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看倪匡:倪匡看金庸:佛法无边

(2012-12-28 20:50:40)
标签:

金庸

小说

武侠

语文

佛门

分类: 影视文字

    倪匡写过很多关于金庸的书评,前两天读了一篇倪匡评论金庸笔下陪衬角色的文章,印象最深的是对几位佛家人物的解读,忍不住拿来借花献佛了。简单介绍一下几个人物:

    倪匡,香港作家,金庸好友,曾用笔名卫斯理,写过《六指琴魔》《卫斯理》系列小说,代笔过《天龙八部》,金庸说过,阿紫的眼睛其实是毁于倪匡之手。

    空见,《倚天屠龙记》书中人物,少林高僧,“混元霹雳手”成昆为逃谢逊报仇而假意拜他为师,后来为保成昆,死于谢逊一十三拳“七伤拳”之下。

    鸠摩智,这位自称“小僧”的和尚在《天龙八部》中的戏份一点都不少,号称自达摩祖师以来又一位兼通“七十二绝技”的人。

    无名老僧,就是那位三拳两脚,三言两语化解了“北乔峰”和“南慕容”两家恩怨的男人,说他酱油,他就是个只出场了一两回的陪衬,说他伟大,把他称为所有武侠小说的第一人也不为过。

下面是正文:

http://s6/mw690/a0849e794d1e94c60c2f5&690

 

空见

    舍己为人,是任何社会都公认的至高美德。若什么地方发生了灾祸,有人奋不顾身地进入灾场救人,这人必被视作英雄对待;若他为了救人而失去生命,他的伟大牺牲必然永远为人纪念。但是,在现代商业社会,愿意舍己为人的人实在太少了,有不少人甚至认为舍己为人是愚蠢的行为,心地仁慈的人容易受骗上当,在这些人的眼中,他的牺牲不但不值得敬佩,反而显出他的头脑不够精明,值得轻视。
    从这种现代商业社会的眼光看,空见神僧不过是个善心的傻瓜。他为了说服谢逊不再滥杀无辜,甘愿受他一十三拳而不还手,终于在他的“七伤拳”下丧命。
    空见神僧这样做,可说是受了成昆的骗。成昆假意忏悔,求少林收为弟子,空见神僧收了成昆为弟子,为他剃渡改名圆真之后,成昆便骗空见去找谢逊。
    谢逊到处大开杀戒,无非为逼成昆现身,他有什么理由要打空见一十三拳?只因空见答应他,这一十三拳若打得伤他,成昆便会现身,与谢逊了却恩仇。岂料成昆根本无意现身,空见在谢逊拳下重伤,临死才明白原来这是成昆陷害谢逊的好计。空见若能除掉谢逊固然好,谢逊打死了空见,不但与少林结下深仇,更惹起武林公愤,那更大佳。果然,成昆的奸计达到目的。
    从一个角度看,空见的慈悲心,被成昆利用了作杀人利器。
    但这个看法是片面的。空见虽然中了成昆之计,但他仍是达到了目的,他的伟大精神感动了谢逊,终于使他“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谢逊以卑鄙奸计打死空见,大感后侮,自动提出说依从空见临死的要求,空见就说:“但愿你今后杀人之际,有时想起老衲。”
    就是一念之仁,谢逊放过了张翠山和殷素素,这样,世上才能有张无忌,而最后是无忌激起的慈爱之心,终使谢逊的一生怨愤得到化解。
    空见的牺牲,绝对是有价值的,他大仁大智大勇的舍己行为,永远使《倚大屠龙记》的读者感动。

http://s10/mw690/a0849e79gd1e936c40899&690

鸠摩智

    金庸一贯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但他笔下的宗教人士,倒不是一律是好人,鸠摩智就是一个很有趣味的例子。
    “大轮明王”鸠摩智是吐蕃国的护国法王,既然为法“王”,地位自是尊贵无比,他的尊贵,是以很具体的方法表现出来的,首先,他的随身用具,无一不是极尽华贵,到天龙寺去要胁人交出“六脉神剑”谱,书信竟是银字金笺,精工镶嵌,本身就是珍贵的工艺品一件。他用来装慕容博抄录的少林绝技抄本的盒子,又是黄金打造的小箱,这人的金子未免太多了。
    用具奢华,他个人亦词藻华丽,吐属高雅,配合尊贵身分。最重要的是,他既是“法”王,必定懂得高深佛法才相称。鸠摩智果然“宝相庄严”,他“布衣芒鞋,脸上神采飞扬,隐隐似有宝光流动,便如明珠宝玉,自然生辉”,使人看不一会,便生出“钦仰亲近之意”。
    他表演“拈花指”,“只见他右手拇指和食指轻轻搭住,似是拈住了一朵鲜花一般,脸露微笑,左手五指向右轻弹……但见他出指轻柔无比,左手每一次弹出,都像是要弹去右手鲜花上的露珠,却又生怕震落了花瓣,脸上则始终慈和微笑,显得深有会心。”暗含“拈花微笑”之意,何其情雅柔和。
    他对佛法,博学精深,一进门便道出了枯荣大师所参枯禅的来历;其实他不但博学精深,根本就是聪明之极,领悟力奇高。
    但是金庸越把他的外表谈吐学识描述得如何令人敬服,就越能衬托出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切富丽堂煌的包装之下,鸠摩智是个不折不扣的贪婪卑鄙的人。
    他口口声声说要讨到六脉神剑的剑谱,完全是为了忆故人情,但事实上,他的目标是以这本剑谱,去换取到“还施水阁”阅览更多武功书籍的利益。他已得到了少林七十二绝技,还贪图更多,金庸小说之中,对武功最贪心的人非他莫属。《神雕侠侣》的金轮法王是鸠摩智的前身,但鸠摩智比他更金玉其外,因此也显得更虚伪。

http://s9/mw690/a0849e79gd1e939944438&690

无名老僧

    《天龙八部》里面,武功最高的不是北乔峰,不是南慕容,不是“恶贯满盈”段延庆,不是少林高僧,不是潜伏少林寺内的萧远山、慕容博,而是一个操执杂役的老服事僧,他来了少林寺四十多年,天天扫地抹尘,供寺中高僧差遣,但这些高僧,竟无一个认得他是谁,他连名字也没有。
    萧远山、慕容博在少林寺潜伏三十余年,肆意阅遍少林绝技秘集,来去自如,而玄寂玄慈这些一流高手竟懵然不觉,使人即时领略到这两人的高不可测,这位无名老僧一直知道他两人的行动企图,而这两人毫不觉察,更令人感到这位老僧才是真正的高不可测。少林寺果然是卧虎藏龙的武林圣地。
    这位无名老僧突然现身,主要是要说出一段意义深长的哲理。萧远山、萧峰父子及慕容博、慕容复父子,互相追逐至藏经阁,斗室相逢,正要把血海深仇,作一了断,彼此正在裂毗相向之际,无名老僧忽然介入,指出萧远山、慕容博及鸠摩智三人,自道练成绝世武功,其实已经为自己招来大难。
    他提出来的道理,看上去似乎玄虚得近乎无稽,但细思其实是极有意义的。他说,佛门子弟学武,乃是在强健身体,证法伏魔,修习之时,总是心存慈悲仁善之念,若不是这样,练武一定伤及自身,练的越是上乘的武功,便越具这个效果,每日不以慈悲佛法调和化解,则戾气深入脏腑,越陷越深。
    其实,不但武功,任何学识技术也是一样。一个人所学的,总不免影响别人,而在影响别人的过程中,转回来影响自己。科学家、医生、商管学家,都是一样。学识越高,越有力量影响世界,越容易掉入狂妄,若不以慈悲仁慈之念平衡,必然害人害己。
    “不存慈悲布施、普渡众生之念,虽然典籍淹通,妙辩无碍。却不能消解修习这些上乘武功时所中的戾气,”就是这种意念,把《天龙八部》提升至极高的境界。
    无名老僧指出的,不但是越高武功便越需以慈悲之心化解这个看法,更深的用意是在指出,由参悟佛法而来的慈悲心是最可贵的,武功是下乘得多的东西,即使最上流的武功也是。世人不了解,往往舍本逐未,但可惜的是,才智超卓之辈如萧远山、慕容博及鸠摩智,也掉迸了这个陷阱,执迷不悟。
    无名老僧现身说法,目标就是为他们指点迷津。本来这套道理,由什么高僧隐者说出来都可以,但由一个无人认识、供人差遣的老僧说出,效果又自不同。
    最明显的效果是意外及悬疑,使人格外留神,但这不过是表面。更值得留意的是无名僧人对这些大道理的轻描淡写。智慧不是供在殿堂、为高人一等的人所宣扬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的事,高深佛法,于这位无名老僧,就如呼吸一样。
    地位高低是不重要的。事实上,能够看破,地位高或是武功高强也不妨事。无名僧人不是单只说说,他就是身怀绝技而又不当它值得什么的人。他的目标在渡萧远山、慕容博二人,他毫不在意地让萧峰一掌把他打得胸骨折断,口喷鲜血。慷慨的舍己为人值得钦佩,毫不在意的舍己为人,就不是舍己为人那么简单,因为这种态度已是无人无我,对自身自然更不重视,这种慈悲心,又不与一般仁善之心同类了。
    无名老僧的哲理意味浓重,但金庸不是透过他来说教,金庸一向坚持,武林小说是要来娱乐读者的,不是要来宣扬道理的。
    对我来说,无名老僧启人深思,大大增加故事的趣味。这段情节,是我最爱看而又重看得最多的情节之一,到今看过没有一百也有几十次了,但每次看,都是因为觉得有趣,从来不是因为想学什么高深道理。
    最深奥的道理,也要用最浅易最有趣味的方法说出来。这正是金庸的特色。

    空见的故事告诉我们“种善因,得善果”,倪匡先生已经解释得够清楚了,信不信由你,关于这点,我想起家里的一件事。

    高三那年,姥姥得了尿毒症,姥姥已经80岁了,若想痊愈已经不现实,只能靠一个月一千多元的药来维持着,这种情况放在农村,一般也就回家干等了。治病的钱是年近80的姥爷四处奔波筹来的,不是借钱,是把多年以前条件好时“帮助”别人的钱拿了回来。那些人以前不还,面对姥姥的绝症却还了,这也是人性本善的一种体现吧!

    后来姥爷说过这样的话,是他自己当时面对求助时的心慈手软救了姥姥一命,如果这些年不是把钱”存“在那些外人手里,而是交给了他的三个儿子,现在未必有钱治姥姥的病。他话中隐含之意不必我解释,大家都懂。

今天种的善因,不知道何时才能受到善果,也许如姥爷那样是多年以后,也许如空见神僧那样收获在别人身上,也许永远都不会有结果,但我相信。种善因,可能得善果,种恶因,必得恶果。

    无名老僧阐述的也许正是这个道理,你可能觉得有些人做了一辈子坏事却没得到报应,这点倪匡先生也说的很明白了,一个人吞下的恶果不一定要所有人都看到,邪念萌生的那一刻,恶果已经种在心里,邪念不除,恶果终将现身,正如一些贪污腐败,唯利是图之辈,,宁愿一辈子尔虞我诈,夜不能寐,随时担心东窗事发也要贪图表面上的的风光,物质上的满足,往往临终时才恍悟自己追求了一辈子本末倒置的幸福。

    至于鸠摩智之流,“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种人在现实中无处不在,正如他在小说中的地位,现实中的这类人往往也能得到比“好人”更好的发展机会,甚至有些领域的翘楚也是这种人,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这让我想起了年初的CBA总决赛,贵为七冠王的广东队被马布里打的原形毕露,我指的不是球技方面,而是职业素质,曾经的八一队为什么受人尊敬,因为他们可以输球,但绝不会输人。广东队一直就不完美,只不过没遇到过马布里,王治郅这种真正的强者,鸠摩智也可以横扫江湖,但是别遇到扫地僧。

    其实他们本身怎么样,并不取决于遇不遇到强者,即便没人来拆穿他们,他们也一样存在问题,还是如鸠摩智,早一天遇到无名老僧,他就早一天解脱,也就可以早一天正确完善自己,存在着顽疾,却一直以为自己很成功,这样才是最可怕的,这有回归到无名老僧对慕容博及萧远山的点化中。

    呵呵,佛法无边,简单如一层薄纸,复杂如一座远山。

    我读金庸并不是偶然,早在上小学的时候就想过以后一定要读遍金庸的作品。

为什么喜欢金庸呢?上小学的孩子能懂什么世界观或是艺术价值,被谁吸引真就靠直觉,小的时候男孩都爱看武打片,看过的武打片中,有几部如《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情节,人物什么的分开来说不一定是最好的,但看这些剧时就是有种特别的感觉,至于哪里特别,还真说不太准。

    非要说的话,就是气氛吧,看这些电视剧,不是简单被某个人吸引,也不是简单被某种感情打动,而是被里面那完整的“另一个世界”深深吸引,仿佛自己也融入那个江湖,每当剧终时都会感到一阵失落。

    后来细心发现,这几部电视剧的开头,都会出现一个“原著金庸“的字样,再后来记住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对联,之后看武侠电视就以此对联为准了。

    虽然喜欢写,而金庸又是我的众多“导师”中最博大精深的一位,但我从未写过关于金庸的文字,不是不想写,而是不敢写,现在的我还不足以评说金庸,甚至连深入的欣赏都不敢当。对于金庸,我只敢抒情,不敢议论,至于书评之类,还是交给倪匡这种大作家吧。

    武侠小说被称为“成人童话”,就像是中国人的“热血动漫”,有的人看不起武侠小说,认为打打杀杀的作品都是哄小孩子的,如果你说的是“武侠小说”,那我没什么好反驳的,我也不得不承认,多数武侠小说的确是这样,就连鼎鼎大名的,武侠小说界“一人之下,众人之上”的熊耀华大侠,也就是古龙,他的许多作品也都是文学界不入流的。

    但在“武侠小说”前面加上“金庸”二字,你若说那很幼稚,那只能说明你真没读过,或是没读懂。这方面连大作家王朔都栽过跟头,所以不懂金庸也很正常,不必强求。

    也许你对金庸的了解仅限于电视剧,不可否认,电视剧对于金庸的广告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没有电视剧,也许就没有家喻户晓的金庸。但不止一个人对我发自肺腑的说过“看小说和看电视剧真不一样,电视剧会错过很多东西”。

    本来我也不信,读过之后我也服了:“真不一样,简直受益匪浅!!!”

    电视剧的确是演绎并推广金庸经典的一个非常适合的艺术形式,但搞电视剧的这些人啊,他们的心脏好像还不足以承受金庸经典之重,他们向观众展示的只是“金学”中相对浅显的东西,我们看到的电视剧不过是那些导演的读后感,他们把他们的理解拍出来,观众再看,过滤掉的东西实在太多。

    金庸的作品应该被展示到一个更大,或是更高的舞台。

    我能想到的,一个是电影,一个是教材。

    电影受限于时间,肯定不及电视剧全面,但电影导演的功力,以及电影行业的地位都是优势,金庸作品应该被搬上这个更高的舞台。反过来对于电影人来说,不必一味追求模仿欧美的大投入,大场面,模仿的再好,那也是别人的特色,我们中国有自己的文化,而金庸武侠就很好的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至于教材,我走后的高中语文已经有《天龙八部》的身影,一些知名高校已经开讲金庸小说,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北大的孔庆东了吧。

    以后金庸能否如鲁迅,李白,东坡,老舍那些大腕一样叱咤学生课本,需要时间给出答案,反正我是赶不上了,对我来说,即使没有老师的引导,我已读过,这就足够了。

    说这么多,金庸武侠能给我们什么呢?

    就拿我来说,没读之前,金庸小说不过是比其他小说更精彩的电视剧本,抛开画面,仔细咀嚼文字欣赏时,哎呀我去!!!

    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江湖水墨,是一卷卷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一曲曲柔肠百折的儿女情长,写尽世间百态,写尽芸芸众生,最难得的是,他的笔下既能写到鲁迅般的深刻讽刺,又能写到琼瑶般的诗情画意,让后人在娱乐的同时,不知不觉领悟到弥足珍贵的人生真谛。

    如果你曾羡慕过段正淳的到处留情(天龙八部)

    如果你曾幻想过桃花岛的甜蜜约会(射雕英雄传)

    如果你曾嫉妒过韦小宝的富可敌国(鹿鼎记)

    如果你曾痛恨过岳不群的人面兽心(笑傲江湖)

    如果你曾心痛过小龙女和尹志平的意外邂逅(神雕侠侣)

    如果你曾纠结过周芷若和赵敏的孰轻孰重(倚天屠龙记)

    不妨在无聊空虚之际,每天挤出点时间感受一下金庸大师的笔下风采

    在这里你还可以看到:

    胡斐和程灵素的兄妹情深(飞狐外传)

    胡一刀和苗人凤的君子对决(雪山飞狐)

    丁典和凌霜华的凄美绝恋(连城诀)

    霍青桐和香香公主的红颜薄命(书剑恩仇录)

    石清和闵柔的爱子情深(侠客行)

    袁承志和九公主的天涯相望(碧血剑)

 

    中国的孩子其实只有少数人学过真正的语文,别看我们以文明古国自居,其实我们自己的语言课已经被糟蹋的不成样子,如果你意识到自己的谈吐文笔实在有点愧对自己的大学学历,而又不可能重新学习语文,那就读读金庸吧,他的作品确实有这种魔力,通读金书,也许你会发现自己在某一方面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