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CampagnoloBoraOne35轮组使用体会

(2018-07-19 09:52:52)
标签:

器评

杂谈

分类: 单车
Campagnolo Bora One 35轮组已骑行1000公里,使用体会。

一、开箱图:
1、Bora 35现身
拎在手里稍稍扭转,一个感觉:轻而硬。
2、3钻或称AC3刹车边
http://s4/mw690/002Wm1pkzy7lKwxXWKf53&690

3、超大法兰盘,每根辐条均正切,G3编法。
4、快拆及专用刹车块
5、碳圈,17C。气嘴打孔意大利人真不讲究。
6、USB陶瓷轴承
7、防伪二维码
8、轮组包
二、黑科技

参考官网历数Bora 35使用的黑科技。
1、G3
http://s6/mw690/002Wm1pkzy7lKvGFJVX35&690
Campagnolo的独特装配结构,后轮右侧辐条两倍于左侧,改善能量传递,减少右侧辐条上的应力并增加横向刚度。优点:驱动扭矩的更好传递,更好的横向刚度,减少后轮辐条的应力。增加扭转刚度值,以利于车轮的整体响应性。   好看拉风。

2、USB陶瓷轴承
http://s10/mw690/002Wm1pkzy7lKy7NCGt89&690Cult的下放技术,陶瓷球轴承可以将摩擦降至最低,并保持一致的性能。采用不锈钢轴承座圈,采用热化学表面处理,使陶瓷球旋转的轴承滑动面,极其坚硬,耐磨。USB和Cult的差别应该是座圈硬度不同,润滑油不同。
虽然专家批评自行车的转速发挥不了陶瓷轴承的长处,但实际骑行能明显察觉到它的优点:滑行和放坡,润得一批。

3、动态平衡
http://s13/mw690/002Wm1pkzy7lKvGzL7m2c&690
平衡垫圈的重量,在相反的一侧放置类似重量的物品。 对于碳轮,制作碳圈时,碳纤维以上图的方式编织,使得两侧平衡。

4、AC3刹车边
http://s16/mw690/002Wm1pkzy7lKvGGna73f&690
对轮组制动区域纹理设计的引入创造了一种可靠且有效的止动力,无论天气如何。 在Campagnolo Bora轮组制动轮组系列中,在干燥条件下,新技术将制动性能提高了3%。当天气条件恶化时,AC3技术使Bora的制动性能比以前的型号高出43%。

5、胖圈
轮圈宽度从旧型号的20.5mm提高到24.2mm。胖圈的优势:气动性能、机械性能、低滚阻,提升抓地力、舒适性和操控性。

6、涂装
新水印涂装替代了胶水和贴纸,更牢固美观,重量也稍减。

7、出厂测试。
每个轮组出厂时均经过人工和电脑检测,还要经过疲劳测试、碰撞试验、轮胎爆破测试、环境测试,以确保长时间保持最佳性能和可靠性。

三、骑行体会。

    理工科的条理完毕,来文艺的随意絮叨。
    我的通勤ADV PP地位仅强于买菜车,从不参加比赛,也不组团休闲骑,上班通勤、周末出去溜溜弯而已,顶多在路况通顺的路段飚一下皮一皮。轮组也没有横向比较,只做竖向升级体会。
    一分钱一分货,在公路车上也是如此,以前的老捷安特5500,平路巡航35码以上就算高速,39码就算极速了,而如今的ADV PP,40码紧蹬几下就有,45码以上才进入极速区,换上锁鞋狠摇还可以大幅提高。(不要吐槽无锁鞋不公路,一半路程在喧闹城区的通勤,实在不便,用了半年我卸了。)

http://s4/mw690/002Wm1pkzy7lU0gaKRld3&690
    对于刚性我没有确切概念,体重63公斤,无论是ADV原配SLR1 AERO还是Bora 35,大力摇车时从没遇到过蹭刹车皮的问题。相比SLR1 AERO,踩踏力量传导更直接明确是非常明显的,启动时、发力时、摇车时,每一次蹬踏都有明显的前冲加速感,毫无拖脚感,这种贴合使整车爆发性提高不少,平路极速也提升了。
    给我最好印象的是Bora35的轻盈硬朗,让摇车的感觉流畅舒服,和老碳刀的生硬拉扯相比,“真的有那么丝滑吗?”,摇得停不下来。
    所以对于喜爱摇车高速爬坡的骑手来说,Bora35的确舒爽且轻快,做爬坡轮也蛮适合。像我这种更中意高踏频坐骑爬山的,相比破风轮组并无太多优势。近期疏于爬坡练习,周日去爬了次日铸岭,居然还慢了几分钟。所以对菜鸟来说,相比换轮组,还是换双腿(勤练习)效果更好[沮丧脸]。
    平路巡航和55mm框高的破风轮组相比,特别是顶风情形下,少了些许惯性和破风能力。但是试了下,顶风坐骑48码,爆发力是老轮组怎么也做不到的。
    放坡。稳定性是55mm更重的SLR1 AERO较好,但受侧风影响大,Bora35前轮更轻巧灵敏,以前用惯铁三把,在压弯幅度和掌控上还需练习和习惯。Bora35的加速感特好,松开刹车,能感受到身体的重力立刻传导到车轮上,飞快进入高速,USB的润度也让人产生可以滑行到世界尽头的错觉。
    花鼓声音极小,一千公里后磨开了些,开始有细碎的哒哒声,丧失了老轮组炸街的效果,迫使我不得不装了个小车铃。放坡和滑行时,USB,润,真的润,这不是错觉。
    
http://s13/mw690/002Wm1pkzy7lU0ghR5W3c&690
    关于AC3刹车。请无视上面的照片,我从来没有且没打算在雨中测试刹车性能,只是拍照时下雨了。(真的要问,只能说,碳纤就是碳纤,别想得太多,雨中请严格控制车速。)并且雨天容易嵌入细砂粒,刮在刹车皮上,反过来磨损刹车边。
    所以加入AC3刻槽对我来说并无意义,只是刹车时恼人的吱吱啸叫提供示警,磨合以后,这种吱吱变成了类似喷气发动机的日日,很意外的带感。
    
http://s9/mw690/002Wm1pkzy7oANzozWw08&690

   之前感觉Bora35的刹车没有捷安特轮组线性,不像捷安特行程短而硬,一点就有,反而更像汽车上的一种非线性刹车,前半程比较软,后半程很实,从没发生老轮组后轮抱死那样的情形,几乎是自带ABS防抱死系统,握下刹车,感觉它的力道绵且韧,然后粘滞。只要熟悉习惯自己车子刹车的性能,就能保证安全稳妥的制动。
    我刹车习惯前后同时制动,之前捷安特轮组下山放坡,早在入弯之前的长道上就需要点刹减速,入弯前柔和加力防止抱死,所以头次用Bora35下山时,因为它的软吓了一跳。现在习惯了它的特性,在直道段就不再刹车保持高速,直到接近弯道前大力刹车降速然后过弯,反而是更有效率的下坡方式。
    所以以前握着上把位悠游下山的方式已经作废,完全更换成更为Pro的下把握持,这样才能保证完整的刹车力度,同时重心后移。风阻更小,速度更快,若是十几公里的坡下来,脖子也更酸。
    补充:刹车软原来是同时更换的刹车线管的锅,换成DA全套完全不同,兼容了线性和ABS功能。不过捷安特PP的更换管线有点坑,技师也是一脸的烦恼和不情愿。
 
 

    没有能力也不打算做技术上的分析,仅仅想哪说哪写点骑行体会,以后想到了再补充。
    总体来说,作为35mm的综合轮,Bora35的性能完全满足了我之前的野望。还有,应该买暗标的。

http://s13/mw690/002Wm1pkzy7yuX6rHti6c&690

更新:8000公里后的Bora One。

http://s7/mw690/002Wm1pkzy7yuX6ZSUC26&690

    8000公里后,经过无数次急刹、缓刹、雨刹,AC3的刻槽已经有了磨损,目前尚未察觉到对刹车力的影响。我用瑞士停黑王子更换了原装红色CP刹车皮,亦未感觉到刹车性能的显著差别,好处是没有啸叫声,便保留下来。

http://s4/mw690/002Wm1pkzy7yuXODvoL83&690

    让我惊奇和赞叹的是,无论是前轮还是G3编法的后轮,8000公里后,没有任何偏摆!不知意大利人是如何做到的,设计、做工、编法还是张力控制?上次我夸赞2000公里后的捷安特轮组无偏摆,结果夸完之后没多久就偏了,感觉甚是尴尬,希望这次不是立Flag。(13000公里了,圆润如初,牛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