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甘沟中学校长牛国喜的发言:柏夫散文集《山庄记忆》艺术特色赏析

(2012-07-27 13:22:33)
标签:

杂谈

甘沟中学校长牛国喜的发言:柏夫散文集《山庄记忆》艺术特色赏析

 

 

    柏夫出身于农村,成长在农村,虽然后来因工作变动生活在城市,但他长期关注家乡的山山水水、人人事事,为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生动而又详实的素材。于是,他笔耕不辍,有了散文集《山庄记忆》。拜读了《山庄记忆》,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淳朴的乡土情怀,理性的乡村文化思考,以及简洁而深刻的语言、缜密而活泼的构思、精巧而大方的、布局,好比一杯陈酿美酒,醇香久久萦绕心田。带着对作者和作品的崇拜,我不揣浅陋,对《山庄记忆》的艺术特色作一赏析,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山庄记忆》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关于乡村,作者在小说集《乡韵·自序》说:“乡村是我们最初的父亲和母亲,是乡村养育和成就了城市。”“作为个体,我们可以离开乡村的哺育,从物质上剪断自己与乡村的脐带,但在农村生活过并且走进城市的人们,在精神上却无法剪断自己与乡村的精神脐带。”《山庄记忆》在取材上多写平凡人、平凡事,以农村的人、事、物为描写对象,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于乡村凡人凡事的关注,细细品读,乡土气息散发于字里行间,沁人心脾。如:《土炕》、《土窑》、《土堡》生动地描述了土炕、土窑、土堡这些乡村特殊时期、特有产物的形成过程、对“庄户人”的重要意义;生动再现了乡村人生活所必须的物质基础。《土豆》一文则更是含蓄再现了人们对于土豆的依赖以及像土豆一样的乡村人的朴素、坦诚、实在的气质和品行。《庙戏》《乡村棋摊》《野电影》则从不同角度生动再现了乡村人的生活内容及情态。《神奇的鞍子山》《山花烂漫》《旱柳源》则是对乡村景物的真实再现。《如厕》则从侧面反映了乡村人的生活习俗。《糟糠之妻》则展现了乡村人的淳朴、勤劳与厚道。

    ——《山庄记忆》溢流着淳朴的乡土情怀。很多出身农村的作家,以抖落身上的泥巴为荣,以洗净一身的乡土气息为识时务,小心翼翼的维护着自己的“尊严”,用大量的城市生活作品掩饰着自己的乡村生活史,甚至不惜以违背自身意愿、贬斥农村生活来抬高自己的“层次”。而柏夫不,他裸露自己的根,坦白自己的出身,大胆而深情地去写乡村的人、事、物,作品自然而然地透露出一种实实在在的“土气”,这浓浓的“土气”正是柏夫散文的高雅所在。“庙戏唱不成了,一种曾经活跃在乡村的文化品种也就这样凋谢了!然而,这样离我们悄然而去的,仅仅是庙戏吗?”(《庙戏》) “至于那令人心醉的野电影,也就成了童年心灵深处的珍藏。”(《野电影》)《乡村棋摊》《旱柳源》《生活是一盘石磨》等文章,更寄寓了对“乡土”的深情和期望。在《山庄记忆》一文的结尾,作者更是深情地说:“山庄,一个曾经的称谓,一个养育过我们家族的地方!一个记忆着许多兴衰成败故事的地方!一个成就和破灭过许多梦想的地方!一个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这是一位曾经生活在乡村的城市人的发自肺腑的乡村情怀,也是作者对乡村生活深沉的思念。

    ——《山庄记忆》充斥着理性的乡村文化思考。柏夫总是以一个农村人的淳厚和忠诚审视城市文明,以一种睿智和冷静、以及一种回归式的沉思,思考着乡村文明的走向和未来。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由此引起的人们精神生活的位移,使乡土文化渐行渐远,不断淡出人们的视野。于是,柏夫不由自主地将文学创作根植于乡村,把沉重的思考留给了乡土文化,把对乡土文化的思考和探究用散文的笔触娓娓道来,使文章摇曳生姿又包含着深沉的哲理思考。如:“而今,土窑已经作为一个历史名词而存在,即使在农村,土窑也只是作为牲口圈和堆放家具之地……”(《土窑》)“只有这一座座断壁残垣的土堡,以这种独特的方式依稀的记住了村庄历史……” (《土堡》) “我们甚至天真地期待着能够把土话所蕴含的文明以普通话的形式保存下来,期待着土话所承载的古朴传统能与现代文明相通相融……” (《土话》)

    ——《山庄记忆》语言简洁而有不失深刻,构思缜密而又不失活泼,布局精巧而又不失大方,读后给人一种悦目怡心的美感。“三亩地,两头牛,娃娃老婆热炕头。” 这是《土炕》中的句子。像这类散发着乡村淳朴的句子,在《山庄记忆》里随处可见,作者的恋土情结尽情流露。他用乡土熟语增添着乡土气息:“谋着富的,穷了;谋着很的,屁了。”“将小将小,天下走了”“富不过三代”等村头巷语,正是祖辈相传的成家立业的根本,揭示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和生活哲理。同时,文章中间往往穿插一些有趣的故事,透析出一种情趣,蕴含着一种幽默;文章结尾往往袒露自己的情怀,提出一些问题,引起读者的共鸣。

    文学源于生活,《山庄记忆》而这种质朴厚道的艺术风格,是作者对生活深刻体验的结晶,也是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真诚探索,足以成为后来人文学创作的典范。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柏夫总是以一位作家的良知,洞察着乡村的一切,努力检索着乡村文化赖以存在的载体,挖掘着乡村文化的内涵,探索着乡村文化的走向,深度透析着农村以及农村生活,把对乡村山水人事的审视由最外在的表象的观感升华到对人生、对文化的深刻返照。柏夫对乡土的情怀和乡村关注显得弥足珍贵,体现着一种兼容并蓄、多元发展的文化责任意识,正是柏夫的文学创作之根。

    柏夫长期从事于教育工作,为教育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但《山庄记忆》并没有以教育素材的形式出现,而是以活泼而深沉的散文形式呈献给读者,集知识性、史料性、科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与一体,具有很强的包容性,适合于各个阶层和各个行业的读者。于学校、于学生而言,更是一本很好的乡土教材,足见作者作为一位知名教育者的责任和良苦用心,值得我们无限地拜读。

    文学即人学,《山庄记忆》正是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渊博的文史知识和严谨的创作素养,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个作家和知名教育者的良知和责任。真诚祝愿柏夫的文学创作之路更加宽广,为广大读者带来更加丰硕的作品;也真诚祝愿他的这种思想、责任和良知感染更多的热衷于文学创作的后来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