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侃商鞅

(2012-04-04 17:45:18)
标签:

戴涛律师

武汉刑事辩护律师

刑事辩护

商鞅

    让我们来轻松地了解一下,战国时期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商鞅。

(商鞅其人)

    公元前361年,商鞅来到秦国,当时他才29岁。那个时候的秦国,只能算是二流国家。国力不强,地处偏远,齐楚燕、韩赵魏,他们六国的国王经常一起聚会、喝酒、开party,都不通知秦国的。当时秦孝公刚刚继位,很郁闷,没人跟他玩儿啊。这说明秦国没地位,在国际上不受尊重,每次喝酒都不叫他。于是他就对外寻求安邦定国的人才。商鞅入秦执政19年,秦国一跃成为“超级大国”,七雄之首。在此基础上,一百多年后,秦始皇兵吞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

    商鞅不是秦国人,那么,商鞅怎么跑到秦国去建功立业了呢?战国七雄,秦齐楚燕韩赵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弱小的国家,如宋国、鲁国、卫国。这样就有两个魏(卫)国,我们称大魏和小卫。商鞅就是小卫国人。那个时代有这样一个特点,文化发达,人才辈出,同时,国际人才交流也非常普遍。所以,那个时候的饱学之士,流行周游列国,到处兜售自己、推销自己。这跟我们这个时代不一样,我们从小就是祖国的花朵,长大了就以报效祖国为荣。他们不一样,他们不需要祖国,他们朝思暮想的都是知遇之恩,寻找欣赏自己才华的人。

    商鞅也不例外。他从小是个好学之人,主攻“刑名之学”。什么叫刑名之学?这是战国时代法家的一派,要点是授官用人,量刑施法等等,与政治与法律相关。说白了,就是一种统治术,当国君的,如何驾驭臣下,这一类手段和技巧。商鞅非常勤奋,青年时期打下了扎实的学问根基,不仅是名气很大的法家,还因为兵书之作而被列为兵家,呵,双学位。从他的知识结构和学术成就来讲,应当属于高级知识分子。小卫国一直是个弱小的国家,发展空间太小,吞舟之鱼不游浅滩。所以,商鞅想方设法推销自己,最初到了大魏国,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做事,官职是中庶子。古代贵族妻妾成群,众妾所生之子均叫庶子。中庶子这个职业,就是掌管对庶子的教养训诫之事,相当于家庭教师了。这个国相公叔痤,对商鞅的才华十分欣赏,经常和他探讨治国方略,认为商鞅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公叔痤身为国相,在魏惠王面前,应当是说得上话的了。就在他准备找机会向魏惠王推荐商鞅时,他突然病了,而且病得不轻,快死了。老臣重病在身,魏惠王得亲自去看他呀,心里也很难过,本来想靠你来一起打江山,你这一病不起的,魏国以后咋整呢?就问他:“公叔,如果你的病万一有个不好说的话,国家大事怎么办呢?”公叔痤知道他会有这么一问,就跟惠王说:“唉,是啊,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我的手下公孙鞅,年纪虽轻,但是位旷世奇才,希望您能以举国之事,重用公孙鞅。”这个话吧,既说不得,也说得。为什么说不得呢,因为显得有些唐突,没做一些铺垫工作。第一,惠王对商鞅根本不了解。第二,那个时代是看身份地位的,商鞅是个家臣。第三,商鞅才20出头,嘴上没毛,乳臭未干。你突然就这么把他搬出来,让他做国相,还做为临终遗言,人家惠王怎么表态呢?可是来不及了,都快死了,不说没机会了,憋不住,就崩了出来。那么,这话为什么又说得呢?公叔痤是国相啊,因为国王问到接班人的事了嘛。我这么多年我跟着你混,现在都要死了,发自肺腑地推荐一个人,你总得考虑一下吧?那魏惠王呢,没吭声!史记上是这么记载的:“惠王默然不应”。然后扯了些别的,说着说着,就准备告辞了。这意思就很明显,老国相啊,您病得太重,看来有些神智不清了。事实上,公叔痤不但没有老糊涂。而且,他用他的表现说明了,姜,是老的辣。临走,公叔痤说了一句话:“如果您不用商鞅,那一定要杀了他!”这句话,非常厉害。它有两层意思。从表面上看,人才如战略物资,自己不用也不能资敌。你用就用,不用就杀。但从反面来看,这其实是公叔痤再一次,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进一步向惠王举荐商鞅,告诉惠王商鞅确实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如果你现在不用他,将来一定会有人用他,那个时候会给魏国带来后患。公叔痤临死之前,再三推荐商鞅,足以看出他对商鞅的欣赏。等魏惠王走后,公叔痤立即派人把商鞅叫来,告诉他事情的经过,并让他赶紧跑。这里,我们说,公叔痤,这人确实不错。于公于私,都做得很讲感情、很有分寸。先国家,后个人。对国家,他极力推荐人才;对商鞅,见势不妙,即时保全他的性命。所以,公叔痤有些着急:商鞅啊,你赶紧跑吧,不然你国相当不了,还得白搭一条命!这个时候,面对一个老国相,面对自己的主子,商鞅用他的表现说明了,姜,不一定老的辣。他非常从容地说:“如果惠王不听您的话重用我,又怎么会听您的话杀了我呢?”这句话,很有逻辑。商鞅的逻辑是,惠王有两种可能:一、认为商鞅是奇才,重用他;二、不认为商鞅是奇才,不予理会。也就是说,不管惠王怎么认为,都不会杀商鞅,除非他有病。你既然认为他是奇才,为什么不用他呢?你既然不认为他是奇才,为什么要杀他呢?

    果然,魏惠王没有杀商鞅。但是,公叔痤死了,魏惠王对商鞅也不感兴趣。所以,商鞅在魏国的前景也就等于零。下一步去哪里?他把战国七雄一字儿排开,思索哪个国家会成为自己的买家。恰在此时,秦孝公的“求贤令”发布了。商鞅通过引荐,三见秦孝公,获得赏识。他在和秦孝公谈论变法的时候,没有像其他的读书人那样,纸上谈兵,大讲礼仪道德。他为秦孝公讲解了一些基本国策:比如对外富国强兵,重奖军功;对内严刑峻法,加强治安管理。这些基本国策,恰好符合了秦孝公的需要。不久秦孝公就任命为商鞅为左庶长,负责全面的变法工作。其实左庶长并不是一个很高的爵位,在二十等爵位里面左庶长只能是排在第十位。但是秦孝公认为商鞅是一个有才干的人,虽然给的职位不高,但是授予他的权力却是最高的,他可以代表国君来发布法律,执行命令。这说明,秦孝公对商鞅的才华是认可和信任的。

    商鞅上任以后,他也没有马上颁行新的法律,商鞅分析了一下秦国的形势,他认为秦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要改变这个国家的现状,颁行新的法律实行新的制度,那么就要依靠秦国的老百姓。一天,商鞅亲自来到国都的南门,他叫手下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老百姓看不懂啊,还以为是升旗仪式呢,全都跑过来围观。商鞅宣布,谁能把这个木头扛到北门,即赏十金。十金是什么份量,属于当时中产阶级的水平。国都的南门到北门并不太远,估计就二十分钟,可不象咱们现在的北京城。这也太便宜了,便宜得没人敢相信。就开始议论,呃,这是不是个陷井?或者说,是不是个脑筋急转弯?要不就是商鞅脑袋灌水了!没这么便宜的事啊?当时围观的人只是围观,没一个人敢站出来。一直到了这一天的下午,商鞅看没有人敢动,他又发布了一个新的命令,他说,谁要是把这根木头同样是搬到北门,五十金!五十金哪,那水平就相当于北京三环线附近的一套房子,这样的一个赏赐实在是太诱人了。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果然,就有一小子,从人堆里面挤出来,二话没讲,扛起木头就往北门跑。商鞅和围观的人也来到了北门,看热闹嘛,就想看看这小子会是什么下场。结果商鞅当场宣布:“你是秦国的好公民,你服从国家法律,国家就会奖赏你。”于是马上把五十金的重赏给了他。其他群众都傻了,玩儿真的呀?这次南门立木,树立了商鞅的威信:有法必依,言而有信。从此,商鞅在秦国开始了彻底而系统的改革。十几年里,“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鞅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商鞅之死

    但是,商鞅变法并不符合所有秦国人的利益。特别是“取消特权”这条法令,让那些旧贵族对商鞅恨之入骨,想方设法设置阻碍,成了商鞅的死敌。

    实施变法的第六年,秦国迁都咸阳,在迁都问题上,秦国太子提出了反对意见,依据当时的律法,反对迁都罪不可赦。太子反对迁都,就使得商鞅在执行变法的时候遇到很大的阻力。因为太子不同于一般的贵族,那么在遇到这种情况之下,商鞅也只好把太子反对迁都的这样一个意见,呈报给了秦孝公。秦孝公那么反过来问商鞅,太子反对迁都,应该怎么样处罚他?商鞅说,反对迁都就是反对新法律,这是应该处于死刑的,那么秦孝公说,太子违法,是不是也要应该依法处置?商鞅说,按照法制原则是应该按照法律处置,可是他是您的儿子啊。这个时候,秦孝公给了商鞅一句话:“秦国可以没有太子,但是我不可以没有秦国。”看这样子,秦孝公把处置太子的这个权力授予给了商鞅。可是商鞅在官场混了这么多年,他不可能真的去把太子就地正法,太子可是储君哪,是秦国未来的国王,也是秦孝公的感情之所系,你要真傻乎乎地把太子干掉了,那就突破了秦孝公的感情底线,秦孝公也很可能在以后就不会再信任他,不会再重用他。所以,对这件事,商鞅思前想后,最后做出了一个判决决定:“太子违法,应该按照国法进行处置,但是太子他是王位的继承人,我们不能处罚未来的国王,他的过错应该由他的老师来承担。”于是商鞅把太子的两位老师处于了刑法,一个是处于了劓刑,就是割掉了鼻子,另外一个是处于了墨刑,就是在脸上刺字,然后再涂上黑色的墨水,永远地带着囚犯的标志。这件事之后,秦孝公更加地信任商鞅,因为商鞅会办事儿啊。第一,商鞅没有完全僵死地来执行法律。太子毕竟把他的继承人哪,也是秦国的未来,杀了太子于国不利。第二,杀鸡给猴看。秦国所有贵族也都认识到,太子违法也是要处罚的,那么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还有谁能和太子的地位相比,所以没有人再敢触犯商鞅的法律。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即位。那么太子身边的一些反对变法的贵族,他们感到报仇的机会来了。比如说太子当时被割掉鼻子那个老师,他是最痛恨商鞅的:把我鼻子给割了,弄得我这些年吃饭都不香啊。而且,挺有面子的人,你把鼻子给弄掉了,没立体感了,八年都不敢出门。于是他向太子,也就是惠文王,起诉了商鞅,说商鞅有叛国之罪,想谋权篡位。惠文王本身是不喜欢商鞅,甚至也是痛恨商鞅的,当初你是杀鸡给猴看,但打狗也得看主人哪。现在我爸不在了,看我怎么收拾你。商鞅感觉不妙,连夜跑了。路过一个旅店,他跑累了嘛,准备睡一晚,明儿早起接着跑。来到柜台,说:“老板,来来,给我开个豪华套间。”旅店老板不认识他呀,当时也没有电视啊互联网的,老板说:Please show your ID! “请出示你的身份证件!”当时的户籍管理制度,也是商鞅制定的法律,留宿没有证件的旅客,连坐!可是商鞅跑得太急,没带身份证明。没办法,只好连夜翻山越岭地继续跑。当然,到了最后,商鞅还是没有逃脱惠文王的处罚,被五马分尸了!

    讲到这里,观众朋友们一定会想到很多成语:作茧自缚、作法自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等等。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就把商鞅看成一个失败的可怜虫,一个被命运严惩的小丑。商鞅的法律确实苛刻,但并不能因此而认为商鞅实行法治的方向错了,他关于法治的思路还是很有价值的,他的以法治国的偿试,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商鞅活着,是为了秦国的法治而努力,商鞅之死,也是对秦国法律的一个验证。

(商鞅死因)

    商鞅对秦有大功,但却功成身亡,使他丧命的原因是什么呢?后人的分析和解释,归纳起来,主要有三说:第一,商鞅所行新法过苛,民怨太大。第二,因为秦国的旧贵族早就恨他,早就寻找机会进行报复,而机会终于被他们等到了。第三,商鞅位高权重,开始威胁到秦国国君的地位。如果孝公在位时,就曾打算把位置让给商鞅,倘真有此事,应该如何解释?从好的方面来猜测,是孝公为古道热肠所使,为了秦国的发展,不管社稷姓甚;从另一方面去想,说明在秦国商鞅的政治影响已超过孝公。秦惠文王继位,作为一个年轻的君主,在这样一位有阅历、有学历的老臣面前,恐怕一开始就感到拘谨,对他的猜忌,必然产生。

    这三者都与商鞅之死有关。当然,起主导作用的是惠文王的态度,如果他不下决心对商鞅动手,商鞅的地位和生命至少还可以维持一段时日。就在这时,那个曾受到商鞅处罚,割了鼻子吃饭不香的那个人,叫什么公子虔,到惠文王那里煽阴风点鬼火。惠文王本来就不无这些个念头,经他这么一撺掇,也就下了决心。这样,商鞅之死,则成为必然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