓,字云溪,兄弟二人均按族谱排辈定名。国銓病亡于同治九年庚午<1870年>。国銓妻室陈蓉生于道光已丑年三月〈1829年〉,十八岁嫁与国銓,估计国銓婚龄应在二十岁左右,出生时间应在1827年。1827——1870按此国銓享年只有四十三岁,而国宾幼于国銓十三岁应于1840年出生,卒时年五十四岁为1894年
    “公生时,先府君已略成家,公乃得从师读书于城中,迨长府君亡其产,客台湾资尽不能归”。国銓十四开始跟盐官办盐务,林家开始过上好日子,以至让林纾的祖母陈太孺人能活到八十一岁,是年叔父静安生,举家渐渐得不馁。按此说国銓小时不是经商是隨父城中从艺。只有经商后林家生活才富足,方能使国宾城中读书。而国銓亡其产应是咸丰季年闽中行铁钱之后,事当在1853年,可已经营运盐业近二十年,其中盖了横山新房可谓富足人家。国宾城内读书有成,但已难走上仕途,转而去台湾务业谋生。
     此文后的几段文字多是言事,然难解处颇多:
   有几点,一、国銓客台湾资尽不能归,不是没钱无法回家,是把钱与同乡合办铸铁厂未获利不能回去。后来一旦出困一下子就寄回三十金。二、国宾到台湾能谋得高职,且捐得五品銜,这与在台湾官为千总的金鼎有直接关糸,金鼎家老厝与林纾家老厝隔壁相邻厨房互通,金鼎先母王宜人与林纾先母太宜人相处甚欢常有来往,在台湾助其解困自是常事。三,林纾听其父讲过的银行赔款二事,均属为行为精神可嘉,但有几百金和三百金的付出能力实为惊人,所以我讲国銓、国宾和林纾三人均有过赚大钱的时期,其间家庭虽有过穷困,而相对地讲也只是短时间内。林纾的家世要重写应是:勤奋多回报,并非:穷苦惹人怜。

         说明:这篇文稿应写于2010年左右,当时并未完稿,因为国宾兄弟在台湾作为异常难得解释,这次把旧稿贴网時作些修改,但文中存在不足与错误,难免还会产生,望能者诸君批评指正。
       
     
      叔父静安公墓前石表辞原文
      林氏之望于闽最著,而吾始祖林对墅公由金陵迁闽,则世为农夫。五传及我大高祖天求公,生我高祖允岡公,允岡公无出,允和公生三子,遂以中子廷枢公嗣吾曾祖也。生吾祖邦灏公,时允和伯子廷栲季子廷枸皆早世,廷栲公子曰国应公未娶以疫死,遂以吾季弟秉耀嗣,秉耀年十九复死于疫,而邦灏公弟曰邦鑑公亦早殀,故吾叔静庵公遂嗣邦鑑公,计吾期功之亲唯吾叔与秉华弟耳。
       叔讳国宾字静庵,年幼于府君十三岁,公生时先府君已略成家,公迺得从师读书于城中。迨长,府君亡其产,客台湾赀尽不能归,时吾叔母陈孺人又以风痹死,公独支门户。而吾母太宜人与伯姊日治针黹佐之,故纾亦得从塾读书。发箧得公所藏毛诗、尚书、左传、史记四部,而纾幼时特喜史记。公嘗谓儿虽善读,顾燥烈不能容人,吾知汝不胜官也。
       及府君出困,公亦客台湾为某钜公司会计,某信谗以岁出闲款,坐公侵蚀可数百金,府君倾其赀偿之。府君卒,遂以遗席与公。光绪乙酉某事败,刘省三宫保将收之,责官款钜万,某尽产以偿,素病骨蒸,至是蜷伏地上如枯腊。公往省之,某言更得三百金官逋可了,顾贫病安得此三百金者,公侧然归,货其金钿及女奴得金如数授某,某感悔前事至顿首谢公,泫然与之对泣。呜呼!纾闻府君言,方某督责公时,不偿金某且置公于法,公既不辯,及某被难竟以德报之。此吾家先世累忠厚以盛德毓公,而公又以忠厚遗其子孙也。
       公始娶陈孺人恭俭慈爱,与吾母太宜人雝睦如兄弟。生三子殇其二,存者秉华,  华生二子二女,长如澜次如筹女未字也。公续娶方孺人醇懿惠厚,抚纾幼子如其孙,方孺人从公台湾时,公疾革孺人泣,公曰吾子纯谨可恃也,吾从子纾其人能以父事我,事汝必猶母者。笫归矣卒时五十四岁。
       呜呼!纾不肖不能任家事,使公奔走海上以死,而公复子我以为能事。呜乎!公之忠厚能化其仇,宜于其骨肉有所偏爱也。
      公葬于北门之白鸽笼 山,陈孺人祔葬时匆匆未乞铭幽之文,今纾始敍公盛德,镌石立之塋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