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纪事

(2021-09-19 08:30:16)
标签:

诗词

分类: 杂咏

大学纪事

1

浣溪沙·炸鱼

雨后相邀去炸鱼,

银沟溪涧净无泥,

跳珠乱溅浥罗衣。

 

学子但知今日乐,

流云无怨任东西,

山风瑟瑟野莺啼。

 

后记:

1968年夏秋之际,地院地质公社到河南省第20地质队开门办学,赴豫西灵宝县朱阳乡银家沟普查实习。某日工暇,一老工人携几枚雷管,带我们出沟炸鱼改善生活。

词中银沟,即银家沟。相传因李闯王曾在那冶炼银子而得名。

追思往事,赋浣溪沙一阙为记。

2019113

 

 

2

七绝夜语

校园漫步晚风中,

促膝罗山月色浓。

最是站台分袂夜,

怅听汽笛手难松。

 

后记:

记得当年,无论在校园,还是在野外,常与三五知交,结伴促膝,直至夜深。赋七绝一首为记。

诗中“罗山”,系安徽省太湖县的一个小山村。1969年底至19707月毕业分配前,在311地质队某钻机劳动锻炼,在罗山一带打钻勘查铜矿。

                                                     2019113

 

 

3

七绝前夜

平生难得恁般狂,

彻夜欢歌唱太阳。

试问如今霜鬓友,

当年热血可曾凉?

后记:

1964930夜,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因即将参加人生第一次的国庆大游行、能够在天安门广场上看到毛主席而激动万分。不知谁开了个头,于是你吼我喊唱个不停。同学越聚越多,歌声越来越高,一直到深夜。再看楼前楼后、窗左窗右,灯火辉煌,歌声起伏,整个校园好像沸腾了似的。记得当时,翻来覆去唱了多少遍的,是那首新疆风味的“毛主席呀毛主席,日夜都在想念你”。

追思往事,书七绝一首为记。

                                                 2019115

4

七律消遥

自许马丁路德金,

争争斗斗不关心。

笑言天地两门派,

未若逍遥一散人。

妙语解颐惊梦幻,

清风拂面洗凡尘。

武陵渔父今何在,

胸有桃源处处春。

 

后记:

1968年初夏某日,宿舍来了位不速之客,他是室友贡淦生的同乡,就读于清华,说是怕学校武斗来避风,呆了好几天。他很斯文,也很风趣,常妙语如珠令人莞尔。他的自我介绍是“我是马丁路德金,非暴力主义者”,他常叨叨什么“天天无聊天天聊,日日难过日日过”啊,什么“三餐两觉一盘棋”啊,一首当年很火的民歌在他嘴里竟变成“天派地派不如我们消遥派”。他的到来,有如一股清风,使我们浮躁的心平静了许多。想起这段往事,遂涂七律一首记之。

诗中的“桃源”、“武陵渔父”典出陶渊明《桃花源记》。

2019116

 

5

满江红谐趣

暑月操兵,常逐浪,昆明湖水。

朝复暮,彩霞迎送,碧波观礼。

殿阙亭台如宻友,雕梁画栋成邻里。

算天下,有幸此机缘,当无几。

 

 

千般景,空擅美,难胜却,真情谊。

忆同窗结伴,探班心意。

谐趣园中谐趣乐,知鱼桥畔知鱼喜。

漫回首,仿佛又当年,欢声起。

 

后记:

1965年暑假,与同班同学林向前、11641班的韩勇参加首都高校水上民兵集训,受训武装泅渡和水上爆破,在颐和园住了一个多月,天天在十七孔桥下泡,不知脱了几层皮。每日暇余,尽管很累,也总会在园里东跑西颠,把万寿山上上下下、昆明湖左左右右逛了多少遍。能如此长时间、全方位、近距离地观赏、领略和体验皇家园林之美,真让人大饱眼福、大长见识。就这点而言,有如此运气、如此福份,此生何幸!

7月底的一天,忽然在十七孔桥的铜牛旁遇到李小池、任克亚、杨方之等十来个同学,他们说是来游园,但本意却是来“探班”,如此情谊让人深为感动。于是我和他们结伴而行,从万寿山的东北角过紫气东来城关,走进谐趣园。那时候,谐趣园这个颐和园的园中园似乎鲜为人知,居然阒无人迹,仿佛特地为我们预留似的。同学们在荷风竹荫溪桥亭阁间留连忘返,欢声笑语不断,当时情景,于今未忘。

细想来,山水之美固难得,人间真情更可贵。赋满江红一阙为记。

词中的暑月即农历六月的别称。

知鱼桥为谐趣园著名景点。该桥用庄子和惠子“子非鱼”的典故命名,桥上刻有乾隆题字。“子非鱼”典出《庄子秋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0191113

6

七律第一课

长者谐言地质郎,

满堂学子费思量。

愿如松柏千山绿,

不齿昙花片刻香。

老眼从来轻磨难,

红心依旧衬斜阳。

此生得益何公诲

遥向长空酹一觞。

 

后记:

进大学的第一课为专业思想教育,说到底,就是献身祖国地质事业的思想教育和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教育。其中,最精彩的,当属时任地质部副部长的何长工的一场报告会。

何长工是早年参加井冈山革命斗争的老革命、老前辈。当时,对于我们这些懵懂学子而言,他简直是座不可企及的高山,能当面聆听他的教诲,真是件天大的幸事。

当年的何部长,器宇轩昂,声音洪亮,讲起话来不打草稿,妙语如珠、滔滔不绝。记得当时他借用一些打油诗,坦诚地告诉我们地质工作的艰辛,要求我们做好一辈子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比如:“远看像逃难,近看像要饭,仔细看一看,却是搞勘探的”呀、“勘探勘探、妻离子散”呀,还有“有女不嫁勘探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返,抱回一堆破衣裳”等等。

地质工作的艰辛确实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一代代地质人所以能够坚持下来,与当年这种正能量的教育是完全分不开的。

想起这段往事,作七律一首以记之。并借以缅怀何长工老前辈。

                                    20191123

7

贺新郎校歌

 

何事长关切?

算无非、昆明池水,香山红叶。

难比铭心歌声起,山谷的风唱彻。

滚烫了,青春热血。

闯北走南寻宝藏,让四方八野花争发。

五十载,未停歇。

 

谓经磨难堪豪杰。

试回眸,山高水险,关河雄绝。

为有豪歌留心上,一路壮怀激越。

报国志,忠贞似铁。

依旧热情如火焰,照我心表里皆澄澈。

无悔愧,鬓如雪。

 

后记: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那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着无穷的希望,为祖国寻找着富饶的宝藏。”每当提起大学生活,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支《勘探队之歌》(佟志贤词、晓河曲)。它是当年母校北京地质学院的校歌。自进校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学会了这支歌。在学校的那些日子里,无论是集会、行进途中、野外实习中,唱得最多的、最嗨的,也是这支歌。可以说,这支歌已融入一代代地质人的血液中,是他们灵魂的真实写照。

与《勘探队之歌》同时被唱响的还有一支《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的歌:“从那海滨走到边疆,我们一生走遍四方,辽阔的祖国万里山河,都是我们的家乡。住着帐篷和土房,冒着山野的风霜,一旦找到了地下宝藏,我们就再换一个地方。面前总是起伏的山岭,身后总是崭新的厂房,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战斗着奔向前方。”这支歌是吕远写的曲子,词作者是谁也记不清了,原名叫《建筑者之歌》,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改动了两句词,便成为地院学生最常唱的歌之一。

1024曾赋得《贺新郎校歌》一词,稍事修改抄录为记。

                                              201911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赐箭石21—35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