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清代外销紫砂壶特征

标签:
杂谈 |
分类: 收藏知识 |
外销紫砂壶是指销往国外的紫砂壶。紫砂在欧洲各国的名字叫YIXING,也就是宜兴的音译。早在明朝末年,葡萄牙的东印度公司就大量贩运中国茶叶到西欧,同时少量的紫砂器传到了荷兰,引起了欧洲人的强烈兴趣,他们称之为“红色瓷器”、“朱泥器”。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古董商人纷纷来我国搜罗文物、紫砂器,另外还有专为出口东南亚各国制作的紫砂壶,清光绪年间,有大量紫砂器销往日本,墨西哥和南美各国。于是,国内的紫砂市场为了适应国外市场的需求,以上海和宜兴为中心的紫砂商号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紫砂壶到了欧洲,最初是被当作高档茶具使用的,但是渐渐地脱离了实用,而变成一种陈设品,以其独特的“中国品位”在橱柜上占有一席之地。
http://s6/middle/538ae45btafd5d421e595&690
晚清出口泰国的磨光壶非常盛行,如泰国拉玛五世(光绪年间),曾向宜兴定制过一批紫砂壶,现仍有一部分保存在泰国。它是将烧好的成品紫砂壶进行打磨、抛光,加工好的作品光可照人,有“贡局”款和“利兴”款,时称“车光茶壶”,畅销一时。这些外销泰国磨光紫砂壶多为泰国富裕人家所制,一般为小圆壶、圆筒壶、水平壶,大多在壶嘴、口钮、盖沿等处镶上金边或其它金属,有的配以金属提梁,整壶显得珠光宝气、富贵华丽,充满异国情趣。
这一时期的外销紫砂壶特征是:多以朱泥料为主,较高档器物也有选用天青料,造型变化多样、古朴,但多数出于对实用性、艺术考虑,既体现了出口国的风情风、面貌,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元素。看上去具有浓郁外国风味。在装饰手法上采用多以贴花、印花,镂空、泥绘雕刻为主。大壶,素面,筋囊壶少见
款识方面:清未前后,宜兴紫砂器主宰宜兴紫砂艺的并不是文人雅士,而是上海的一批实业家,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宜兴紫砂壶远销欧州,日本,东南亚,这批紫砂壶多署专门经营陶器的公司款,如金鼎商标,陈鼎和陶器,铁画轩款等。个别的也有工匠名款,还见有外销壶上的花款,贡局款,“贡局”款这类壶它是赵松亭于光绪年间所创制。也有一部分无款器(这是当时国内行风整治款识的所然,见另文。)。这些外销紫砂壶上的款识有的是根据外销国的要求而设款识,有的署外销国款识,如:外销泰国的“泰文款,有的只有图案没有款识。虽然紫砂壶没有款识,但只要看壶的器型,极具异国风情的图案便可知是宜兴外销紫砂壶。
如今这类外销紫砂壶真正是“凤毛麟角”、难得一见的珍品,是见证紫砂辉煌历程的重要物证,具有很大的收藏价值、研究价值。在去年北京的春拍中,就有一件朱泥镂空贴花梅报春纹壶,估价4万至5万元,成交价则达到了近7万元。壶盖与壶身以镂空形式雕刻梅报春图,盖钮立塑梅干与盖面梅树相连,壶身上下饰以螭龙图案相互呼应,工艺复杂。壶柄、盖钮、壶流皆以鎏金链条相连,更显富贵华丽之气。
http://s2/middle/538ae45btafd5f0187251&690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7368ZH00SIGG.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