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婉约

(2014-02-18 12:46:25)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婉约

 婉约,[wǎn yuē]词义为委婉含蓄。如“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

又指柔美。如汉  《神女赋》:“扬娥微眄,悬藐流离。婉约绮媚,举动多宜。”

a.释义

词目:婉约

拼音:wǎnyuē

基本解释

1. [restrained]∶委婉含蓄

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

2. [graceful]∶柔美

一行一断,婉约流利。——《书法要录·梁庾元威论书》

详细解释:

1. 谦恭。

《国语·》:“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  注:“婉,顺也;约,卑也。”《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 绍 遣将攻之,连年不能拔” 松之 注引 晋 齿 《汉晋春秋》:“后比得足下书,辞意婉约,有改往脩来之言。”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南郡 庞士元 闻 司马德操 在 颍川 孝标 注引《司马徽别传》:“其妇谏曰:‘人质所疑,君宜辨论,而一皆言佳,岂人所以咨君之意乎?’ 徽 曰:‘如君所言,亦复佳。’其婉约逊遁如此。”

2. 委婉含蓄。

南朝 梁  《昭明太子哀册文》:“属词婉约,缘情绮靡。”《明史·文苑传三·高叔嗣》:“其为诗,清新婉约,虽为 梦阳 所知,不宗其说。” 清 名世 《序》:“而其词则豪情艳趣,婉约缠绵,不涉淫哇之习。” 大本《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三二章:“ 兰性徳 虽以婉约的小令为主,但偶有长调,亦见工力。”

3. 指文辞的柔美简约。

晋 陆机 《文赋》:“或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

4. 柔美。

汉  《神女赋》:“扬娥微眄,悬藐流离。婉约绮媚,举动多宜。” 唐 康骈 《剧谈录·玉蕊院真人降》:“峩髻双鬟,无簪珥之饰,容色婉约,回出於众。” 后蜀 熙震《临江仙》词:“纤腰婉约步金莲。”《叙记》:“至于 江 南一带,则具有明媚婉约、纤丽生动的特点。”

5. 悠扬婉转。

晋 公绥《啸赋》:“徐婉约而优游,纷繁骛而激扬。”

B:出处

“婉约”一词,早见于先秦古籍《国语·吴语》的“故婉约其辞”,晋《文赋》用以论文学修辞:“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按诸诂训,“婉”“约”两字都有“美”“曲”之意。分别言之:“婉”为柔美、婉曲。“约”的本义为缠束,引伸为精炼、隐约、微妙。故“婉约”与“烦滥”相对立。南北宋之际《许彦周诗话》载女仙诗:“湖水团团夜如境,碧树红花相掩映。北斗阑干移晓柄,有似佳期常不定。”并评云:“亦婉约可爱。”此诗情调一如小词。“婉约”之名颇能概括一大类词的特色。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冯延巳、阳修秦观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擅胜场,大体上都可归诸婉约范畴。其内容主要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留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因之,形成一种观念,词就应是这个样子的。北宋中期时人曾说:的“以诗为词”为“要非本色”(见诗道《后山诗话》);秦观“诗似小词”,苏轼“小词似诗”(见《王直方诗话》)。“本色”“小词”之论当属婉约派的主张。李清照“别是一家”说中认为只有几道、秦观、庭坚“始能知之”(《》),反映她所崇尚也是婉约一宗,虽然贺铸以至李清照都有并不婉约之作。沈义父《乐府指迷》标举的作词四个标准:“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可说是对婉约艺术手法的一个总结。

C:婉约词

宋人也有以婉约手法抒写爱国壮志、时代感慨的,如辛弃疾的《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及宋未周密、等一些词章。但其表现多用“比兴”象征手段,旨意朦胧,须读者去体味。有些论者对原来也许并无专门寄托的委婉隐约之词,也深求其微言大义,如清代词论家《词选》评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苏轼《算子》(月挂疏桐),句句为之落实时事,以为讽喻政治,那就不免穿凿附会,反而缩小这些词作的感慨万端而难以名状的典型意义。

婉约词自有其思想艺术价值,已见上文。然而有些词人把它作为凝固程式,不许逾越,以至所作千篇一律,或者过于追求曲折隐微以至令人费解,这就走到创作的了。



婉约

婉约

婉约

婉约





婉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