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摩的从水头回程,见公路边有一座未建好的新塔,受到吸引自然要进去参观,结果发现太乙真人的唐墓,见到唐墓规格,自然令我不解。杨真人会出此地,真是非同小可,在建的墓园再大也不为过。为了贴图上网,我只好搜遍有关网上的资料,对杨真人事迹才有所了解。现也摘录下来供读者受用。
大盈溪美就是杨肃杨仙公的墓,南、同两县及命地杨姓为纪念神医杨肃,于1996秋在原杨肃墓地旁兴建"太乙真人杨仙公陵园"。杨肃陵园是南安市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入编《福建名祠》画册。
唐末道士楊肅,俗稱楊仙公,原居朴兜高尾鄉,後徙居官橋塘上,晚年歸隱水頭高田仙跡岩,唐宣宗封“太乙真人”
闽王王审知有个夫人姓任,封号尚贤夫人。任夫人深得闽王宠爱。一年夏天,任夫人突然生了个脓疮。闽王连换了几个医生,不但没医治好,反而越加严重。闽王心急如焚,却束手无策。鉴于御医们无力治愈;闽王只好派官吏翁承赞前往民间探访名医。一日,翁承赞路过水头大盈岭,听说朴里村中有一位樵夫叫杨肃,喜好研读医书,行医济世,救死扶伤,求医者络绎不绝。年轻时,曾在高田山顶亲见仙人对弈,颇得仙人厚爱,赠与岐黄仙术。翁承赞对杨肃医术十分赞赏,于是把带往福州为任夫人看病。毕竟高手都在民间,杨肃一番施灸治疗,不出几天,任夫人果然痊愈。杨肃告辞时,闽王大加奖赏,问有何求,杨肃说:“我家乡有九溪(大盈溪),水短流急,大雨成涝,无雨便涸,这一带农田,十年九旱。如能在上流筑坝,中流筑陂蓄水,可得灌溉农田之利。”杨肃归里不久,修坝筑陂工程就开始了。闽王派谴御林军数万人参与修建。驻足九溪,杨肃望见四周高耸的石崖,无论是风吹日晒、严寒酷暑,还是刀劈斧砍、地动山摇,都岿然屹立千年。遍布水头山间结构致密、质地坚硬的花岗石成了眼中最合适不过的建材。杨肃带领着上万军民,开始了开山采石,建成九溪十八坝。节节筑石坝,雨季以节制山洪激流,旱季储水供给农耕。闽王为这条陂命名“慈嘉陂”,意思是其夫人慈意嘉奖而成。同时,凿土垒石开渠8里,引水从柯厝寮,经南侨、朴里、埕边3个村10多个自然村,灌濒海坡地,受益面积2000余亩;有了水源的滋养,水头乡民在这片原本海滨荒芜之地变为良田,发展生产、繁衍生息。因有万余人参与采石建渠,最初称“万人川”。杨肃因此功德圆满、得道升仙,法号“太乙真人”,百姓在朴里村建庙供奉,俗称杨仙公,随之尊称“仙公渠”。朴实无华的石头,从此带上仙风道骨的灵气。宋代理学家朱熹赠联:“仙子友英贤,一局曾消千日瞬;天王旌国手,三军为导万人川”。历经千年风雨,坚不可摧的石坝,成为造福一方的水利工程,更成为了水头“生命之源”。1955年,新生的人民政权在旧址上兴建石壁水库。
杨肃陵园
正也在水头环城路溪南村西畔 仙迹岩 半山,四知传芳
杨府太乙真人陵园 ,相传杨肃 朴里村人 年时上仙迹岩
割草遇仙走棋入迷 后得仙果 因孝心原因 欲留半桃敬老母 后被仙人置换全桃 因食半桃 未能成正道 而为半仙,归家已过数年
如山扁担皆已朽,后因医治宋朝皇帝母后皇后奶疾病 并莿封太乙真人,真人又开水圳引流灌溉 现在石壁流往大盈溪过朴里至五里桥水利工程
卒葬仙迹山 祖庙立于朴里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