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千古名作,亲身观赏,不枉此生——观《清明上河图》实物有感

标签:
文化杂谈情感时尚 |
纸一千,绢八百,错过了《千里江山图》就绝不能错过《清明上河图》,虽然只是部分展览,但为数不多的实物展览,还是很吸引我一探真容,此次展览的是明代仇英版本,描绘了明朝中期的苏州。
此画参照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构图形式,采用青绿重设色方式,画作可谓是功力精细之作,画作中的深宅大院、高大城墙与鳞次栉比的商铺,无一不彰显这一点。
画中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精雕细绘,“描金漆器”、“精裱诗画”、“打造锡器”、“染坊”、“打造诸般铜器”均为明代苏州特色,而“书坊”、“南货”、“鲜明花朵”、“女工铜针”等足以让人感受到明代苏州的风致。
最为难得的是画中人物过两千,神态各异,宛如新生。城外青山绿水,树木葱郁;城内街道商铺、院落、楼阁,排列整齐,豪华气派,几百年前的恢宏建筑跃然纸上。
看过些画,里面一般人物不过尔尔,但像《清明上河图》这般大量的人物同时跃然在一副画作还是第一次,单看画作3米的画长,两千多的人物,还要包括亭台楼阁,树木花草,很难想象这位明代的画家如何巧思安排,一笔成型,关键是每个人物的造型、表情、行动还各具风情,自有特色。
画中每个人物的细节近手用毫米来计算,我实在想象不出在几百年前的明代,画家是如何将这些毫米不过的人物绘于纸上,还能做到形色各异,各具风采。
细看此画,已绝非用细腻二字所能形容其的精致,每个人物从面色到行动,几乎难有重复,却又不失本真自然,看画宛如看得是明代实物的街景一般真实清晰。甚至每一个骡马的蹄子都能细细辩出,远远已超出了精工制作的范畴,用极品二字形容绝不失色。
记得第一次被震撼是被法海寺的壁画,这是第二次,同样是为画中人物的细致入微,精湛不凡,所不同的是,一个在墙上,一个在纸上,个人认为纸上功力更具深度,纸的柔软与细腻与墙壁大有不同,这就更考验画家的个人造诣,且此画整体人物体态俊美、笔法细微、敷色妍柔,难怪会被后世称为“明四家”。
真正绝顶美感的工笔画,无论从构图到细节,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相互呼应,人物有来有往, 建筑错落相接,尤其为展现画中河运中“风”的韵味,将河边细柳的每一叶丝在风中摇摆的感觉拿捏的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多一分狂野,少一分柔弱,恰好的将水乡苏州的“风”轻风过柳的气韵描画得正如其韵,差一分则过犹不及,矫枉过正。
如此工笔可谓神来之笔,佳作天成。不愧是国家宝藏,后世传世佳作,果真是千载流蕴的名作传承。有幸能在百年之后亲眼看到实物,真可谓不枉此生。
也难怪画作会如此珍贵,想3米巨作,想到画家会如何运筹帷幄,成竹在胸才会将明代苏州当年的宝贵真景留于纸上,后世传承,远从整体布局,近到每个柳丝,每一笔,每一画都诉说着画作的真情流露——好一派繁华荣耀的苏州盛景,好一副国泰民安的明代国图。
除了《清明上河图》,还有许多美图好字,如董其昌的《行书淮安府浚骆马湖记》,江萱的《潞河督运图》,杨晋的《横云山庄图》等等众多名作,但都在《清明上河图》的映衬下显得黯然失色,国宝一见尤其难得,特别是国宝级别的工笔国粹更是难上加难,今日有幸观之实属人生幸事,难得还有其他众多名家佳作的共赏,实乃人世一美,不枉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