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纪行(六)什叶派圣城——马什哈德

标签:
马什哈德什叶派菲尔多西纳迪尔旅游 |
分类: 亚洲史地旅游 |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
从伊朗中部的亚兹德出发,我坐了整整一夜长途汽车,行程900多公里,穿越大片荒漠,5月25日早晨,才到达伊朗第二大城市马什哈德(Mashhad),其人口达240万。马什哈德位于伊朗东北部,距中亚的土库曼斯坦不到100公里,是古丝绸之路进入波斯的第一站。但今天马什哈德更以什叶派圣城而著名,是什叶派穆斯林的朝圣地,如今我也来到这里,亲眼目睹伊朗人的宗教热忱。
http://s1/middle/a065430egc352d9b0dca0&690
礼萨陵园远眺
参谒礼萨陵园
长途汽车站在市南3公里,沿着伊玛目礼萨大道北去就是市中心,老远望到金色的圆穹顶和高高的金塔,在阳光下闪烁耀眼。那就是伊朗什叶派最神圣的拜谒地——伊玛目礼萨陵园(Mausoleum of Imam Rezas),英语称为圣墓(Holy Shrine)。
为什么这座陵园在伊朗人心目中如此神圣呢?这要从伊斯兰教的两大派说起。这两大派,即逊尼派和什叶派,都是穆斯林,读《古兰经》,遵穆罕默德为先知。他们的区别在于,尊谁为穆罕默德的继承人。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570-632)有三个儿子,但都早亡,去世时也没有指定继承人。这样选谁来做“哈里发”,即继承人,就成为穆斯林们争执最激烈的一个问题。当时经协商推举,先后产生了四位哈里发,即艾卜·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这四位哈里发,都是最早辅佐穆罕默德的弟子,传播伊斯兰教的功臣。以后阿里被害,哈里发转为王朝世袭。人数占穆斯林90%的逊尼派,承认四大哈里发,认为是“正统哈里发”。另一派即什叶派,约占穆斯林10%(一亿多人)。他们认为只有阿里是合法的哈里发,因为阿里既是穆罕默德的堂弟,又是穆罕默德仅存女儿法蒂玛的丈夫,与穆罕默德有血缘关系。什叶派拥戴阿里及其后裔为政教合一的领袖,称为伊玛目。实际上,只有第一代阿里掌过政权。其他伊玛目多半都在哈里发的压迫下过着归隐而虔诚的生活。到第八代伊玛目礼萨(766-818)时,阿巴斯王朝哈里发马蒙为了拉拢什叶派,答应让礼萨成为继承人,但后来顾忌礼萨的声望,派人将他毒死。礼萨的遗体就安葬在马什哈德。阿里世系的伊玛目,共传了12代,绝了后裔。如今不再有真正的伊玛目,而只有伊玛目的代班人,也称为伊玛目,如伊玛目霍梅尼。
1502年伊朗立什叶派为国教,1979年成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民众绝大多数是什叶派。什叶派在伊拉克、阿塞拜疆也是多数派,拥有很大的势力,此外在叙利亚、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什叶派信徒也相当多。除穆斯林公认的麦加、麦地那等圣地外,什叶派还有自己的圣地,其中两个在伊拉克,即阿里墓地纳杰夫和其子侯赛因遇害埋葬的卡尔巴拉。
其他几个什叶派圣地都在伊朗,最神圣的就是礼萨陵园所在的马什哈德。此外还有库姆(今德黑兰以南100多公里),礼萨的妹妹法蒂玛葬于此;以及设拉子,埋葬着礼萨的兄弟阿玛德。
这样一解释,你就知道马什哈德在什叶派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了。
http://s1/middle/a065430egc3531e3470a0&690
礼萨陵园纪念照(合成)
我在市中心一家小旅馆住下后,立即前去参谒礼萨陵园。这天是星期五,前来参拜者排起长队,进行安检。据说一般情况下非穆斯林不能入内。门卫也问到我,我说我对伊斯兰文化非常感兴趣,结果得到允许进入陵园。只见院内大广场上早已汇集成千上万的穆斯林,熙熙攘攘,比肩接踵,如同汹涌的人海。
礼萨陵园也被称为圣庙,规模宏大。有人发给我一张地图,按比例尺估算,陵园五六百米见方,占地约30万平方米。园内包罗万象,有圣殿(墓冢大厅)、2座清真寺、6个经学院、图书馆和博物馆,共20多幢建筑和十多个大小庭院。南面有两座大门,东西还各有一门。从南门进入,是第一进院落,其实是个长400多米,宽100多米的大广场。进入第二进院落有喷水池,再穿过古哈尔肖德清真寺(Gohar Shad Mosque,有高达50米的彩色瓷砖大圆穹顶,建于15世纪帖木儿帝国时期)进入第三进院落。正面为圣殿这里才是伊玛目礼萨最后安息的地方。其拱形圆顶高约45米,全部用纯金包镶。这就是人们在陵园外,远远就能望见的那一座。旁边还耸立着高高的金塔。
圣殿里相当宽敞,男女信徒分别祭拜。殿内有多间侧厅,但没有真正的区隔。放眼所见,这座圣殿的每一个角落,装点着各色瓷砖或镜片,夹杂着金银装饰,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美妙镶嵌图形。殿内悬挂大吊灯,更显金碧辉煌。
放在圣殿中央的“圣棺”,是朝圣者的目标。向前游动的朝圣者,进入圣殿后,更是不顾一切地向前涌去,想用自己虔诚的心灵和双手去抚摸一下伊玛目礼萨的灵柩。就在圆穹顶的正下方,一座3米高的长方体网格栅栏,用金银焊制,罩着墓盖石,这正是被教友尊为圣人的礼萨的灵柩。参谒者由栅栏空隙投入硬币或珍贵纪念品以示敬意。有的信徒热烈亲吻着灵柩的金色外罩,有人默祷,甚至泣不成声。圣殿里还有好多人坐在地毯上诵经,在祈祷,看着他们朝拜时的虔诚神情,非教徒者也不免感伤。
http://s9/middle/a065430egc352e5484d28&690
礼萨墓前朝拜客(合成)
参谒过圣殿,顺便参观了陵园内的博物馆。博物馆里陈列着伊朗历代伊斯兰珍贵文物,100多部手写《古兰经》,大量古钱币、各种挂毯地毯、织锦、天鹅绒和其他工艺精品,使人大开眼界。
礼萨陵园内不允许照相,而许多远道而来的朝圣者想留下纪念照,怎么办呢?专门拍摄纪念照的照相馆便应运而生,成为生意兴隆的行业。特别是靠近陵园的几条街道到处是照相馆,为顾客拍照,以礼萨陵园的景点为背景,合成纪念照。各照相馆的橱窗里,都是老人、青年、少年甚至儿童的朝圣纪念照。
菲尔多西的故乡
下一个游览目标是伊朗大诗人菲尔多西的陵园,位于郊区图斯镇(Tus)。我在Shohada广场乘公共汽车,中途又换了一趟车才到。
图斯在马什哈德西北26公里。今天它是郊区卫星城,但历史却比马什哈德早得多,一直为丝路上的繁华城市,直到蒙古铁骑践踏摧毁,变为废墟。
图斯著名之处,在于它是大诗人菲尔多西(Ferdowsi)的故乡。菲尔多西在伊朗家喻户晓。他大约934年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世代名门家庭,早年受过良好的宗教和文化教育,通晓古波斯语和阿拉伯语,曾对多种波斯历史和文学古籍进行深入研究,熟知波斯故事和民间传说。他花了35年的时间,整理自阿拉伯军队入侵后散佚遗忘的古代波斯神话及传说,写成共有6万对句(每个对句,包括两个半句)的《列王纪》(又译王书)。这部长诗由3个部分组成,即神话篇、勇士篇和历史故事篇,叙述波斯古代王朝的文治武功和民族英雄的功勋业绩。据说,若不是他殷勤费神,恐怕伊朗大部分的神话及传说就散失殆尽了。《列王纪》描述了古代直到萨珊王朝结束的伊朗历史,介绍了波斯50个帝王公侯的事迹,成为世界文学宝库著名的长篇史诗,也成为现代波斯语的奠基之作。它用标准波斯文写成,对波斯文免遭阿拉伯文同化,起了关键性作用。《列王纪》语言生动,情节曲折,人物栩栩如生,充满伊斯兰教伦理观念,广为流传,已先后被译为英法德俄等40多种语言。中国出版过《列王纪全集》(6卷,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世界著名作家歌德、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也都给这部作品以很高的评价。
http://s11/middle/a065430egc352f237741a&690
《列王纪》故事图
菲尔多西在伊朗人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声誉。相传伽色尼王朝君主马哈茂德(Mahmud of Ghazna,971-1030,998年即位)当时为了鼓励他作诗,允诺他每写一行对句将获得一枚金币。但当他完成这部不朽巨著后,君王反悔了,他怎么也没有料到菲尔多西可以完成这样卷轶浩繁的史诗。他说:“每一行对句奖励一个银币吧!”钱袋运到时,菲尔多西正在公共浴场,当他看到装的竟是银币,自尊受损,将银币分给在场的人,回到故里。后来传说国王心生悔意,要补送金币给诗人,孰料金币送抵城门时,诗人出殡的行列正从另一个城门出去。菲尔多西去世的时候一贫如洗但是,他的《列王纪》和这个故事一起流传了下来。
http://s12/middle/a065430egc352f99333eb&690
菲尔多西陵园
菲尔多西大约在1020至1026年间去世,其遗体埋葬在穆斯林公墓里,后经好友的多年努力,才迁葬在诗人生前的小花园里。1934年纪念菲尔多西诞辰1000周年时,图斯重新为诗人建立了陵墓,1968年又扩大为陵园。现陵墓被一座美丽的花园所环绕。陵园大门飘扬着国旗。园内花木扶疏,水池清清。陵墓本身位居陵园中央,是仿居鲁士大帝之墓而建的,反映了伊朗人对诗人的爱戴。地室里安置着大理石棺,石棺盖上镌刻着他的诗句,放着崇拜者送来的鲜花。地室墙上的美术作品介绍菲尔多西的生平和《列王纪》的故事。陵园内还建有图书馆,供文学爱好者查阅菲尔多西的诗作。
绿色圆穹和纳迪尔国王陵
5月26日,我继续在马什哈德游览。
先去参观了“绿色圆穹”(Green Dome),当地人称拱拜德·萨布兹(Gonbad-e Sabz)。这是一座四方形墓室带大圆顶的陵墓,位于巴赫纳尔烈士大街(Shahid Bahonar St)的小广场中央。外观看起来就像一座没有宣礼塔的清真寺。据管理者介绍,这是马什哈德除礼萨陵园以外,保存最好的一座历史建筑,是16世纪由阿拔斯大帝下令建造的。墓室大厅里面有谢赫·穆罕默德·哈基姆·穆民(Sheikh Mohammad Hakim Momin)的石棺,他是古代波斯著名的医学家。其实墓室大厅更像是祈祷室,学习室,靠墙的玻璃柜里摆满了书籍。有人就坐在地毯上看书学习。有人坐在那里默默祈祷。为一个医学家建起这样一座陵墓,可以窥见伊朗人对文化的重视。
http://s13/middle/a065430egc353056ed1bc&690
绿色圆穹
接着我又瞻仰了纳迪尔国王陵(Mausoleum of Nader Shah)。这个陵园位于阿扎迪大街和设拉子大街的交口,是建筑史上的精品,1956年开建,3年后完工。一组巨型的铜铸群像,表现士兵们在一位骑在马背上的统帅率领下开赴战场的情景。这位统帅就是纳迪尔国王,铜像5米高,重达1400公斤。他头缠一块头巾,手持一把大斧。
纳迪尔国王(1688-1747)原是呼罗珊地区军事长官,曾把入侵此地的阿富汗侵略者赶出去,后来又打败土耳其人,提高了他的威望。1736年萨法维王朝末代君主死去,纳迪尔自立为王,建立阿夫沙尔王朝(1736-1796)。在位期间,他连年对外征伐。1737年占领阿富汗,1739年攻入印度,占领德里,掠夺大量财物返回伊朗,迫使莫卧儿帝国皇帝称臣,次年征服中亚布哈拉和基瓦两汗国,形成庞大的军事帝国。1747年他遇刺身亡。纳迪尔一生武功鼎盛,被称为“伊朗拿破仑”。他还把马什哈德定为国都,大兴土木,建设城市。因此马什哈德人对他相当崇拜,建成此陵园。
http://s10/middle/a065430egc3530b744279&690纳迪尔国王陵园雕塑
雕像设计者为已故伊朗雕塑家阿布杜尔·侯赛因·塞迪吉(Abdol Hossein Sedighi,1897-1995),在他的督造下,雕像群在意大利工厂完成。纳迪尔国王的坟安置在雕像群下的地室里。在陵园里还建有一座小型博物馆和一座图书馆。有关纳迪尔国王的纪念物,主要是18世纪的武器,如刀、弓、箭、炮、头盔和铠甲等,属于阿夫沙尔王朝时期,纳迪尔国王画像也悬挂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