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沈虹光

标签:
音乐沈虹光湖北地方戏曲临时病房文化 |
分类: 对话名家 |
我所认识的沈虹光
http://s2/bmiddle/a09c860agb871c2b28341&690
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期间,与日本《临时病房》演员一起用餐
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期间,与日本《临时病房》演员一起用餐
附:感动与期待
——访省戏曲节评委会副主任、省文化厅副厅长沈虹光
(载2008-10-27 湖北日报)
记者
持续12天的弦鼓之声,在观众的一片叫好中,完美谢幕。轮番亮相的艺术瑰宝楚剧、汉剧、黄梅戏、荆州花鼓戏等,再度激起荆楚人民的自豪,也在广大艺术工作者心里,掀起阵阵涟漪。
首届全省地方戏曲艺术节圆满落幕之际,戏曲节评委会副主任、省文化厅副厅长沈虹光接受专访时,以“感动和期待”,表达内心的感受。她说,感动,缘自演员参与的热情,缘自观众欣赏的火爆。由此,也期待三年一届往下办的戏曲节,能催生更多更好的剧目,让每一个剧种生生不息,醇香绵延。
记者:我知道,您是一位著名话剧编剧,但总能感受到您对地方戏曲的那份痴迷。
沈虹光:地方戏曲是湖北人民了不起的精神创造,可谓美不胜收。美的东西,就在我们身边。我当然十分喜欢。
记者:观众注意到,戏曲艺术节开幕式上打出的幡旗,上面写着我省各个地方剧种,很是抢眼。听说这是您的金点子?
沈虹光:湖北地方戏曲丰富、博杂,但相比其他艺术而言,好像总处于弱势地位,我想通过这种形式,让它俨然成阵,以视觉冲击带来人们心灵上的触动。
记者:这次戏曲艺术节,是我省地方戏的一次集中展示,您都看了吗?
沈虹光:尽管决心不放弃每个欣赏的机会,但很遗憾,我仅看了百分之九十。不过,每看一次都有新的收获。我们的9个全剧,如豫剧《乡试》、荆州花鼓戏《生命童话》、楚剧《少年吴光浩》等,几乎都是新创剧目,即使是折子戏,也都经过二度创作,而且都显出较高的艺术水准。
记者:您印象最深的是哪几出戏?
沈虹光:好戏太多了!仙桃市花鼓戏剧团的《贬官记》,移植于闽剧,但唱出了花鼓戏的味道。还有十堰市艺术剧院的《乡试》,女主角刘晓花唱功扎实,感染力强。还有折子戏,如豫剧演员刘丽霞演的祥林嫂,没法不让人掉眼泪呀。监利县花鼓戏剧团的折子戏《站花墙》,在舞台创意上显示了艺术智慧。
记者:您如何评价戏曲节上出现的一些小剧种,比如提琴戏、柳子戏等?
沈虹光:稀有剧种的存在是有一定道理的,它同样是人民的艺术创造,只不过它流行的区域很有限。竹溪的山二黄就是一个稀有剧种,他们演出的《清风亭》一折,就很苍凉大气。再如武穴的文曲戏,大家知之甚少,但如剧种名一样,舞台呈现清秀、优美。这些小剧种通过现实题材流行于基层,展示了旺盛的生命力。
记者:每到一处采访,我发现戏曲观众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少,大家都像过年一样。您怎么评价这种现象?
沈虹光:汉口江滩热闹吧,可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在那演出,全场异常安静。武昌起义门前演出那天,恰逢高温,可戏迷头顶毛巾坚持欣赏完。这个现象令人高兴。我有一个观点,凡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都应该得到艺术家的尊重,让他们的审美得到满足。这次剧场演出的票价一般在30元到50元之间,我经常给售票处说,能打折就再打折,让观众多些再多些。
记者:有人说,戏曲观众以老年人和农民居多,这是不是影响了它的生存和发展?
沈虹光:老年人和农民难道不是观众?是观众,就得为他们服务。中国当前正面临“银发浪潮滚滚来”的时代,农民也占有绝对多数的比重,这恰恰说明,地方戏曲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这两个观众群体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记者:首届地方戏曲节的成功举办,对全省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会起什么作用?
沈虹光:促进作用。但仅靠一个节,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省政府出台了一个保护和发展地方戏曲的文件,是广大戏曲艺术工作者和戏迷的福音。文件精神要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各级政府与部门共同努力。将来能将每个剧种都办一个节,比如说黄梅戏艺术周、花鼓戏艺术周等等,让老百姓天天有戏看、天天看好戏,那就好了。
前一篇:梅之舞
后一篇:央视演播厅外巧遇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