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京城千年风雨,双脚丈量古迹文化——观历代帝王庙有感

标签:
文化杂谈 |
感受京城千年风雨,双脚丈量古迹文化,千年北京,千年沧桑,纵横历史间,不觉间京城文化已匆匆逝过百余世纪,而作为历代帝王名臣所在的历代帝王庙博物馆依旧挺拔矗立,而今穿梭其间,倍感岁月无情,时光已逝。
作为历史鉴证的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她是明清两朝祭祀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文臣武将的皇家庙宇,多少年来她始终以三皇五帝为祭祀中心,体现了三皇五帝崇高的祖先地位,自建成以来,庙中入祀人物不断增多,到清乾隆时期,在景德崇圣大殿内供奉三皇五帝和历代开国帝王、守业帝王188人的牌位,在东、西配殿供奉历代文臣武将79人的牌位,至清代则建有关帝庙,单独供奉关羽。
历代帝王庙占地2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整体布局气势恢宏,显示了皇家庙宇的尊贵和气派,堪称中国古建筑的精品,也是我国现存的唯一的祭祀中华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文臣武将的明清皇家庙宇,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一脉相承、连绵不断的历史见证。
自明嘉靖十一年至清末的380年,历代帝王庙共举行过662次祭祀大典,其中皇帝祭祀16次,其尊崇地位可见一斑。
其中作为主建的景德崇圣殿,坐北朝南,面阔九间(51米),进深五间(27米),重檐庑殿顶,金丝楠木柱,地面墁金砖,为“九五至尊”的皇家建筑,清雍正、乾隆时期曾大修,重绘金龙和玺彩画,更换成黄琉璃瓦顶。到清乾隆年间,殿内供奉主祀三皇五帝、历代帝王188人的牌位。
其殿前月台,东、南、西三面有石护栏,南面三出陛,中为云山纹御路、东、西各出一陛。整体布局大气且讲究。
东、西两处配殿分别配供历代帝王和历代文臣武将。
其历代帝王,根据历史功过不同,按照创业、守成、衰落、中兴、乱亡分门别类列示,他们代表的是中华治统一脉相传,即重要见证,乾隆曾将其表达为“中华统绪,不绝如线”极为精当。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创业与守成相沿,多元与一统相系,她崇尚功德,尊崇三皇五帝为恩泽华夏的治统之首,历代帝王只入祀有功德者,且以“法戒兼资,古可为鉴”为祭祀要义,旨在“报功观德”,彰显历代帝王之功德传承,而昏庸乱亡之君则拒之门外,不予祭祀。因其极具中国特色,因而在古代文明古国中独树一帜,举世无双。
而历代名臣是辅佐历代帝王实现其“文治武功”的中坚力量,其既有开国元勋,也有治国良臣,皆功高德厚,载誉千秋,其处祭祀的名臣并非全部,其精忠报国的理想和智勇,立德于世的信念和坚守,是他们的共同品格,历代名臣或继世而生,或问世而出,历久弥新,一脉相承,遴选他们同堂享祀,共此殊荣,其包容千古,敬仰先贤,报功观德,激励后人的祭祀要义尽显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