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是在1999至2000年间写下的文字,不记得具体日期了,因为《神思陌路》,感觉血液中的一些东西,在复苏……
周末两天都要加班,所以决定给自己放一晚的假。看电视,从《金牙大状》看到《大明宫词》,然后开微机,找唱碟,翻过一张又一张,看到《菊坛经典:旦角篇》的时候,心里一动,就是它了。
闭上眼睛,酸楚和柔情随着曲词缓缓涌来,血脉里一种已觉陌生的熟悉感觉在复苏。年华似水流去,如今又倒流在记忆里。曾经是那样熟悉的呀,梅兰芳的《穆桂英挂帅》、程砚秋的《锁麟囊》、张君秋的《楚宫恨》、尚小云的《失子惊疯》……曾经是听几句唱词便可以听出是什么曲目,什么人所唱,但如今,都已退化,听不出词,听不出人,唯有感觉还在,随着他们的声音宛转起伏。
锣鼓铿锵,京胡悠越,从幼年一直响到高中。爸爸是京剧迷,我其实不曾承袭他的爱好,但是每天被浸在这乐声里,渐渐亲和。幼时的大乐趣,除了翻看爸爸的那些书,还有翻检他的唱片,惊奇怎么薄薄的象塑料的东西,放在唱机里竟然可以发出声音,唱片封面上的画面,是我的美术启蒙教材,也曾对爸爸几笔勾出的京剧脸谱佩服至极,半文半白的唱词,也曾当作书看,至今也还记得,一卷挂历上醉酒的贵妃、戎装的红娘子、娇俏的孙玉姣,曾是怎样勾我心魄;也还记得,第一次看电视,演的是《苏武牧羊》和《四郎探母》,小小的我呆呆地坐在机子前,在别人笑我傻气的声音里傻傻地笑;记得家里买了电视后,看《失子惊疯》,被里面失去儿子的母亲的疯状逗笑,被爸爸狠狠叱责没有同情心;记得爸爸边听边点评讲解,他一度的偶像是李维康,而我喜欢李世济,那时唱片已少,代之以磁带,李世济唱段的那盘,封面是蔡文姬的扮相,素银点蓝的头面,悲哀决绝的神情,那形象深入我心,以致于后来读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脑海里浮现的,是李世济所扮的形象;看史书,也常有遇到熟面孔的感觉,甚至有时反客为主地认为历史是假,戏中是真……
啊,似水流年!
高三,学习太紧张,为了气氛安静,爸爸听京剧也少了,然后是考上,再就是远行。从此与京剧渐隔渐远,在校时,曾有一次,写信到山东电视台点歌台点一段李维康的唱段给爸爸,可是一直没有回音。虽然未曾播出,但爸爸仍是开心,为我的心意。兴趣可以转变,但是感觉无法磨灭,听得少,听得不再精,但仍是喜欢、亲切。所以喜欢李碧华的《霸王别姬》,屠洪纲的《霸王别姬》,喜欢百年润发广告里面的背景京韵,喜欢《大中国》里面的京剧画面……勾起一种似悲似喜的情绪,似近似远的惆怅。
我相信我虽已在形式上远离京剧,但它对我的影响深远会至一生。《李陵碑》中杨继业的悲壮忠烈,《霸王别姬》的英雄末路意气尽情难舍,《武家坡》中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的贞信,《窦娥冤》的感天动地,《游园惊梦》的嗟叹伤怀……舞台虽只方寸地,但演绎出多少悲欢离合?大至为国为民为君,小至儿女情怀,它们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的成长,在我生命里钤刻下来自古老民族代代相传文化的印迹,使我心折、骄傲而自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