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十章:曹頫是贾宝玉(三)

(2012-03-23 17:28:41)
标签:

杂谈


三、《红楼梦》其他主要人物的原型 

 

比较胡适先生的论证方法与证据,上节的论述,证明曹頫是贾宝玉的原型已经足够了,故本章中心论点的论证已经结束。不妨再推测或猜测一下其他一些人物的原型。

 

1、元春的主要原型是曹佳氏

 

至于原因,本书第一章《引子》里被刘心武先生分析过了。

 

曹佳氏的生年,前文已述,应在1690年前后,曹頫约生于1695年前后,二人年龄相差五六岁。1706年出嫁时16岁,而这时曹頫约十一、二岁,曹佳氏在出嫁前,应该有时间和可能教曹頫读书识字。这与小说中元春教授贾宝玉几千字在腹中的叙述较为相合。

 

2、贾母的主要原型是孙氏

 

两人均为一品太夫人。康熙时官僚兼文人毛际可记述康熙南巡驻跸江宁织造府,接见孙氏,赐“萱瑞堂”匾额之盛事时有《安序堂文钞.十七》云:“时内务府郎中曹寅之母封一品太夫人,孙氏叩颡墀下,兼得候皇太后起居。”可知孙氏为一品夫人。

 

贾府的“荣禧堂”对应曹府的“萱瑞堂”,则对应贾母的一定是孙氏。贾母贵为国公夫人,一生雍容华贵,由御医看过病,熟悉太医院掌故,在王太医面前,也很有威严,正好与做过康熙保母、贵为一品夫人的孙氏对应。

 

根据前述,曹寅的母亲孙氏,来自于杭州织造孙文成的孙家,孙文成为孙氏之侄,推测一下,史湘云的原型则应为孙氏的侄孙女、孙文成的侄女。小说中史湘云父母早亡,她有史鼐和史鼎的两个叔叔,据湘云称史鼐的夫人为“二婶”,湘云的父亲必为长子。史料中载,李煦有两个儿子分别叫李鼐和李鼎,我想这应是作者移花接木,将鼐、鼎之名按在了史湘云的两个叔叔身上。孙文成1705年出任杭州织造,与元春省亲后李鼎迁外省大员的时间较为接近,因而孙文成是李鼎原型的可能性或许较大。

 

孙氏是曹頫的亲奶奶,曹頫早年丧母,这位现实中被皇上所关爱的老太君对曹頫的爱是不言而喻的。或许因此,虽然孙氏在去世时曹頫才十来岁,但作为孙老太君影子的贾母一直活着伴随着《红楼梦》,直到一切结束。

 

由于孙氏在曹頫少年时去世,贾母这一人物形象应该不止孙氏一个原型,或许也有曹頫母亲李氏、甚至曹頫姥姥文夫人的影子。曹寅的母亲孙夫人,是康熙的四个保姆之一,却不是唯一的一个。康熙幼年时,曾经有过四个保姆,其中之一是曹寅的母亲孙夫人,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李煦的母亲文夫人。文夫人,生于1628年,死于1720年,享年九十三岁,是个长寿老人。曹家与李家关系密切,曹頫做江宁织造时与苏州织造联系较多,因而见到自己的外祖母文夫人的机会应该不少,因而,贾母应该会有文夫人的影子。史太君身边的戏子取名文官,或许并非随便那么一取。

 

《红楼梦》第十四回秦可卿隆重的丧事场面,我感觉应该是作者移花接木于孙氏夫人去世时的现实场景。秦可卿送殡的铭旌上大书:“诰封一等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恭人之灵柩”,其中“享强寿”三字似乎是作者的逗露。“享强寿”的意思是享受到长寿之年的意思。二十来岁死去的秦可卿,如果说全城上下为其送葬还能勉强说得过去的话,但“享强寿”一词是无论如何担当不起的。

 

对于秦可卿的丧事,庚辰本第十四回的回末总评写道:“此回将大家丧事详细剔尽,如见其气概,如闻其声音,丝毫不错,作者不负大家后裔。”“丝毫不错”四字可以认为作者是按实事来写的,“作者不负大家后裔”几字说明这是作者写的是自家发生的事情,而不是作者在大街上观摩别人家的丧礼而写出来的。照别人家的丧礼写成的文字,无所谓负不负“大家后裔”。

 

2、  王家的原型应为曹頫的舅舅李煦家

 

曹寅的岳父家是苏州的李家。说李家是王家的原型,一个证据就足矣:

 

第十六回凤姐说:“那时我爷爷专管各国进贡的事,凡有的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脂批:“点出阿凤所有外国奇玩等物”。清初实行海禁,对外贸易是受政府管制的,李煦的父亲李士桢曾出任东南沿海的任浙江布政使、广东巡抚等职,正好在其职权管辖之内。

 

如果王熙凤这句话不是吹牛的话,吹牛一般也不会吹这么大,那么王熙凤的原型一定是李士桢的孙女,因为能有这么多、这么广的涉外活动,在《红楼梦》的历史背景范围内,非他们家莫属。说明王熙凤爷爷的原型是李煦的父亲李士桢。

 

同时,凤姐说他们家也曾为接驾“预备一次”,而李士桢也确实接驾过一次的。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新证》中写道,“致政归……卜居潞河……。辛未秋,皇上从口外回,有临幸公第之旨,公匍伏恭迎,上喜动颜色,慰劳再三,出尚方之膳以赐”。(周汝昌《红楼梦新证》,华艺出版社,1998年,69页。)也能证明这一点。

 

王夫人是王熙凤的姑母,则王夫人必是以李煦的妹妹李氏为原型,王熙凤的原型当是李氏侄女辈的内亲。李煦则是贾宝玉的舅舅王子腾的原型。小说中的王家也是因亏空而破产,比贾家抄家要早,与现实中李煦家比曹家抄家早正合。

 

“王家即李家”,这将是对周汝昌先生所持的“二次中兴说”所认为的李氏是贾母原型观点的沉重打击。

 

4、贾敬的原型是雍正皇帝

 

严格来说,贾敬不能算雍正皇帝的原型,规范一点说应是以贾敬影射雍正。有两个根据:

 

1)、箕裘颓堕皆从敬

 

小说第五回,甲戌本、庚辰本等红楼梦十二支曲”之《好事终》:“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

 

《好事终》一曲,讲的是贾家败落之缘由,可总结为三点:

 

第一、外因:箕裘颓堕皆从敬

 

第二、内因:家事消亡首罪宁

 

第三、根本原因:擅风情,秉月貌。

 

在“箕裘颓堕皆从敬”一句,有甲戌本侧批:“深意他人不解。”而实际上小说中的贾敬并没干什么坏事,“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仅仅是天天炼丹一心想做神仙而已,这里所说的深意,我的理解就是曹家的辉煌终结在贾敬手里,这里的贾敬是指雍正皇帝。 就算是曹頫被罢官抄家是自己咎由自取,并因此而愧疚,但造成这一后果的始作俑者毕竟还是雍正,不好明说,多少总是有些恨意的。就如我们今天落马的贪官,或许痛苦悔恨,亦或许怨自己运气不好,多少也会有些怨恨纪委、检察院、反贪局的。

 

小说里的这句诗里并没表现出对“敬”太大的不满,说明贾家落败还是以内因为主。

 

2)、贾敬的死因和雍正的死因如出一辙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

 

“大夫们见人已死,何处诊脉来,素知贾敬导气之术,总属虚诞,更至参星礼斗,守庚申,服灵砂,妄作虚为,过于劳神费力,反因此伤了性命的。如今虽死,肚中坚硬似铁,面皮嘴唇烧得紫绛皱裂。便向媳妇回说:‘系玄教中吞金服砂,烧胀而殁。’”

 

很明确,贾敬是死于服用金丹而死。这与雍正之死最可能的原因如出一辙。

 

雍正之死的原因史学家尚无定论,但多倾向于炼丹中毒而死。中国有句古谚:“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古代中国先后有十五六位帝王死于丹药中毒,如晋哀帝、唐太宗、明仁宗等等。炼丹所用的铅、汞、硫、砷等矿物质大都富含毒素,对大脑五脏侵害极大。雍正似乎也没有逃脱丹毒害命的悲剧。

 

雍正八年(1730年)的春天,雍正闹了一场大病。为了治病,他命令内外百官大规模访求名医和精于修炼的术士。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至今还保存着雍正当时亲手写给各省总督、巡抚的这道谕令9份,每份内容完全一样。通常,发给各地官员的谕旨,如果内容完全一样,都是由书吏代笔,惟独这份,全是雍正用朱砂一笔一笔、一份一份写成的,足见他对此事的高度重视。

 

从雍正八年冬天开始,皇家园林圆明园便开始升火炼丹。尽管对皇帝炼丹这种绝密事件官修正史中不可能记载,但在《活计档》这部清宫秘档中仍可以看出一些蛛丝马迹。《活计档》是记载皇宫日用物品的内务府总账本,在雍正八年11月、12月就有大批量的炼丹材料运进圆明园的记录。此后,可能是雍正吃完这些丹药感觉良好的缘故,他还拿出一些来赏给出征打仗的将领。“丹药”二字,也明白无误地载入雍正朝的《活计档》。档案记载,就在雍正死前12天,在总管太监操办下,还有200斤用于炼丹的黑铅运进圆明园。结合雍正属突发性死亡来判断,其死于炼丹是最合理的解释。

 

雍正死后,新皇帝乾隆的反应似乎证实了死因为铅中毒这一点。雍正死的第三天,新君乾隆下令驱逐道士张太虚,这是与雍正之死是否有关的耐人寻味的事情。乾隆上谕:“皇考万几余暇,闻外间炉火修炼之说,圣心深知其非,聊欲试观其术,以为游戏消闲之具,因将张太虚、王定乾等数人置于西苑空闲之地,圣心视之与俳优人等耳,未曾听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药。且深知其为市井无赖之徒,最好造言生事,皇考向联与和亲王面谕者屡矣。今朕将伊等驱出,各回本籍。……伊等平时不安本分,狂妄乖张,惑世欺民,有干法纪,久为皇考之所洞鉴,兹从宽驱逐,乃再造之恩,若伊等因内廷行走数年,捏称在大行皇帝御前一言一字,以及在外招摇煽惑,断无不败露之理,一经访闻,定严行拿究,立即正法,决不宽恕。”雍正事出仓皇,乾隆继位,百务待理,竟把驱逐道士当作要务来办,可见端倪。

 

清史专家李国荣先生认为,雍正死于丹药中毒大致是可信的。他在《清宫档案解密》一书中写道:“等到将来有一天打开埋葬雍正的泰陵时,对其遗骨的化验研究, 或许会进一步证实是不是死于灵丹妙药。到那时,也可以看看趟在地宫里的雍正到底有没有脑袋了。”

 

《红楼梦》写于雍正死后,作者与皇家亲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雍正暴亡,曹頫家得以脱罪,作者从亲戚们口中探得雍正的死因合情合理。

 

若贾敬真能影射雍正,则为解开雍正是否死于铅中毒之谜多了一条线索依据。

 

5、贾赦影射曹宣

 

1)曹玺佐领之职,传给了曹宣,正好与袭了爵位的贾赦对应。

 

2)、贾赦是曹宣的影子。

 

第三回,林黛玉初到贾府,拜见两位舅舅贾政和贾赦,“一面命人到外面书房去请贾赦。甲戌侧批:”这一句都是写贾赦,妙在全是指东击西打草惊蛇之笔。若看其写一人即作此一人看,先生便呆了。” “一时人来回话说:“老爷说了:‘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甲戌本侧批:“追魂摄魄”,眉批:“余久不作此语矣,见此语未免一醒。”

 

“追魂摄魄”明示,贾赦的原型是死人一个。

 

第七十六回,贾母对尤氏说:“可怜你公公死了二年多”,脂砚斋批:“不是算贾敬,却是算赦之死期也。”说明在脂砚斋的内心中,贾赦已经是作古之人了。

 

若此说成立,那个恬不知耻欲娶贾母的大丫鬟鸳鸯为妾的贾赦的人物原型,就是曹頫的亲爹。

 

6、 北静王水溶的原型是怡亲王胤祥

 

怡亲王胤祥是四位总理事务大臣之一,雍正的十三弟,与雍正关系极为融洽。胤祥谨慎忠诚,和善厚道,勤奋奉职,也受康熙皇帝的喜爱,康熙驻跸江宁织造署的后四次南巡,胤祥每次皆随行,其它任何皇子无此待遇。雍正帝胤禛只在这其中的第二次随行到过南京。应该说,胤祥和曹家的关系非比寻常。

 

《红楼梦》第十四回:“现今北静王水溶年未弱冠,生得形容秀美,情性谦和。那宝玉素日就曾听得父兄亲友人等说闲话时,常赞水溶是个贤王,且生得才貌双全,风流潇洒,每不以官俗国体所缚。每思相会,只是父亲拘束严密,无由得会,今见反来叫他,自是欢喜。一面走,一面早瞥见那水溶坐在轿内,好个仪表人材。”第十五回:“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

 

《红楼梦》作者笔下的好男人寥若晨星,但却将北静王写得极其完美,纵观康熙皇帝存活的20多个皇子里面,只有胤祥一人能够配得上如此大书特书。胤祥生于1686年,比曹頫大八九岁,尽管文中“水溶年未弱冠”不一定写实,二人与小说中北静王与贾宝玉年龄的差距大体相合。康熙后四次南巡的时间分别是1699年、1703年、1705年和1707年。与胤祥相会相识,能够给曹頫留下深刻印象的应该是1705年和1707年的两次。

 

胤祥与曹頫的年龄相差约八九岁,二人相见时的年纪与小说中贾宝玉与水溶相见时的年纪正相吻合。

 

第十四回甲戌本回前批:“路谒北静王,是宝玉正文。”整本《红楼梦》都是写贾宝玉的,单点此处是宝玉正文,说明路谒北静王是有文章的,可认为是曹頫与胤祥见面时的真实画面。

 

第十五回甲戌本回前批:“宝玉谒北静王辞对神色,方露出本来面目,迥非在闺阁中之形景。”“露出本来面目”几字,说明《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贾宝玉并非本来面目,“露出本来面目”,可认为是贾宝玉原型即曹頫见胤祥时的真实面目。

 

此两处脂批,不将宝玉与其原型联系起来的话,是无法理解的。

 

小说后四十回里面,北静王对宝玉非常钟爱,作为抄家时的总管,对贾家多有照顾。而怡亲王胤祥当时作为总理大臣,在贾家抄家时,负有总责。曹家家人平安北归,并未被拘捕,应该有怡亲王的功劳在里边。

 

己卯本在书写时对怡亲王的避讳,也证明了作者对怡亲王的敬重,并反映出怡亲王府与《红楼梦》的密切关系。

 

7、其他有关人物的原型

 

1)贾珠原型为曹颙。

 

第二回,冷子兴对其只有简单介绍:“十四岁进学,后来娶了妻,生了子,不到二十岁,一病就死了。”甲戌本有眉批曰:“略可望者即死,叹,叹!”这么平淡的叙述能让脂砚斋“叹叹”,定含有深意在里面。康熙曾评价曹颙说:“此子甚可惜!朕甚期望!”就凭此二人相同的两个“望”字,可定曹顒为贾珠原型。胡适先生等认为贾赦就是曹颙,实乃大错特错也。

 

2)、贾珠为曹颙,则贾兰必为曹颙之遗腹子曹天佑了。

 

在贾宝玉出家之后,对于曹家来说,贾兰是继承家业支撑门面的唯一希望,而现实中的曹寅一支人丁不旺,唯一有点出息的就是曹天佑了,而且二人皆自小没有了父亲,除了曹天佑,贾兰的原型似乎没有二选。

 

3)、晴雯、宝钗、黛玉的原型。

 

晴雯的原型当时曹頫身边的某位漂亮、有个性、因病早逝的丫鬟。我主要是从贾宝玉为晴雯所作的那篇祭文做出的猜测。祭文太感人!晴雯之死写得真实,震撼!

 

晴雯对于不同的读者来说,评价是不一样的,褒贬不一。但对贾宝玉和作者来说,是确定的褒。晴雯可以说是是大观园里长得最漂亮的女孩,因自身的漂亮,个性比较强,判词说她“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小姐身子丫鬟命,在众丫鬟中间显得有些桀骜不驯。晴雯也是大观园里最惨的女孩,自幼丧母,唯一的亲人就是唯利是图的表哥表嫂,看看人家同是丫鬟命的袭人,有一群热热闹闹的娘家人,人比人气死人。最后因为有伤风化被逐出大观园,一命呜呼。林黛玉的命运很惨,但至少林黛玉是当了一辈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姐,有无比疼爱她的外祖母和宝玉表哥,有过爱他的人和她爱的人,轰轰烈烈。晴雯什么也没有。有的是自己人生结束时的坏名声,而事实上,至死晴雯与宝玉的关系都是清白的。因这份清白,晴雯死得冤;因这份纯洁,宝玉写出了《红楼梦》里唯一的一篇祭文。

 

晴雯之死,死于两点,一是太漂亮,二是太个性。形容非常漂亮悦人眼目的女人,古人发明了“尤物”这个词,这个词含贬义,形容女人的漂亮是肯定的,但漂亮之外不乏“祸水”的意思。漂亮并非坏事,象王昭君、西施那样比较内敛的美女,是很受世人喜欢的。然而,晴雯没做到内敛,个性太张扬,桀骜不驯,使她的美被大观园讲礼义廉耻的主人们赋予了更多“祸水”的含义。“红颜薄命”是晴雯命运的最好诠释。

 

宝玉对晴雯的感情与对其他丫鬟并不一样。最早的梦稿本在写到晴雯被逐出大观园后,宝玉“去了心上第一个人”, 可能后来为照顾宝玉黛玉之间的恋情,在其它版本改成了“去了第一等的人”。尽管晴雯在宝玉心中的地位在后来的版本有所改变,但痕迹留下了。“心上第一个人”,与“第一等的人”意义明显不同,是心上分量最重之人的意思。

 

我猜想,曹頫是公子,晴雯的原型是丫鬟,如果长辈不喜欢、不同意,他们之间的爱情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红楼梦》中有两个丫鬟因为与宝玉的关系有伤风化而送命,一是金钏儿,一是晴雯。晴雯在第七十八回香消玉殒,作者将《红楼梦》止于前八十回,或许正如《水浒》止于梁山聚义后的前七十回。

 

至于黛玉和宝钗,根据对脂批的理解,红学的江湖上流传:“黛钗合一”。宝钗黛玉两人是否有原型,有什么样的原型,她们二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对我来说,越研究脂批越糊涂,一直是我的极大困惑。

 

第二十二回,贾母给宝钗过生日,写道:“贾琏道:‘既如此,比林妹妹的多增些。’凤姐道:“我也这们想着,所以讨你的口气。我若私自添了东西,你又怪我不告诉明白你了。”贾琏笑道:‘罢,罢,这空头情我不领。你不盘察我就够了,我还怪你!’说着,一径去了,不在话下。

 

庚辰本有脂砚斋的双行夹批:“一段题纲写得如见如闻,且不失前篇惧内之旨。最奇者黛玉乃贾母溺爱之人也,不闻为作生辰,却去特意与宝钗,实非人想得着之文也。此书通部皆用此法,瞒过多少见者,余故云不写而写是也。”

 

这句批语似乎暗含有深意。同样对这句话, 畸笏叟有眉批:“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家 。丁亥夏。 笏叟。”

 

最终,就因以上两条批语,我认定,薛宝钗是有原型的,应该是来自于苏州姑家或姨家的曹頫的表姐或表妹。

 

第十八回,贾妃看毕,称赏一番,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庚辰双行夹批:“这却何必,然尤物方如此。”  脂砚斋竟林黛玉视为“尤物”,大出乎我的意料。再据第四十二回, 庚辰本总评的一段批语曰:“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由此我判断黛玉可能并无实际原型,而是比较有个性的一类女子综合的幻象,是《红楼梦》作者虚构的人物。

 

林黛玉或许有宝钗原型的影子,可能更有晴雯原型的影子,也就是说,曹頫根据身边的那个漂亮薄命的丫鬟幻既塑造了晴雯,又幻化出黛玉两个人物。看第七十九回:

黛玉笑道:“是你要咒的,并不是我说的。”宝玉道:“我又有了,这一改可妥当了。莫若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庚辰本夹批:如此我亦为妥极。但试问当面用“尔”“我”字样究竟不知是为谁之谶,一笑一叹。一篇诔文总因此二句而有,又当知虽诔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奇幻至此!若云必因晴雯诔,则呆之至矣。】

所以,第八回甲戌本有夹批:“余谓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真真不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