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遗忘的都城——哈图沙

(2015-03-02 05:08:09)
标签:

赫梯帝国

哈图沙

历史

博阿兹柯伊

分类: 亚洲史地旅游

http://s13/bmiddle/002W77Eqgy6Qn6qcAMs8c&690
狮子门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15/3/1

哈图沙(Hattusha)位于土耳其,在首都安卡拉以东约200公里。三四千年前的赫梯帝国时代曾为首都。在辽阔的小亚细亚高原上的古城废墟,是显赫一时的帝国故都留给我们的永恒的记忆。

 

西亚上古的赫梯帝国

赫梯人来自欧洲,属印欧语系,早在公元前2000年就越过博斯普鲁斯海峡,或从高加索而来,出现在小亚细亚高原中部。他们和土著居民哈梯人通婚而形成了自己的世系。赫梯国家大约形成于前17世纪,初为哈图沙、库萨尔、涅萨各城邦小国,后以哈图沙为中心形成联盟,渐趋统一,发展为奴隶制君权国家,控制小亚细亚600余年。

赫梯王国最初兴盛于公元前1595年,当时赫梯国王穆尔西利斯一世(约前1620-前1590在位)侵入两河流域并灭亡了强盛的古巴比伦王国,以后便成为西亚地区的霸主。帝国疆域辽阔,南达塞浦路斯,西至爱琴海。

公元前14世纪赫梯古王国发展为赫梯帝国(也叫新王国时期),苏皮卢利乌马斯一世(前1380-前1346年在位)征服叙利亚等地。他的幼子穆尔西利斯二世东征西讨,在位28年,建立起一个名副其实的帝国。在埃及的拉美西斯二世(前1304-前1237在位)统治时期,赫梯君主穆瓦塔利斯与这位法老乃是旗鼓相当的对手。埃及著名古迹阿布辛拜勒神庙(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墙上有一幅浅浮雕壁画,就是反映拉美西斯二世征战西亚,与赫梯帝国进行的卡迭石战役(Kadesh,今叙利亚第三大城市霍姆斯附近,前1299年):千军万马奋勇冲杀,威武的君王、冲锋的将士、乃至奔腾的战马……真是千姿百态,生动逼真。赫梯也有浮雕描绘。这一战,双方各投入两三万兵马,两千辆战车,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最后两军不分胜负。此战是载入世界军事史上的最早的会战之一。在以后的几十年,双方仍然不断争战,但都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大约前1280年,埃及与赫梯缔结和约结束战争,这是世界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国际条约。有关的泥板文书已经发现,其复制品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和平条约范例放在纽约联合国总部。

那时的赫梯帝国处于鼎盛时期,但毕竟已有内部纷争,底气不足。前12世纪初,海上来的神秘民族席卷小亚细亚,赫梯帝国就此瓦解。公元前8世纪,残存的最后几个赫梯人城邦被亚述帝国灭掉,赫梯的历史到此告终。

赫梯都城哈图沙最早的居址出现在公元前三千纪(前3000-前2001年),属青铜时代早期,起先住着哈梯人,后来又迁来了赫梯人和亚述人。公元前1700年后,这座城市被赫梯库萨尔国王安尼塔斯所毁。他立下一个碑说“我在夜晚用武力攻陷这座城市,在这里撒播了杂草的种子。我以后如果有任何国王想重建哈图沙,必将会被天神所击垮”。然而只过了几十年,另一位赫梯国王哈图西利斯一世(约前1650-前1620在位)不仅重建哈图沙,而且选为都城。此后城市不断扩大,日益兴旺。公元前13世纪修筑了一道双层城墙,长8公里。城市鼎盛时期面积2平方公里有余,大约住着5万居民,是当时中东地区著名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可惜随着赫梯帝国的灭亡,城市也遭破坏,逐渐荒废。

饱经沧桑的哈图沙古城像一位昏睡的老人横亘在荒芜的原野上,长达数千年被人遗忘。从1906年开始,德国考古学家H.温克勒(H.Winckler,1863-1913)领导德国考古队在此进行了多次发掘,才基本搞清了这座城市的布局,并获得大量泥板书,使赫梯历史再现于世人面前。

 

三千年古城遗址

从安卡拉东去,沿着88号公路前行,经过土耳其最大的军事工业基地克勒可卡莱,继续东去,大约4小时,就到了一个小镇博阿兹柯伊(Bogazkale)。从小镇向东南步行10分钟就进入了哈图沙遗址。

该城遗址南北长2.1公里,东西宽1.3公里。城墙经多次扩建,用大石块垒砌而成,垒墙的巨石非常庞大,据说每块都超过10吨,让人不敢相信是出自3000多年前的古人之手。尽管今天,高高的斜坡大部分是光秃秃的,可是仍不难使人回忆起这里曾经活跃过的那些王族,勇士,祭司,学者,工匠,游民,奴隶,造就无与伦比的热闹和繁华。赫梯帝国灭亡时,这座帝王之都毁于大火和沙暴。再也未能恢复昔日的辉煌。

整个哈图沙城分为两部分:北部低洼处是老城区,又叫下城,城内建有大神庙,祭祀风暴之神铁舒勃(Teshub)和太阳女神赫伯特(Hepatu,又称阿琳娜Arinna)。这是赫梯人所尊奉的两大神祗。赫梯帝国的君主自称“太阳王”,类似中国皇帝称“天子”。

大神庙是老城区最重要的建筑,它用大石块砌筑而成,式样独特,从遗留下来的宽厚石基来看,这里的神庙占地160x135平方米,包括好几十个厅堂房间,环绕着中间的神殿和庭院,非常气派。可以想见祭祀活动在当时定然十分兴盛,神庙中心放着有一块一米见方的绿松石,据说是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赠送的礼物,已有超过3000年的历史,是当时哈图沙祭祀仪式的神物。由于遗址面积巨大,发掘工作只完成了一部分,一支来自德国考古协会的专家队伍目前仍在神庙区紧张地工作。

赫梯人并不注重神庙的外部装饰,而是关心内部的庭院布置。他们的殿堂、室内光线明亮,连地窖里的采光都较好。此外,神庙也是古代的文化中心,据统计,全城共出土1.5万多块泥板文书,其中神庙中发现了近万块。1986年,考古学家还出土了一个刻有条约款项的青铜楔形文字碑。

大神庙四周建有商店、作坊、住宅和仓库(发现一些一人高的大缸)等。离开神庙,继续前去。当年用石块砌好的石板路,如今已经崎岖难行。踏着破碎的石头路,跨过狭窄河谷上的木桥,沿山坡上行就到了古城中心的城堡遗址。这座坚固的城堡两侧带塔,叫布尤克尔城堡(Büyükkale),也称卫城,占地3公顷。它居高临下,可以俯瞰全城。城堡围墙顺山势而建,有三个凹角堡的门洞,大门的两旁装饰着覆盖翅托的侧柱和各种狮子、神兽以及守护神的雕像。这座城堡即是昔日赫梯帝国的宫廷,堡内依地势高低,建有四组院落,互相联结。中院最为重要,有25柱支撑的觐见厅,以及君王和大臣处理公务的殿堂,就是在此宫殿南端的房间里发现了赫梯国王的3350卷泥板公文。上院为后宫所在。整个城堡依靠2个方形蓄水池供水。赫梯人喜爱独立而又互相联通的建筑群。宫殿基本上分为两部分:前部是半露天的殿堂,后部是内室。这种形式和传统,后来相继被亚述人和波斯人所承袭。可叹这座辉煌的城堡王宫,如今已沦为残破的石阶和斑驳的巨石,让人唏嘘不已。

哈图沙南部高坡上的建筑群是新城区,又叫上城。所谓新城区,只是相对于老城而言。这新城区乃是赫梯帝国时期扩建的,迄今也有3000多年历史。新城的主要建筑是宫殿、28座神庙和众多的民居。居民房屋是用木料和土坯搭建的。赫梯人建房因地制宜,大量使用当地盛产的石料和木材,用石块砌墙基,墙的上部用土坯。现在只留下地基可见,土坯和木质构件已难觅踪迹。

哈图沙城的整个城墙至少有六道城门,其中狮子门(Lion Gate)坐落在城市的西南侧;国王门(King‘s Gate)在城市的东南侧,都是上城的入口,也是这里保护最好的遗址。狮子门的建筑是赫梯人自苏美尔人引进的新式样,最具特色,在该墙的下部雕了一对凸出墙面的石狮子。使古城愈发显得威严和庄重。国王门则有赫梯君王的浮雕。从这些城门或多或少可以想像赫梯时代城市的壮观。南城墙下面还有一段长达70米的坑道,据推测此其作用是让士兵由此秘密出击,而出其不意地打击来犯敌军。类似我国古代城墙的藏兵洞。

 

泥板书解开赫梯历史之谜

哈图沙这个赫梯帝国故都遗址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有完整的城市布局,保存了一批历史悠久的神庙、王宫、防御工事等古代建筑。装饰华丽、匠心独运的狮子门、国王门都是赫梯艺术的珍品,居于当时世界的领先水平。该城曾对小亚细亚及北叙利亚产生过显著影响。1986年哈图沙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部分出土文物在博阿兹柯伊镇里的博物馆展出,一些精品则送往首都安卡拉的安纳托利亚文明博物馆(Museum of Anatolian Civilisation)展出。

然而考古文物中最具有价值的是泥板书。赫梯人学习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加以改进,形成了自己的赫梯文。考古发掘使大量赫梯楔形文字泥板书重见天日,内容包括王国的历史,法律,宫廷组织、社会结构、外交、经济和宗教,战争的经过,乃至埃及法老的求婚信,直到一些账目,都密密麻麻地刻在泥板上。其所记语种主要是赫梯语,也有阿卡德语及西亚其他上古语言。这些泥板大部分属于公元前14世纪-前13世纪,也有些属于前17-前16世纪。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楔形文字和赫梯历史的丰富源泉。1920年赫梯文被破译解读,确定属于印欧语系。它的一些词汇甚至与现代英语接近——例如用“Watar”表示水。在此基础上,形成一门新学科——赫梯学,就像我国的敦煌学。

直到100年前,赫梯仍然是人们还不知道的伟大的、已经消失的文明。那时人们关于赫梯的了解,还仅限于《圣经·列王纪下》第七章中提到赫人(即赫梯人)的一句话:“这必是以色列王贿买赫人的诸王和埃及人的诸王来攻击我们”以及埃及人关于卡迭石战役的少量记载。多亏有了哈图沙出土的这些泥板书资料,才重构了早已被遗忘的赫梯历史。关于庞大的和古老的赫梯帝国的知识复活了!

赫梯人在整个西亚的历史进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对古代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亚细亚高原地下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如铜、铁、金、银,因而赫梯人很早就掌握并擅长金属冶炼。他们最先发明和使用铁器(大约前14世纪),大大推动了人类生产力的进步,使全世界迎来了真正的铁器时代。还有如今风行于欧洲各国徽章和旗帜的双头鹰标志,据说最早溯源于赫梯。有人认为,赫梯帝国在巴比伦文明和希腊文明之间起到了桥梁般的沟通作用。

哈图沙所在的乔鲁姆省是当年赫梯帝国的京畿之地。附近已发现了多处赫梯文明遗址,成为全世界研究赫梯文明的前沿地区。

在哈图沙城外,东北约2公里处的亚兹里卡亚(Yazilikaya,意为刻字的岩石),曾是赫梯帝国的宗教中心。这里宏大的铭文巨石石窟神庙雕刻群,从公元前1275年-前1220年左右建造,后经两任赫梯君王扩建,保存至今,是罕见的古代艺术宝库。此神庙实际上是两大石窟。石窟的墙壁上刻有许多神像浮雕,其中一处浮雕为十二神列成长队,诸神身着长袍,头戴圆锥形的帽子,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堪称赫梯艺术的代表作。据说赫梯人供奉的神祗数以千记,所以此处也被誉为“千神之庙”,目前已发现的浮雕神像共66位。许多神的名字不是赫梯的,而是哈梯人(早期居民)或其他民族的,这表明赫梯尚武的统治阶级在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方面,也吸收了被征服地区人民的传统和信仰。

再如距哈图沙20分钟车程的阿拉卡胡尤克(Alaca Hüyük),就是赫梯的另一个重要城市。许多重要图腾,包括鹿和已成为现代土耳其象征的带翅膀的太阳盘,以及双头鹰浮雕等等,都是20世纪30年代在这里发掘出土的。在此可以看到早期赫梯时代的建筑。斯芬克斯门(Sphinx Gate)是这里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景点。其他浮雕已被安全转移,现陈列于安卡拉。来自世界各国的考古学者正在乔鲁姆省的各处赫梯遗址和博物馆进行发掘和研究。他们的努力有望在未来解开赫梯帝国的诸多谜团,使世人能更多地了解这个古老而辉煌的文明。

http://s3/bmiddle/002W77Eqgy6Qn6GFBzYa2&690
国王门
http://s4/bmiddle/002W77Eqgy6Qn6HO8Hpc3&690
哈图沙遗址一瞥
http://s7/bmiddle/002W77Eqgy6Qn6J1YSqe6&690
城堡遗迹

http://s5/bmiddle/002W77Eqgy6Qn6R6Gt6d4&690
仓库,这里发现一些一人高的大缸
http://s7/bmiddle/002W77Eqgy6Qn6SsNTMc6&690
岩石上刻有十行赫梯文字
http://s4/bmiddle/002W77Eqgy6Qn6TH6VB23&690
亚兹里卡亚石窟浮雕

http://s1/bmiddle/002W77Eqgy6Qn705RFCa0&690
十二神浮雕
http://s5/bmiddle/002W77Eqgy6Qn72xucY94&690
山坡上的房屋遗址

http://s12/bmiddle/002W77Eqgy6Qn78ViDp6b&690
阿拉卡胡尤克的赫梯雕塑浑朴有力
http://s4/bmiddle/002W77Eqgy6Qn7ajsL9c3&690
神庙出土的陶牛,现存安卡拉
http://s2/bmiddle/002W77Eqgy6Qn7c4qzf71&690
赫梯文泥板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