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入侵时拍摄的影像

标签:
老照片历史晚清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 |
分类: 晚清碎影 |
咸丰十年(1860)六月十五日,英法联军占据北塘。
先是,咸丰十年初,英、法政府为报复上年大沽口惨败及在中国掠夺更多的特权,再度分别任命额尔金和葛罗为英、法驻华全权专使,并以克灵顿和孟斗班分任两国侵华军司令以,准备扩大侵华战争。是年春,英国军舰及运输船一百七十三艘,军队一万八千余人,法舰三十二艘、军队七千余人陆续开到中国。六月中旬,英法联军舰队两次集结大沽口外。其时,负责天津一带防务的清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因上年大沽之胜骄傲轻敌,于北塘一带除埋设了一些地雷外,竟尽撤该地防务,专守大沽。此情况被先期到达渤海湾刺探清军情报的俄使伊格纳切夫探告,密报葛罗。于是英法联军遂制定自北塘登陆,抄袭大沽炮台后路的作战计划。
六月十五日,英法联军在未遇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占领北塘,顺利完成了登陆计划。十七日是,联军两千余人在侦察前往大沽道路时,与清军发生遭遇战。二十六日,联军一万余人分两路猛扑新河和军粮城。经过激战,清守军三千余人全军覆没,新河、军粮城相继失陷。二十八日,联军占领塘沽。七月初二日,白河南岸的大小梁子亦告失陷。大沽炮台遂陷于腹背受敌境地。
咸丰十年(1860)七月初五日,英法联军攻占大沽炮台。北塘之战后,大沽炮台陷于腹背受敌境地。七月初三、初四两日,联军数百人由塘沽进至石缝炮台背后作进攻准备,被清军击退。初五日辰五时,联军向大沽口北岸炮台发猛攻,海上敌舰亦发炮助攻。镇守炮台的清直隶提督乐善率军顽强抵抗,经过一天激战,毙伤敌军四百余名,乐善力竭捐躯,守台将士全部壮烈殉国,炮台陷落。驻守南炮台的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见大势已去,率部撤往天津。直隶总督恒福在英军巴夏礼的威胁下,将南炮台及全部军火物资拱手交给英法联军,自己也于初七日逃回天津。此次大沽之战遂以清军惨败,炮台陷落而告结束。英法联军兵锋直指天津。



原图注:Exterior of North Fort,
Showing the English Entrance,August 21-22,
1860。直译为:北炮台外景,英国人从此进入,1860年8月21—22日。

白河的北方炮台的外观。英国和法国军队的进入口。1860年8月21日

图为被英法联军攻陷的大沽口北炮台内景,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清军炮台的内部构造。英军进入口。1860年8月21

图为被攻破的大沽口炮台的外景。鹿砦是当时防备敌人攻城的重要防护设备,但是在坚船利炮的英法联军来说,这些中世纪的防御设施,如同摆设。法国军队进入的地方。1860年8月21日

图为北炮台被英法联军攻陷后的情景,尸横遍野的清军尸体。

原图注:Interior of the Angle of North
Fort,August 21-22,
1860。直译为:北炮台内部情景,1860年8月21—22日。1840年,清廷将北塘炮台扩建为五座。即在北塘北面的青坨子、蛏头沽和南面海滩各增建炮台一座,称五营四哨。即东营及南营、北营、花营,独标营。东营为大本营。

大沽口炮台(同上)

北方炮台的内部,被占领后

大沽口南侧炮台士兵营房

大沽炮台内侧
大沽口北侧炮台
大沽口北侧的第二个炮台

北京的安定门。被占领后,1860年10月21日。

北京城墙东北角。

北京的城墙上。1860年10月21日占领后。联军的大炮转向了中国方面。

北京安定门的城墙上。

北京安定门的城墙上,眺望景山

北京,庭园和佛寺的风景。

北京的天坛。在这里皇帝每年进行一次供犠。

北京近郊车站墓的内部

北京全景 从南门城堡内
1860

五层塔(镇海楼)。广州。

坐落在广州地区的寺庙

广东近郊的西藏喇嘛庙的建造物
广州石塔

香港的全景

香港的全景
香港,集结在港湾的英法舰队(1860年3月)。
香港,集结在港湾的英法舰队和联军营地(1860年3月)。参加这一阶段的英军大概有1.5万人,法军7000人。
香港,集结在港湾的英法舰队(1860年3月)。




附录西洋画中描述的战争场景

联军在即将开始北塘登陆的船上

《伦敦新闻画报》
北塘登陆

《伦敦新闻画报》

《伦敦新闻画报》
绝食饿死明志的叶名琛总督,虽然身后评价很差不过被俘后所作所为也不算有辱朝廷命官。

当时的北京八里桥一带,在这里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曾经跟英法联军激战。指挥战斗的法军将领孟托班回国后,被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封为“八里桥伯爵”。

联军纵队突击八里桥

画面中大炮随意倾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