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琴南历史探讨

(2020-05-05 21:29:41)
分类: 林纾专题
    近来因新冠肺炎病毒流行,年后数月居家未有外出釆风,缺了图片资料自然网上博客冷淡许多。近日有空整理杂书堆,偶得本人多年前写的林琴南历史探讨的手稿,虽未完稿且探讨之说也不多,但今若不顾弃之,又觉可惜,故决定在网上存录得以保存。

    琴南出生于一八五二年十一月八日,农历是九月二十七日,出生地为玉尺山盐仓傍边的典居房。
    琴南祖居在水部门外的莲宅乡,旧时叫莲塘,因种藕而得名。时因同乡任福州玉尺山盐仑主管,琴南父亲林国銓水性好,故被委以上闽江上路各县运盐承包人。有较高的收益,先在南城外横山处购地建新居,从此全家迁出莲塘祖居。后来盐仓附近有乡人典屋而成,其父才分居玉尺山以方便管理盐运工作。林国銓结婚应在横山新家,但二年后方生下琴南是在横山还是玉尺山尚难定论。所以讲琴南的出生地也只能暂定为盐仓附近的民居。上世八十年代我曾与叔祖父林大泉往盐仓附近访问,查找林国銓在盐仑附近住过的旧房,可无人能提供线索。只见到玉尺山房为林琴南少时读书过的地方。
     林琴南九岁时是咸丰十年新历一八六零年,因父亲运盐出事故,赔钱后无法再进行运盐工作,父亲只好到台湾做小生意,其后玉尺山典房被同乡索回,莲宅祖屋也被同族人占住,只好迁回城外横山老屋居住,横山远离城区林琴南在这里度过了坚苦青少年的读书经历。
    林琴南十六岁时是同治六年丁卯,新历一八六七年出外到台湾,因为父親在台湾开店经商做小生意,琴南去帮忙父亲店里记怅,在台湾二年的时间里也是琴南过得最舒心的日子,因为这时他的叔父国宾也在台湾为洋行工作,他的堂兄金鼎更在台湾做官。
    林琴南十八岁时由台湾回到福州首次参加乡试未果,同年娶妻刘琼姿,一家人生活尚好。
    林琴南十九岁时家庭再次产生重大变故,父亲在台湾因过分劳累而病故,随后祖父、祖母也相续病亡,一连串的丧事对林琴南的精神打击太大,至使他因压力大而抱病在身。他为父亲和祖母都留下有传记。只是祖父的一生少有谈及,应该就是他祖父是务农出身的,所以琴南才常讲自己祖上世为农夫。但到他父亲这一辈再无种田,而是谋到其他行业,才能使他的叔父读书有成。
    林琴南二十二岁是同治十一年壬申,由于仕途不顺,家境没落不能总依靠叔父的接济过日,于是决定回家乡莲塘从事村垫教书,莲塘因习武风盛,历代多出武官而少文才,但也成为名门望族,林琴南因精通古文受到族人器重而受聘。因其妹夫高氏经商成富户,在琼河岸边向县府购地建豪宅,琴南在莲塘教书时也常住在琼河妹夫家过夜。
     林琴南婚后因身体多病欠佳多年未有生育,至二十三岁后才连生一女一子。长女名林雪长子名林珪。按父意不再用祠堂排辈字数来命名,这也是他认为吃不到乡间的风水而做出的一种选择。后來在北京出生的儿子也是用单字名,从此后代自然与家乡辈份脱勾。
     林琴南三十一岁时是光绪八年壬午,新历一八八二年。多年来他利用老家莲宅当村垫的机会,以本村是望族作背景,在拜多家名师的基础上,取得莲宅宗族权重人的支持,直接从县里领得乡荐去参加该年秋试,並中举取得名次,同年琴南为乡试他特意迁家到琼水姐夫家住,以便与老家莲宅加强联系。中试后不久他又搬到在苍霞洲自己新建的房子居住。新房共五间费用多由叔父国宾提供,国宾是想老时由台湾回家有房住。 林琴中举后社会地位更为提高,同年受邀参加福卅诗社,诗社存在十一年时间。
     林琴南三十二岁第一次进京参加礼部会试参考士,不第而归
     林琴南三十四岁为老家莲宅筹建新祠堂,老祠堂本建在石桥边,因大水常淹祠堂连谱都难存,新建的祠堂自然宏大壮观,祠內匾额石柱等凡有題字,均出为琴南手迹。
     林琴南三十五岁时家中又遭事变,叔父国宾病卒台湾,他再次去台湾料理后事。
     林琴南三十八岁和三十九岁时,两年不断努力均进京参加礼部会试均不弟而归。
     林琴南四十岁后因教出的弟子多已成立,始有名声受人尊重。故在四十一岁时又四次进京一博,想获得功名以了心愿。但终因难出奇文而不弟。
     林琴南四十四岁时曾前往兴化府校阅试卷,同年出书成秩<1895年>直至一九一零年畏庐文集始得刋印
     林琴南四十五岁时母亲陈蓉病逝,第二年夫人刘琼姿又病逝。病重期间因苍霞洲孤房居所人丁不旺,空房且在江边湿气太重,竹丛过蔭。于是再次迁下皇街金皇巷<1897年>。同年开始翻译茶花女遗事至十二月第一部出书。闽中新乐府由魏潮用活字版印,是琴南第一部公开出版的著作,由此名声大振。

     林琴南四十七岁再次进京结织六君子之一林旭,四月住杭州续娶扬氏为妻。杨氏为江苏扬州人。
     林琴南四十八岁时出书《茶花女遗事》为福州林氏家刻本,此书一出风行大江南北,翻译家严复也加贊誉。同年五月回闽县移家至杭州。同年生子璐。
     林琴南在杭州只住二年未有祥细住址记载,曾组诗社创白话文日报,在家为总教习,同年又生女琯。五十岁迁居北京。至六十岁时与继室杨氏共生子五子三女。
     林琴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三岁,卒后次年<1925年>由扬氏及四子林琮扶柩经海运至福州闽江码头,经莲宅开祠堂从事乡祭后葬新店北山白鸽笼,其夫人刘氏先葬于白鸽笼,但无进行合葬。
     杨氏及子林琮第一次归祖省亲,住莲宅乡林钦文家二楼,经月余方回北京。其后因国家未平,琴南在外地的子女少有回榕祭祖,直至解放后其子女方有与祖属地联系来往。

 林纾的名、字与号的由来
    正名:
    榜名:林群玉
    早年童时用名:秉徽  其弟名秉耀,秉华。应为祖父辈给予的定名 
    就学时启用字: 琴南
    学有成时又字畏庐
    成年后以横山居处多枫树,取枫落吳江冷诗意,自号泠红生。
    客杭时自号:六桥後柳翁。
    民国改元时自号:蠡叟
    晚年又号:践卓翁。
    学者尊称为:闽侯先生


林琴南历史探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