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国非遗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明——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有感

标签:
文化杂谈时尚 |
要想了解中国文化有多博大精深,就一定要看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开放的地标场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就恰如其分的弥补了文化上的这个缺憾,让人可以亲身了解和学习中国非遗文化,及时将中国文化传承下去,将美传播开来。
非遗馆目前开放区为一层和四层,现共有八个展览,展示了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化传奇,分别是大国匠作、旷古遗音、万方乐奏、丝路丹青、粉墨传奇、籍器传文、神州迎春和盛世重光。每个主题成体系展览,展出了工艺美术、古琴艺术、传统乐器、丝路壁画、中华戏曲、金石篆刻、木版年画和民俗表演等多个门类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
中国工艺美术源远流长,匠心独具,丰赡瑰丽,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璀璨明珠,展厅展出的工艺品种类繁多,从玉器到刺绣品类众多,无法一一详述,仅拿其中几件精品浅谈。
先说四大国宝:翡翠山子《岱岳奇观》、翡翠花薰《含香聚瑞》、翡翠提梁花篮《群芳揽胜》和翡翠插屏《四海腾欢》,四件国宝从题材选定、形式设计到全部完成,历时八年。由四十多位玉坛国手和数十名著名专家学者组成顾问团队,精成合作,无私奉献,精心设计,精细施工,大胆创新,以此四件作品矗立玉雕历史上的新高峰,也是玉雕艺术推陈出新的典范。
除了玉雕,还有技艺精深的双面绣,双面异绣,一副作品却正反面两幅图案,丝质质地两面人生,中间不存在任何缝隙,针脚细致精巧,可谓巧夺天工。
山西民间剪纸以鲜艳的色彩、灵魂活跃的表达,表现出艺术家的生活经历,艺术家的剪纸既有传统又有现代艺术的拓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开拓了新的艺术表现空间,展现了非遗传承人勇于探索、精益求精的精神状态,是民间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的全新展现。
藉器传文,功在千秋,泽润当代,启迪后世,中国的书法和篆刻代表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不断的表现,从早期书于崖壁、甲骨、金石、竹帛,到后期传于各种墓志、造像等种类繁多的载体上,其形制完备,作为文字的重要载体,其功至伟,此次展览的为当代最具代表性的百位篆刻家的作品,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下传承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是非遗在中国传承到位的重要体现。
中国戏曲形成时间长达千年,从原始信仰、礼乐制度为基础的诗乐表演,因官方生活而有的百戏说唱,再到域外民族而来的胡戏燕乐,在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下,技艺兼容,交融荟萃,不断整合成为综合性的艺术体,也产生了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戏剧形象,推进了中国戏曲的个性独立与民族张扬,展览出的戏曲道剧展现了戏曲艺术天人合一,神人交庆的文化场面,是中国戏曲集成扩大的完美体现。
丝绸之路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感动亿人,作为一条文化之路、美术之路,基沿线的石窟壁画是传统美术的重要体现,而敦煌作为其中的代表,是我国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绘画史上有不容忽视的研究价值,也在宗教文化和艺术成长方面有着非凡的成就,此次临摹的敦煌壁画就展现了多文化碰撞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展现出多文化相遇、交流、融合、散播的文化发展历史和过程,是中国古文明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中国传统乐器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从“八音”开始,金声玉振,推为首席,乐器作为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明证,见证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此次展览的乐器和古琴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专业音乐博物馆,其上可追至秦汉,下可接明清,乐器在传承中笃守国门,集聚乡野,汇聚万千,集结与此,合奏出弦管不辍,万方乐秦的盛世之音。
短短数语能以言尽非遗馆内展品的丰富和珍贵,但个个却尽显中华文化的深远流长,所谓言语难尽展,唯有亲到访,非遗馆内的众多珍品正以其悠久的传承文化历史和非凡的工艺美化技艺,吸引着无数的文化爱好者亲身到访,一控究竟。
感谢国家的强大和稳定,正是这份安稳才培养出非遗艺术的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祝福祖国,强我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