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发髻大全

标签:
古风古代发髻手绘 |
分类: 娱乐瞎侃 |
发型与冠戴能增加女子仪容的俊美,又能体现出女子的年龄与身份特点。段成式《髻鬟品》就记载了不下百余种,其髻名虽多,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态与装饰而命名,如髻似螺,曰螺髻,如髻饰以凤,曰凤髻等。古代女子发型变化,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因此研究女子发型主要是探讨其梳编形式与规律。据古代作品及记载,概括分为结鬟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反绾式、双挂式等主要六类。
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http://s12/mw690/002WdLxegy6QurzLwJt5b&690
双平髻的编法,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据记载从秦开始,延续及近代,
http://s6/mw690/002WdLxegy6QusaMz9X15&690
http://s14/mw690/002WdLxegy6Qusbhvulfd&690
百合髻的梳编法是净发分股盘结,并合叠于头顶。
http://s8/mw690/002WdLxegy6QusehF3Ne7&690
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这些皆属高鬟式。
http://s8/mw690/002WdLxegy6QusguHB5b7&690
凤冠:为古代后妃及诰命夫人之礼冠,冠上饰以凤鸾,真珠玉翠,多于大礼时戴用。
http://s13/mw690/002WdLxegy6Qusiv6Z60c&690
小两把头:清朝上层贵族妇女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发型。清初,健全冠服制度。除大典礼时后妃戴朝冠外,喜庆节日后妃要戴钿子。戴上钿子,脑后再垂发辨就不适应了。于是,后
http://s16/mw690/002WdLxegy6QuskZWDJdf&690
两把头:清中期,是史称乾隆盛世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发展,首饰制作工艺也不例外。清代宫廷处在特殊的位置上,全国各地的名贵首饰源源
http://s13/mw690/002WdLxegy6QusoYaVCbc&690
大拉翅:到了清朝晚期,大拉翅开始出现,它是一形似扇面的硬壳,高约一尺余,里面用铁丝按照头围大小做一圆箍和骨架,再用布裕褙做胎。外边包上青缎和青绒布,做成一
http://s16/mw690/002WdLxegy6Qusr5g4vdf&690
抛家髻:古代妇女发式。唐末京师妇女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名曰“抛家髻”。亦称“鬅鬓”,“凤头”。这种两鬓抱面的髻式,是唐代后期较为流行的一种发式。抛
http://s9/mw690/002WdLxegy6Qust6eEg98&690
双丫髻是双挂式中最常见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侧,再梳结成髻,置于头顶两侧。前额外负担多饰有垂发,俗称刘海,一般多用于侍婢丫环。
http://s5/mw690/002WdLxegy6Qusv7FKQb4&690
丱发为儿童或未婚少女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股,对称系结成两大椎,分置于头顶两侧,并在髻中引出一小绺头发。使其自然垂下。
http://s14/mw690/002WdLxegy6Quswy1Rzed&690
花冠:冠小仅束髻,冠上多有花饰,在明代仕女多好用。
http://s7/mw690/002WdLxegy6QuszdaGa26&690
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http://s4/mw690/002WdLxegy6QusAJNGre3&690
堕马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挽结成大椎,在椎中处结丝绳,状如马肚,堕于头侧或脑后。据〈事物原始〉记载:“孙寿为堕马髻。”《古今中华注》也记有“堕马髻
http://s14/mw690/002WdLxegy6QusF7PR3fd&690
一字头,豪华奢侈,高如牌楼,皇室偏爱的大拉翅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和大拉翅差不多。只不过这个没有冠。
http://s8/mw690/002WdLxegy6QusGUaz587&690
双刀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往上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双刀欲展之势。据《妆台记》记载:“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贞元中梳归真髻,贴五色花子。”皆类似反绾式的发型。
http://s12/mw690/002WdLxegy6QusMPpvJ7b&690
http://s6/mw690/002WdLxegy6QusMRCVnd5&690
倾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结椎、倾斜结束置于头前或头侧,在仕女画中颇为多见。据《晋书》记载:“太元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
http://s6/mw690/002WdLxegy6QusPn5WJc5&690
巾帼是一种丝织品的头巾,多束结在顶髻上,再用簪钗贯定,宋梁红玉喜戴巾帼,故常把女中豪杰称巾帼英雄。
http://s2/mw690/002WdLxegy6QusSepWh71&690
“高椎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挽成单椎,耸立于头顶,据《妆台记》记载:“宋理宗朝宫妃梳高髻于顶,巍峨高耸,号高椎髻。”在宋代山西太原晋祠女塑中亦有这种发式。
http://s13/mw690/002WdLxegy6QusUeSWE1c&690
元宝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再置木或将假发笼蔽,呈元宝状。据〈晋书〉记载:“用发既多,不可恒载,乃先木及笼上装之,曰假髻或假头。”唐张雄夫妇合葬墓所出土之女俑亦类似这种发型。http://s6/mw690/002WdLxegy6QusTqMct65&690
“飞天髻”则是结三鬟于顶,耸立直上。据《宋五行志》记载:“文帝元嘉六年,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上,谓之飞天。”古之“百花”发式亦属这种类型。
http://s10/mw690/002WdLxegy6QusZjskFa9&690
“倭堕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发型,起源于汉朝的“坠马髻”,兴起于魏晋,直到隋唐五代都十分流行。从出土的形象资料来看,这种发髻的梳结方式是总发于顶,在头顶正中挽一发髻,并使之一侧偏斜,再用发簪将其固定。
倭坠鬓:喻其似蔷薇花低垂欲拂之态。《古今注》载:“倭坠髻—云坠马髻之余形也。”其形似倒垂侧向一边。发髻挽得很低,这是此髻得特色。
http://s6/mw690/002WdLxegy6Qut2vVHL85&690
“随云髻”属于拧旋式。拧旋式梳编法,是将发分几股,似拧麻花地把发蟠曲扭转,盘结于头顶或两侧。这种发式灵活旋动,很助美姿。据《采兰杂志》记载:“甄后既入魏宫,宫庭中有一绿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如《八十七神仙图卷》之仙女,唐周肪的纨扇仕女图亦属于这类发型。拧旋式变化一般有侧拧、交拧、叠拧等几种形式。有随云髻、凌虚髻、朝云近香髻、回心髻几种。“随云髻”类似侧拧之形式,其髻如随云卷动。据《国宪家猷》记载:“陈宫梳随云髻。”这种发式生动灵转,颇为仕女所好。
http://s3/mw690/002WdLxegy6Qut4juWm22&690
“十字髻”因其发髻呈“十”字形而得名的一种髻式。这种发式的编盘方法是:先将头发盘成一个“十”字行的发髻,再将余发在头的两侧各盘一鬟直垂至肩,上用簪、钗固定即可。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形象的图象资料如西安草厂坡出土的北魏彩绘陶俑,梳的就是这种发髻。魏晋之后各朝均很少见。
http://s8/mw690/002WdLxegy6Qut4OKbR27&690
http://s15/mw690/002WdLxegy6Qut8cfPoae&690
单螺其梳编法是将发股集结,盘叠如螺。置于头顶上,在永泰公主墓石椁内西面北次间之雕饰,亦有些类发式。
http://s4/mw690/002WdLxegy6Quthg8P9f3&690
双螺髻:明代双螺髻,其状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螺髻。时称“把子”,是江南女子偏爱的一种简便大方的发式,尤其是丫环梳理此髻者较多,其髻式丰富、多变,且流行于民间女子。
双螺其梳编法是将发分为两大股,盘结双叠于两顶角,亦名“双角”,在《喀喇和卓古墓壁画》亦有这类发型,螺髻清晰秀雅。
http://s7/mw690/002WdLxegy6QutMZV6m66&690
灵蛇髻是古代汉族妇女发式,始自魏、晋时期。髻式变化无常态,盖随时随形而梳绕之,据说是由曹魏文帝妻甄后所创。《采兰杂志》:“甄后既入魏宫,宫庭有一绿蛇,口中恒吐赤珠,若梧子大,不伤人,人欲害之。则不见矣。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视蛇之盘形而得到启发,因而仿之为髻。
“凌虚髻”属于交拧的形式,其髻交集拧旋,悬空托在顶上。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隋有凌虚髻、祥云髻。”这种发式如云盘回,凌托顶上,摇而不脱落。
http://s3/mw690/002WdLxegy6QutQ5p0m72&690
“惊鹄髻”也是反绾式之一。其梳编法是将发拢上反绾,成惊鸟双翼欲展之势,生动而有趣。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魏宫人好画长眉,令作蛾眉惊鹄髻。
http://s7/mw690/002WdLxegy6QutPhvHE96&690
燕尾,属一种脑后发式,
http://s6/mw690/002WdLxegy6QutQU1xj75&690
朝天髻:五代后蜀时发髻名。《宋史·五行志·木》:“建隆初,蜀孟昶末年,妇女竞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朝天髻是一种梳高髻于头当顶的一种髻式,宋代仍沿袭这种高髻。山西太原晋祠泥塑,有的发式就是梳的朝天髻。
http://s15/mw690/002WdLxegy6QutZnXZ4ae&690
http://s15/mw690/002WdLxegy6QutZFGKq4e&690
牡丹头,古代汉族妇女发式之一。牡丹头是一种高髻,苏州盛行此式,后逐渐流行北方。
《坚瓠集》:“我苏(苏州)妇人梳头有‘牡丹’、‘钵盂’之名,
http://s3/mw690/002WdLxegy6Quu2Lwbga2&690
架子头发式便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因在髻中衬有架子取其形似,故称“架子头”。梳妆时先将头发梳成两个横长髻,即将整个头发平分为左、右各~把,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再以铁丝或藤条做成骨架,外边缠上青绸、缎绒,形似簸箕的钿子戴在头上,再用两条黑缎带系于颌下,使钿子可以十分稳固的戴在头上这种“架子头”是满族妇女出席隆重场合时的盛装,摘下钿子,便是平时的打扮。但戴荆子的抓髻式发式是用本人的头发梳理而成,分量重的首饰根本戴不上去,只能插几朵鲜花、绒花等分量较轻的装饰性物品戴,限制了头饰的大量使用。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经济的繁荣,满族妇女的传统发式也开始出现了由小到大的变化,由实用型向审美型发展。
清得硕亭《草珠一串》诗云:“头名架子太荒唐,脑后双垂一尺长”。诗下自注:“近时妇女,以双架插发际,绾发如双角形。曰架子头。”
回心髻类似盘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交拧,盘结回心于头顶或头前。据《中华古今注》记载:“梁武帝诏宫人梳回心髻。”清佚名之《胤祯妃行乐图屏》中亦有这种发式
http://s7/mw690/002WdLxegy6Quuce5kq16&690
莲花冠:暂无注解。
http://s1/mw690/002WdLxegy6Quud2xhu40&690
花髻是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可以细分为
古代妇女发式。以花簪于髻上。李白《宫中行乐词》:“山花插宝髻”。万楚《茱萸女》:“插花向高髻。”就是指将鲜花插于发髻作髻饰。唐人重牡丹,用牡丹花簪之于髻上。传周昉《簪花仕女图》恐亦本此而作。《奁史·引女世》说:“张磁经牡丹宴客,有名姬数十,首插牡丹。”罗虬《比红儿》诗,“柰花似雪簪云髻”,是指将小白柰花(即茉莉花)插于髻上。这种以白花衬黑发的装饰法,一直为我国妇女发饰中的主要手法。
花髻种类:凤髻、步摇髻、神仙髻、迎春髻、垂云髻、飞仙髻、九环髻、同心髻、百花髻、芙蓉髻、随云髻、九真髻、八鬟髻、坐愁髻、反绾髻、乐游髻、回鹘髻、愁来髻、归顺髻、扫妆髻、盘桓髻、惊鹄髻、堕马髻、假髻、飞天髻、朝天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