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弈谋略,纵横历史,上下千年,史当明鉴,照亮今生——读《历史的棋局》上下卷有感

(2025-10-27 10:47:59)
标签:

文化

娱乐

杂谈

情感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历史的棋局》还原我们历史的瞬间真相。

书分上下两卷,共78个历史小文,呈现了不少值得品味的历史细节,以史为鉴,以史正人,洞悉历代齐家治国、修身谋事之道,让人通达华夏五千年的激荡与荣光。

文不甚深但言多有据,每篇文章都从小处着眼,写了许多权力棋局上意想不到的棋子,让人看到了人类命运的偶然之迹;

同时她又从大处着眼,书中的每一枚棋子被放到了大历史的视角,从政治、军事的多重局势出发,分析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命运,让人了解了故事背后的历史意义和人类命运的逻辑之思。

作为一本历史入门的博弈求解之局丛书,书中避开了历史丛书的繁复难读,做到了解答生动易懂;证据可信可靠;同时又以设问的方式引人入胜,最后是背影延伸和原因的叩问,由浅及深逐步深入,让人读起来不像普通史书那么枯燥。

书中呈现的大多是历史不被注意的细节,像是开胃小菜,让人有志于学。

此书论证了历史中所有的瞬间都是出于深谋远虑,皇帝与权贵之间在于平衡,皇帝没有糊涂的,臣子也没有忠奸,都是出于各自立场,出于各自私利,皇帝要制衡权力的均衡,又不能自已说出口,于是就选用臣子之口代而为之。

就如同唐朝皇帝李治,后世给人的印象是柔弱,但实则是个出色的政治家,为了权力的大握,先借手长孙氏除掉当权派,又在长孙氏大权在握后,借手武后除之,再掌大权,两次权力的过渡,都是借他人之手完成,不留骂名的同时又控制住了政权。

臣子、后妃不过是权谋掌控的棋子,想下哪里,皇帝早已定下,只是不动手,让他人代为执行,自已背后操控大局,而臣子、后妃不过是见机行事,在顺着皇帝的授意后,满足自已的私欲和对权力的野心而已。

同样是削藩,刘邦的操作可谓高明,兵不血刃,齐楚之地尽归已手,先将整个齐地纳入自已的管控中,借口让韩信衣锦还乡,把韩信从齐地改封到西楚国故地,不露痕迹的取得了整个齐地的控制权。

然后要求燕王觐见,将燕国纳入自已嫡系,并用同样的方式解决了临江国,完美的布局迫使韩信服软,最后用陈平之计诱捕韩信,将楚国领土分封给自已人,

继而再用最小代价逐渐用自已的家族成员取代了原先的异姓王,从而立下了著名的白马之盟,完成了西汉王朝的大统一。

他的削蕃的成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堪称教科书级的操作,在获得压倒性优势之前完全隐藏自已的意图,隐藏到韩信、英布这种顶尖人物都心存侥幸,哪怕在获得压倒性优势之后,他仍然用最小的成本去削蕃。

先消灭敌对自已、不受管辖的诸候国,然后找理由吞并亲近自已的异姓诸候国,将他们都变成宗室亲王的同姓诸候国,通过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结合 ,实现了统一战争后的平稳过度。

对比后世的康熙,高喊着削亦反,不削亦反,的口号,逼反了本来态度游离的耿、尚二蕃,将云南叛乱势力席卷了半个中国,虽然后期察觉到了自已的失策,在三蕃叛乱后手忙脚乱的宣称暂缓撤耿、尚二蕃,成功分化了三位藩王,但乱势终成,终为其年轻气盛付出了些许代价。

因伐而失,因弃而获,活到85岁的大唐名将,每一步都惊险万分。功高盖主是所有朝代君王的大忌,所谓的那些挑拨君臣关系的所谓谗言,说白了都是主子借小人之口说出来的心声,就像郭子仪,他的命运就像厕纸一样,用完就扔,历来手撑重兵的将帅,就没一个有好下场的,但郭子仪是个幸运儿。

观其做事方式,也至少看起来让人觉得可以信任,就是不管何时何地,只要皇帝有调令,不管自已在干吗,哪怕对敌作战进入关键时刻,他都会连夜赶到皇帝身边,当面表忠心,一为按住自已的命门往死里掐——主动要求朝廷解除自已的兵权,一边表现出“纯臣”的白纸情节,尽管屡遭暗算,构陷以及试探,他都能装傻卖乖,一再拒绝封赏,避免了身死家亡。

从此一个功高不震主,君臣无嫌隙的郭子仪,被写进了历史。

胜败无定,亏成相转。汉武帝的晚年宫斗,太子并非史书介绍的弱人,相反太子的行动能力相当强,觉得自已要被汉武帝的使者陷害,立刻反应,能抓的抓,该杀的杀,一点儿不含糊,抢占长安武库,武装自已的宾客,调动皇后卫子夫长乐宫的力量,再释放长安的囚徒发给他们武器。

要不是早对起兵造反做过预案,做过全面的调查分析,是很难有这样的行动效率的。这些都表明了太子不是人善被人欺的角色,二者的矛盾,说白了就是两派政治势力的斗争而已民,没什么道义和理想可言,逼到极点,互不退缩,争的既是至高无上的权力,也是最卑微的生存。成王败寇,千古不变。

王朝兴亡,家族盛衰,个人沉浮,自古以来是连接在一起的,就像阿斗的野望:就是为了活着;而游侠周瑜就是:士为知己者死。

而秦桧则就是个圆滑至极的政治家,顺着宋帝的意思,一路主和与攀升,虽在南宋既无根基,也无人脉,利用自已和金重臣的交情,株守“和金存宋”的方针,放大宋高宗心中早已滋长的对金军的恐惧,极力促成宋、金和谈,方才能在南宋朝廷站稳脚跟。

皇帝无意战事,想削夺武将的兵权,秦桧洞察到这一点,就此扫除政敌,独擅大权,一拍即合,岳飞的死,秦桧不单纯是宋帝的替罪羊,无论从宋帝和他两方面而方,都没有所谓“主和救国”的政治定见,家国大义更无从谈起,是二者达成屈辱求和的政治共识牺牲品,就像古时的献祭,必须有所牺牲,才有所得。

一句话:凭君莫话封候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君要臣死臣必死,父叫子亡子必亡。所谓的忠与奸,勤与孝,不过是当权者的一面遮羞布,终是权力与欲望布局的始终。

观史知冷暖,读史解人生。钩沉历史,看成败经验与济世智慧,明鉴今人自醒已身,遇事避欲望,凡事需三思,冷眼旁观人世间,方得人世一圆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