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李永铭用热爱与专注,用执着与忠诚,书写了一位酿酒技工不平凡的人生故事。
将责任与激情搅拌 发酵成一坛醇香的美酒
——李永铭:一位老酿酒师的“酿造”人生
在绍兴黄酒领域,有那么一位一辈子坚守酿酒一线且技艺高超的老技师——原绍兴酿酒总厂酿酒技师李永铭师傅。 “缸边冻得十指僵,换来开春黄酒香”,是他酿酒生涯的真实写照,也是一首青春与岁月的奉献之歌,更是一条传承国粹的责任与使命之路。
http://ww4/large/a0715f40gw1f4tcczd8vkj20nc0u30wt.jpg
一个初夏的午后,烟雨朦朦,我慕名前去拜访李永铭师傅。小家干净整洁,室内绿意盎然,李师傅亲切地朝我一笑,初见的那种紧张顿时烟消云散。他身材虽然瘦削但精神奕奕,一头斑白的头发, 脸上戴着一副老花镜,笑容满面,和谐可亲。如果不是李师傅亲口告诉,我完全不敢相信眼前这位精气神十足的酿酒师傅已近80岁。 一杯茶, 一枝笔, 袅袅娜娜茶香氤氲中,李师傅的一生,如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彩画,徐徐展开……
1957年进入上虞曹娥酒厂
李永铭,绍兴界树坊人,生于 1940 年。年幼身世坎坷, 13个月母亲过世, 不久父亲也撒手人寰。无人照看的他被当地一户人家收养。养父母家一贫如洗,抚养李永铭已很吃力,教育根本顾不上,上了四年学的他不得已缀学。已经懂事的李永铭,不想再拖累养父母,投奔了远在沥海的大姐家里。穷人的孩子当早家,他做农活,出苦力,挣工分,吃尽了苦头。17 岁那年,上虞曹娥酒厂招工,他被一眼相中,进了车间做了一名学徒。李永铭非常珍惜这份工作,他从最底层的收作班做起,洗坛、挑坛、放水、背米、抬饭、堆幢等苦脏累活干起,样样都做, 然后依次从落作、 拌饭、开耙。
“那时候,像‘开耙’这样的‘核心机密’,师傅不要说教,连看都不给我看的!”“毕竟那是看家的本领,要想学真技术,必须下苦功夫。”李师傅至今回忆起来,仍旧一脸严肃紧张。为了学会开耙,他给师傅打下手, 忙前忙后, 偷偷学 “拳头”,更用心记下师傅的每个动作。下班后,迫不及待拿出本子,把看到学到的手法、过程、心得全部记录下来。一天天的累积,一次次的反复摸索,李永铭从中摸到了一些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聪明好学肯努力,并且机灵勤快,师傅也看到了他立志学艺的诚心,慢慢地传授, 从助耙、副耙, 直至主持正耙, 李永铭领会到了酿酒的精髓。
一本本酿酒笔记 记录着一位酿酒师的成长历程
酿酒是一份十分辛苦劳累的工作,从立冬酿酒蒸饭开始至次年立春,李永铭差不多都是吃住在酒厂里,在繁忙的酿酒季节里,晚上基本上不能正常睡觉,在头耙、二耙、三耙操作的间隙,靠在酒缸边上的草缸盖上打个瞌睡就算睡觉。
靠着勤奋努力,他很快被任命车间副主任,直至生产副厂长。“可别以为当管理人员就不用干苦活儿了。 ” 李永铭笑着对我说, “我除了当副厂长,还 ‘兼了很多职’,又要当小组长,又要做开耙技工。有时候工人少,工作又很忙,甚至洗坛、灰坛都是我自己亲自去做”。
http://ww3/large/a0715f40gw1f4tcg0jkkaj20z00oun3o.jpg
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如果用一生执著去做,那就注定是传奇。我透露出想看看李师傅笔记本的想法,他进房间小心翼翼搬出来,放在茶几上说,“我这些宝贝,都能进博物馆展览了。”这些笔记本一看就有些年头了,纸张泛黄,封面陈旧,一本本,一摞摞。翻开看,里面记得密密麻麻,字迹工整,还有手绘的表格、指标和数据。在如今打字、打印盛行年代,这种手抄本,显得弥足珍贵。在我眼里,这已不仅是一本酿酒技师的笔记,而是一个酿酒技师对手艺的执著和追求 , 一座用心血写就的人生丰碑。
1984年调入绍兴酿酒总公司 试水机械化黄酒生产
“我的大半生都奉献给了‘女儿红’。为了家庭,也为了孩子,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调到了绍兴酿酒总厂。”李永铭回忆起当年的工作调动。当时正属绍兴酒机械化发展创新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http://ww4/large/a0715f40gw1f4tckvfkjej21kw13c7ed.jpg
1985 年,绍兴酿酒总公司(黄酒集团前身)建成了全国首个年产万吨的机械化黄酒车间,绍兴黄酒第一次真正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筹建之初,面对全新的设备和工艺,很多酿酒师傅一筹莫展。当时李永铭是绍兴为数不多的既懂传统酿酒工艺,又熟悉机械化酿酒的技工。1984 年 , 他作为技术人员进入到绍兴酿酒总公司,负责机械化黄酒车间的技工工作。
机械化酿造黄酒有一套完整严密的生产流程,验收原料米、贮存、浸米、制曲、蒸饭、冷饭、落罐、前酵、后酵、压榨、清酒、澄清、过滤、杀菌(煎酒)、灌坛、封口等等。为了把新的生产工艺琢磨透彻,那段日子,他天天泡在车间里,查操作,看报表,查阅书籍、资料。凭着一股子韧劲,经过几个生产周期,终于把新的生产方式摸透了。
“机械化黄酒不但没有颠覆旧的工艺,还在旧工艺的基础上做出了改进,是发展,是继承和创新。”李永铭认为。正是基于对新、旧酿酒技艺的双重把握,李永铭结合了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特点,对酿酒做出了大量的操作改进。不出所料,原酒产品质量显著提高,酒精、酸度、糖度等指标化验合格率全部 90% 以上,实现了绍兴黄酒机械化酿造的突破。
44年的坚守 只为酿一坛好酒
一粒米变成一滴醇香的美酒,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淀粉变糖糖变酒微生物化学转换过程,更需要的是酿酒工匠的辛勤付出。人品决定酒品,“做诚实人,酿良心酒”这些企业理念时刻提醒着李永铭在自己的手中严格把好每一道工序质量关。每年冬酿的时候,他几乎 24 小时都待在厂里,因为很多工作都得在晚上完成。“那什么时候休息呢?”面对我的问题,李永铭笑着说:“就是没有休息啊。”他告诉我,冬酿的 100 天里,酿酒工人们没有休息日,完全就是以车间为家,春榨结束后稍微休息几天,香雪酒的酿造又要开始了。到了夏天,他们就要开始为下一年的冬酿做准备——农历七月做酒药、八月做麦曲、九月做酒酿,然后就又到了冬酿春榨最忙碌的时候。“说不辛苦是假的,但也就这样坚持下来了”。
http://ww3/large/a0715f40gw1f4tcn08br3j21kw13gtgz.jpg
“如果这一辈子一定要有什么心愿的话,那就是让我酿一辈子酒, 为公司生产更多、 更好的美酒。 ”李永铭坚定地说。
http://ww2/large/a0715f40gw1f4tcrsy6mbj20ug0kddim.jpg
李永铭不但喜欢酿酒事业,而且也言传身教儿子李高,在他手把手教导下, 通过自己刻苦努力,目前李高已成为古越龙山酒厂厂长助理、瓶酒车间主任。提起儿子进公司的事情,还有一件趣事。当年公司有项规定,职工到了一定年龄可以选择内退,由子女可以顶替上班。李师傅于是向公司申请内退,让儿子顶替。单位领导没有同意,反而回过头向他保证,孩子可以进公司工作,但李永铭不能退休,必须干满 60 岁。
李师傅笑着又对我说起另一件事。 当年因为收入低没有钱买房子,就向公司借了一间宿舍,给儿子结婚暂住 , 但没过多久公司收了回去。 “我就发脾气走掉不干了。后来总经理找到我,说公司需要我这样的技术人才,只要能回来上班,就给解决房子问题。”说起这些往事,李师傅有些激动,也很感恩。工作一辈子,他早已经把公司当作他的家,公司也给了他家人般的关爱和温暖。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退休后的李永铭,仍然醉心于酿酒。现在,他安心在家里,整理他的手抄本,把这一生的酿酒心得整理出本书。他说,要把这些技术留给下一代,留给更多喜爱酿酒事业的年轻人。(文/王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