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深山里的哭嫁

标签:
转载 |
我家深山里面居住的都是苗家人,而苗族哭嫁的习俗由来已久,据说以前不哭的新娘嫁出去不吉利。也不知道这个习俗传于何时,家乡的女人们好像生来就有这种哭嫁的本能。早些年但凡在村子里听到年的婶婶和老人家的哭声,或者中间停顿时的一些哄笑,请不必惊讶,肯定是这家的阿妹将要出嫁了。
家乡的哭嫁歌以歌代哭,用土话唱来,煞是好听,旋律一样,但哭词没有规定,全凭新娘和陪者临时发挥,也可以说哭嫁歌的作词人都是每一个待嫁的新娘和她的亲朋好友。
新娘在回娘家的时候,哭的内容是丰富又复杂的,新娘的哭包含了对爹娘养育之恩的感谢,对母女之情的回忆,对嫁去之后想念父母牵挂父母担忧父母的心情,托兄嫂或者下面的弟妹照顾年迈的双亲。新娘是见谁哭谁,某个婶娘啊,我何年何月吃过你熏的腊肉;某个姐妹呀,何年何月,我们一起去赶过场;某个姨姨呀,你曾经为我绣了双鞋垫,我就要嫁出门了,以后恐怕没有机会经常在一切了,也不知这一走,何时再能相见?伤心呀!哭到动情处,大放悲声,听者也止不住泪水涟涟。哭得越好,越发显得这个新娘聪明贤淑,哭得越动情,越发显得这个新娘会为人处事。哭的双眼浮肿,直到声音嘶哑,到了临行前那个晚上,哭嫁就到了高潮,新娘的一些小姐们会围拢来一起陪着新娘,有临别之前的不舍,有回忆往日的情分,有对以后的期盼,有新娘子嫁走了的叮咛,哭声委婉凄楚,悲情当中不时又夹带着一些嬉笑和哄闹,这种哭嫁的习俗悲中带喜,泪中带笑,在神秘的苗家村寨里形成一种独特的本土文化。
天天要黑了,回新郎家的伍将要启程,即将要和亲朋好友分别了,此刻的新娘更是悲从中来,泪如雨下,拉住娘的手,不愿放开,未曾开口,已是热泪直流。
“娘啊娘,崽要走了,再帮娘啊梳把头。
曾记鬓发野花艳,何时额头起了苦瓜皱?
摇篮还在耳边响,娘为妹仔熬白头。
燕子齐毛离窝去,我的娘啊,衔泥何时得回头?”
娘这时也是老泪纵横,将自己的妹仔的头抱在怀里,哭唱道:
“锣鼓花轿催女走,满肚话儿冒说够,
世上三年送一闺,为何不问五更头?
咦,
儿今要去娘难留,往后的日子你重开头,
到了婆家要勤劳,莫做懒女任人笑。
夫妻日子莫吵闹,孝顺公婆度春秋。”
哭嫁歌在锣鼓唢呐鞭炮声中格外悠悠凄婉,让人听了忍不住受之感染而潸然泪下。新娘子在哭声中一步三回头的走出门槛,随着迎亲队伍渐行渐远,这一头的娘亲,久久站在村口,晨风中飘荡着一缕白发,痴痴凝视着远去的女儿,眼神中带着些许欣慰,些许不舍,些许牵挂,悲伤与喜悦交汇在一起,融进这一幅凄美的风景里。
随着时光远去,现代文明高速推进,因为求学,我远离了深山里的故乡,但还会常常怀念家乡哭嫁的风俗,因为边远,所有村寨里依然流传着哭嫁的习俗。常在心里想,留下的是记忆深处里的美好,聆听这些耳边回唱着的嫁歌,是一种久远了的亲切,是一缕挥不去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