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借水为名,在时光里洄游(上)

(2013-04-24 18:36:31)
标签:

情感

文学

文字

心情

分类: 我的文


http://s16/mw690/a0855decgdb18e2dd822f&690

借水为名,在时光里洄游(上)

——聆听·如水

 

/小景细语

 

四月将尽,没有花开,不见草绿,风是寒冷的。阴凉处,依然残留着积雪。春,于北方而言,太迟缓了,太荒芜了,也太木讷了。这样的季候,阳光隔着窗玻璃,俯落在身上,还是温暖的。适合安静地坐在书案旁,手不释卷地阅读。

 

依约。轻轻翻开如水的文字,随她一起,逆了时光,去回望一段一段的曾经。在湮没草木繁华的尘烟里,探访那些远去红尘的背影;在时空的旷远里,触摸一座城的过往,以及灵魂的朴素。阅读如水,如同聆听“隔窗而语的清琴楚流”,那是一颗洁净如水的心在不断诉说,对生命的疼惜。

 

◎那人

 

“穿行于现世风景的我,便一直惦记着古远时空里的她。”是啊,那些如兰馨香的女子,在厚重的典籍里,楚楚动人。在你不经意碰触时,一眨眼,变成花儿,开了。拨开历史的雾霭,可以清晰地看到,卑微的盛开里藏着高贵的灵魂,那样痴情,那样自尊,那样决绝,怎不让人怜惜!

晚风挽起夜幕,孤寂扣动窗扉。是若兰,蘸着墨香,把繁星般的心事刺绣在锦缎上。所有辗转反侧的哀伤,所有夜不能寐的期待,所有凄楚无助的思念,都在“璇玑图”上宛转循环。兰心是锁,“若开启了这把锁,则黎明若现,韶光再华;若紧闭了这把锁,则北斗星沉,朝阳不升。”

爱若是花朵,痴女子会用尽一生,盛开。倘若你懂,花开;倘若你不懂,花谢。穿越千年,一朵唤作“幼微”的花,在长安街上,在众目睽睽中,骤然凋谢了。一瞬间,那些“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的灼伤,那些西江水一样滔滔的记忆,断了,都断了。既然,此生真情,“无人识得,无人捡拾,无人珍存,那么,自己落,自己拾,自己包藏,自己带走。”

她,是“着了青袍、挽了秀发、隐了丰姿”的女子,以素颜的模样,别家进寺,伴着高墙,观流云,听水声。才情卓然的她,“形气既雄,诗意亦荡,自鲍昭以下罕有其论。”这样的女子,是空谷自然开放的秀兰,有着独特的气质。她被杖毙后,陆羽一生再无所托。

能把桃花写成诗的,很多。但,能在桃花诗笺上写千古绝唱的,也就是青草如涛的她了。“原籍长安,幼随父居成都,八九岁能诗,十六岁入乐籍,脱乐籍后退居浣花溪为女冠,六十三岁终老,一生未嫁。”这样简单的记载,未嫁的一生,究竟藏匿了多少世事薄凉和悲欢,谁能看得到生命的洪流如何在惊涛骇浪中澎湃;谁又看得到她在繁华背后的寥落。

这些如花若水的生命,曾经蓬勃过。至今,仍在历史上优雅地存在着。如水说,“以文字为风,以思绪为水,向古老的岁月深处,御风而行,顺水而寻,去探访那些水边的女儿们,我只想在走近她们的旅途中,看到她们于凉薄生命状态下不屈的抗争,并以此励己励人。”依水而居的女儿们,定然不知,会有这样一位女子,以无限的悲悯,感知她们不屈的灵魂。如水,以水的澄澈,翩然走进那段时光,从容地阅读,善良地理解,真诚地对话。我想,隔着千年的尘烟听音解曲,懂的都是真意吧。若,泉下有知,那些吟唱,那些悲叹,那些呐喊,该欣慰。

 

那画境

 

丰子恺的漫画,点墨生动,几笔成趣。线条舒朗简洁,意境深远。走近丰子恺的漫画,是缘于阅读如水的文字。如水说,“丰子恺是与佛有缘者,但佛尘合一,我更多地看到他那朴素的心意。”

有人云,“板桥之无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莫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如此绘画,若置身其中,感受画者的胸怀,就要化竹为心。心为竹,随风摇曳,方能懂得笔墨通幽之妙。如水,以清淡的文字,淳朴地徜徉在一幅幅的画中,阅读先生诗内之情,画外之意。

楼上黄昏,马上黄昏。夕阳西下,影子被拉得老长,一条蜿蜒的小路上,一位倦客,骑着一匹瘦马,缓缓而行。身后是茂盛的灌木,掩映着小楼,楼上有隐约的人影。画面上,看得见的是黄昏,看不见的是一轮硕大的落日和一份漂泊的孤寂,如水想到了马致远的《秋思》;这样的旷野,这样的黄昏,伴随着达达的蹄音,难免起乡愁,起相思,如水想到了郑愁予的《错误》;一个寂寞的旅人,在异乡行走,是一种特立独行的风景,总会惹起谁在心底泛起柔软的微澜,如水又想到了卞之琳的《断章》。由此,如水在先生的画中感悟出,“世间万物相互关联、平衡相对、彼此依存。生与死、得与失、喜与悲、善与恶、美与丑,没有谁可以孤立存在;而人与人的情感遇合,也是缤纷绚丽,一刹那未尝不可以美好千古。”

眉眼盈盈处,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画面只有疏落的几笔线条,简单,又纷繁。看似仅有黑白两色的小图,读来却满眼的绿意横生。碧水青山,相依相偎,多单纯的相守,多温暖的相守,多动人的相守。这幅小画取意宋时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诗中有送别之意,更有祝福在其中。“先生画意,淡去别意,只取相聚,仿佛画里画外,眉眼盈盈处,尽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这相守是包容的,也是永恒的。设若可以,且让我们一直这样相守吧。“这山这水,已不只是一山一水,而是人世间美的凝聚与浩荡。”

指冷玉笙寒。如果心心念念之人不在,即使“吹彻小梅春透”,也是寒凉一片。指尖的冷,没有心冷;玉笙的寒,没有心寒。然而在丰子恺的画中,两条牵绊的垂柳枝,生机盎然,一袭青衫的男子立在栏杆处,执着地吹着心中的曲。不禁想起,命若琴弦的那位老人和那张无字的药单。生命的意义何在?“你,昨天没在;你,今天没在;你,明天也许还没在;但只要这一面湖水在了,这一树杨柳在了,这一把玉笙在了,那么,这相思的独奏,也就在了。”如水在先生的画里,读出了朴素人生的道理。走在路上,我们都是过客。只要心中盛满如初的期待,方能始终。

正如此,“先生的画,以简约的线条,无可言说地营造了一份诗意的朦胧,在这种意境里,心会柔软起来,心里心外,会有些言不明的妙处。只是身在其内或是身在其外,那种体味与感触必定是不同的。在其内,必是陶醉享乐于这种氛围,是真味在心,不负斯生;而在其外,也必是梦想渴求于这种美意,于是,会在美的边缘徘徊或停驻,却无法更靠近一点。这种感觉,就象我们解读一首诗或是一阕词或是一段散文随笔,倘若读了,或是读懂了。也大概只能是停留在文字之外,而文字之内的另一种内蕴,也许我们只可走近而很难走进。

 

在如水的文字里,品味丰子恺的漫画,别有一份情怀。温婉的行文,端庄的叙述,如清凉的潺潺溪流,引领着你不断地去感受,去体味,去醒悟。字里字外,尘世的热闹与冷清,繁华与落寞、兴盛与苍凉都淡淡地来了,淡淡地去了。


http://s8/mw690/a0855decgcd1e78e1f007&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
后一篇:雅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