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徽茶生活
徽茶生活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46
  • 关注人气:2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喜共紫瓯吟且酌    羡君潇洒有余清

(2013-12-25 14:03:07)
标签:

文化

分类: 茶闻轶事

    溪山击鼓助雷惊,逗晓灵芽发翠茎。
       摘处两旗香可爱,贡来双凤品尤精。
       寒侵病骨惟思睡,花落春愁未解酲。
       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

 

                 ——— 北宋·欧阳修 和梅公仪赏茶》

 

 

欧阳修诗句“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说的是一种品茶的境界,这里的“紫”即是紫砂壶,它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文人结下不解之缘。明清两代,参与紫砂陶艺的诗人、学者、艺术家不下90人,制壶名家与文人墨客的结合,造就了紫砂多姿多彩的文化韵味,很多人和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供春——书童变身的紫砂壶鼻祖

 

紫砂壶界以供春为公认的鼻祖,而供春壶的由来 ,又与文人有着的枝附叶连的关系。

相传明代正德年间,有一位读书人在宜兴金沙寺复习迎考,他的书童“给使之暇”,闲来无事,就向金沙寺的僧人学习用紫砂制作茶壶。书童天资聪颖,很快便学会了制壶之法。当时的茶壶多以实用性为主,缺乏审美价值,而文人们对于奇石有着独特的审美,认为“丑极”就是“美极”,如果一块石头达到了“瘦、漏、透、皱”的程度,这就是一块美石。于是,书童就仿照金沙寺旁大银杏树树瘤的形状做了一把壶,并刻上树瘤上的花纹,壶烧成之后,造型古朴,指螺纹隐现,很合文人的意,这种仿照自然形态的紫砂壶,一下子就出了名。这个书童,不用多说,就是后来被称为紫砂壶鼻祖的供春,他发明的这种壶也由此被称为供春壶。

说供春是紫砂壶的鼻祖,是因为他对紫砂壶有推广的作用。供春是跟僧人学做的壶,可能制造紫砂壶的年代要远远早于供春。但是僧人只是自己做自己用,供春是第一位赋予紫砂壶灵性的人。其灵感来源,不得不说是受到文人感染。离开了这样一个文气的氛围,他制的壶充其量就是个陶瓷品,无法成就紫砂的艺术品格。

 

 

 

 

时大彬——文人启发做小壶

 

时大彬,宜兴紫砂艺术的一代宗匠,确立了紫砂业高难度技术体系 。在泥料配制、成形技法、器形设计以及属款书法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尤其是他制作的小壶,将壶艺与茶道相结合,把壶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陶羡名陶录》中记载过这样一件轶事,“时大彬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壶,后游娄东,闻陈眉公与琅琊、太原诸公品茶、试茶之论,乃作转小。几案有一具,生人闲远之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遂于陶人表大雅之遗,擅空群之目矣。”

这个故事大意是说,时大彬的早年喜欢模仿供春,作品主要制作大壶,虽技艺超群,却缺乏新意。一次机缘巧合,他来到了苏州,在娄东有幸结交了陈继儒等文化人士 。在听闻了陈眉公与琅琊、太原诸公品茶、试茶,对茶壶工艺制作技艺的评论之后,时大彬不禁萌发了对茶壶美学的探研和对茶壶设计制作的思考,于是制壶风格为之一变。改作大壶为小壶,使紫砂壶更适合文人的饮茶习惯。 正是由于文人对茶壶审美趣味信息的传递,才使时大彬深受启发,留下了许多“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的“大雅”之作。否则时大彬也许只是一位仿供春壶的高手而已。

 

 

有“福”文人陈曼生

 

陈曼生不会做壶,却被称为成为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以壶寄情之第一文人。他曾设计18款紫砂壶新式样,请一流陶艺师制作。按他的意见,一件茶壶的制作需要三人:壶手捏制茶壶、书画家施以书画、再请人刻画,然后进窑烧制,而一把壶上可能附四个印章,包括壶手、画家、雕刻家和订制茶壶者的室名。这种融洽无间的合作创作出非常精美的艺术品,以于壶价暴涨数倍。后人将他的设计称之为“曼生十八式”。

 

关于曼生十八式有着很多种传说,而关于陈曼生也同样有着很多种传说。据传陈曼生生于浙江杭州一寻常百姓家,当时的杭州,茶事盛行,因而宜兴的紫砂壶也随之在杭州大行其道,曼生满周岁时,家人将书、铜钱、算盘、毛笔等众多物品摆放在一张大桌上让其抓周,可小曼生对于身旁诸物无动于衷,径直爬向站在桌边的爷爷,爷爷顺手抱起了孙子,而曼生的小手却紧紧抱住了爷爷另一只手上所执的老茶壶,爷爷高兴地叫道:“好好好,小孙子抓壶,日后必是有福之人呀!”因壶即福之谐音,众皆欢喜,曼生抓周抓壶,或许也正是冥冥中早就注定,曼生的一生,会跟壶连在一起吧!曼生对于质朴俊雅紫砂壶的喜好,正是是天性所致。

 

 

 

 

邵大亨摔壶救侍女

 

清代茶壶制作大师邵大亨,侧盛手艺备受后人推崇,所制紫砂壶多为精品.传世寥寥。他为人慷慨豪爽,所做的茶壶,意气相投者,免费赠送,语不投机者,千金难求。

 

相传苏州某巡抚爱好茶壶,绞尽脑汁终于得到一把邵大亨的壶,十分珍惜。一年中秋,巡抚坐船到城外赏月,侍女来向巡抚献茶时,船身忽然摇动,于是一下没站稳,“大亨”壶脱手而出,摔得粉碎。巡抚一气之下,命人把侍女吊起来,用鞭子抽打。正在附近的邵大亨动了恻隐之心,便将巡抚请到自己船上,指着他做的16把好壶,叫巡抚任意从中任意挑选一把。巡抚大喜,精心选了一把好壶。前脚刚刚离去,邵大亨便立即把剩下的15把壶统统砸碎,并忿忿说:“因为我的壶,竟有人玩物丧命,再不做壶了。”

 

中国古代文人,多受儒家思想影响,关心民间疾苦,有仁爱之心。邵大亨摔壶之举,与白居易为身世凄惨的琵琶女写作《琵琶行》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对社会下层人民的同情以及对社会黑暗的不满。或许正因为这种不为权势所曲道德信仰,才成就了邵大亨壶超出器具之外的精神内涵。

 

 

 

 

当然,参与紫砂壶的设计制作并非是当时每位文人都能做到的,而文人对紫砂壶工艺的影响,也更多是通过品评、鉴赏、收藏和使用来实现。这种潜移默化、细雨润物式的渗透,不仅大大地丰富了紫砂壶工艺的审美内涵,更重要的是总体上提升了紫砂壶工艺的品质和挡次。正如我国著名陶瓷艺术家、中央工艺美院杨永善教授在谈到紫砂文化时所说:“紫砂陶文化,实际上是热衷文化的艺人和热爱工艺的文人共同创造的。”(编辑:灯海如心)

 

 

http://s1/mw690/002W4yaHgy6FgExMPFCf0&690   羡君潇洒有余清" TITLE="喜共紫瓯吟且酌    羡君潇洒有余清" />

(图片来自于昵图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