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里的数学
(2012-05-12 18:03:06)
标签:
杂谈 |
第五届小学生数学小课题研究成果
自行车里的数学
班级:六年级五班
辅导教师:安晓东
自行车里的数学
教学目标:
1.
2. 引领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并应用”基
3.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
教学重难点:
重点: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关系的数学模型;
难点:变速自行车的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板书课题:自行车里的数学)
是不是这样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自行车的运行原理,许多同学在课下都进行了研究,现在我们就有请一组的同学和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自行车里的数学,掌声有请一组。
秦浩: 大家好,今天由我与卢长龙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自行车是如何运行的。
大家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秦浩:谢谢大家,我们的报告到此结束!
师:感谢一组同学的回顾,通过回顾,我们发现“自行车蹬一圈,后轮转不止一圈”,也就像卢长龙所说“自行车蹬一圈的距离不止是后轮转一圈的距离”,那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呢?其实很多同学对这个问题在课下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让我们掌声有请二祖的同学做精彩的汇报。
(苗晏玮讲解,秦赫操作)
张玉峰:费劲、误差大。
秦
卢小凡:方法简单,容易想到。
苗晏玮:同学们考虑的都非常全面,我们也发现,这种方法会受到场地大小的限制,所以,我们又想到了一种不受空间大小限制的方法。
同学们觉得我们的方法好吗?同学们还有什么不同的测量方法或者问题吗?
张帆:比方法一好。
牛帼英:测量有误差。
张玉峰:测量结果应该比第一次准确。
秦赫:对,同学们说的非常正确,测量的方法容易差生误差。
师:都没问题了吗?老师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两次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秦赫:测量的方法容易差生误差,相对而言,方法二比方法一测量的数值要准确。
苗晏玮:同学们明白了吗?还有问题吗?好,没有了。谢谢同学们!
师:二组同学真的很善于思考,改进了自己的方法,同时,同学们也发现测量法的确存在着容易差生误差等许多的不足。那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三组的同学想到了不同的方法,让我们有请三组的同学上台交流她们的方法。
牛帼英: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是第三小组的研究人员:牛帼英、王一雯。我们所研究的的问题是: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
通过刚才第二小组的介绍我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蹬转一周,后轮转了不止一周。那究竟自行车蹬一圈后轮转几圈呢?
其实,我们发现,自行车的车蹬转一周,自行车的后轮和后齿轮所转圈数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只要求出自行车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就可以了。那,我们看到,自行车的前齿轮和后齿轮是由链条连接起来的。所以,前齿轮走一个齿后齿轮也走一个齿。(牛帼英讲解,王一雯操作)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前齿轮所走齿牙数=后齿轮所走齿牙数。(板书)
但是,由于前后齿轮不一样大小,齿轮数也不一样多。所以,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需要转很多圈才能跟得上。
王一雯:我们举一个例子:假如说,自行车的前齿轮有48个齿,后齿轮有24个齿,那自行车蹬了一圈之后,后齿轮转几圈呢?
金敬勋:2圈。
王一雯:再考考你们:自行车的前齿轮还是48个齿,后齿轮这个时候齿数缩小为12了,自行车蹬了一圈后齿轮转几圈呢?
滕冰冰:4圈。
王一雯:没错,是四圈,那这个四就是后齿轮所转圈数,12就是后齿轮齿数,48就是前齿轮齿数。
牛帼英:由此呢,我们得到一个关系式:
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后齿轮所转圈数(板书)
我们刚才讲到,自行车后齿轮所转圈数=后轮所转圈数,所以,后齿轮转了4圈,后轮也应该转4圈。我们现在知道了后轮算转圈数,还需要知道什么就可以求出自行车蹬一圈行走路程了呢?
张玉峰:自行车走的距离。
牛帼英:对吗?
师:不要着急,好好想一想问的什么?
刘鹏:自行车后轮的周长。
牛帼英:对,我们只要在知道车轮周长就可以求出自行车行走路程了。
那么,我们计算自行车行走路程的公式就是:
车轮周长×(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自行车蹬一圈所走路程
(课件展示)
王一雯:同学们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王一雯:那么下面我给同学们三个条件,请你们算出这辆自行车蹬一圈所走路程。前齿轮齿数:44
求这辆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
找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做:李东琛、吕小凡。
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师巡视)
牛帼英:正确答案是:138.16x(44:16)=379.94(cm)
(课件展示)
牛帼英:明白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师:感谢三组精彩的报告。通过前三个小组的汇报,我们已经了解了自行车的运行原理,其实生活中还存在一种特殊的自行车-----变速自行车,有请四组的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
李东琛:究竟何为变速?
我认为是在蹬一圈的情况下,后齿轮转动圈数不同。例如:前齿轮转动一圈,后齿轮由转动两圈变成转3圈,假如前齿轮有48个齿,即:转两圈后齿轮有24齿,转3圈后齿轮便有16个齿。所以我认为变速是通过改变链条和前后大小齿轮的配合来实现变速。
那变速自行车到底有多少速度哪?郑开鑫在课下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下面请他来给我们说一说。
郑开鑫:我们先来看普通的自行车,一个大齿轮后面一个小齿轮,那么有多少种组合呢?
金敬勋:一种。
郑开鑫:那么如果后面有两个小齿轮呢?
张玉峰:两种。
郑开鑫:有六个小齿轮呢?
吕小凡:六种。
郑开鑫:很对,那现在有这样一辆变速车,有2个前齿轮,有六个后齿轮,这两变速自行车能变出多少种速度呢?
马璐瑶:12种。
郑开鑫:非常正确。那有那么多速度,到底哪种组合最远哪?
李东琛:下面大家来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表格)
前齿轮齿数
48
48
48…
40
40
40…
张玉峰:前齿轮齿数是48,后齿轮齿数是14,后齿轮转动圈数最多。
金敬勋:前齿轮齿数是40,后齿轮齿数是28,后齿轮转动圈数最少。
李东琛: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也就是说,前后齿轮数相差越大,后轮转动圈数越多。即:蹬同样的圈数,前后齿轮数相差越大,比值越大,车子走得最远。
所以:当大齿轮带动大齿轮时,前轮转一圈,后轮转动圈数少。自行车跑得近,但是很省力。当大齿轮带动中齿轮时,自行车跑得较远,也较省力。当大齿轮带动小齿轮时,自行车跑得就是最远的了,但是很费力。
我们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师:掌声感谢四组同学认真地研究,让我们了解了变速自行车。
师:同学们,其实我们之前所学的图形的特性在自行车上也有所体现。有的同学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让我们有请五组的同学。
王溢梅:尊敬的老师和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由我同李珍慧与大家交流自行车身蕴含的数学知识。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车架,哪位同学能说一下,车架有什么图形组成的?
张玉峰:有三角形。
王溢梅:对,那谁知道为什么要用三角形吗?
申翊辰: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王溢梅:是的,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和牢固性,自行车身有许多用于支撑的三角形。
王溢梅:同学们再来想一下,我们平时见到的车筐是什么形状的?
申翊辰:正方体或圆柱体。
王溢梅:其实我老式自行车多应用正方体,因为正方体或长方体有一定的体积装载,并且比较牢固,利于固定。但我发现现在的自行车车筐大多是圆柱体。令我迷惑的是现在自行车车筐为何有圆柱体取代了正方体?这也使我联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水杯为何是圆柱体的?我认为原因之一是在材料相等的情况下,援助的容积最大,但我现在还无法证明,请有兴趣的同学下课与我交流。
李珍慧:下面这个的脚踏板与自行车的运行有紧密的关系,同学们注意脚踏板旋转起来是个什么图形,中间的轴可以看做圆心。
生:不知道
李珍慧:我认为在面积相等的情况下,圆的周长最短。例如:同样面积是100平方米,正方形周长40米,圆周长大约36米。
王溢梅:我们的交流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师:第五小组的同学太细心了,竟然都能发现辐条是偶数条,了不起!看来很细微的地方就有可能蕴含数学知识。
师:通过五组同学的交流,让我们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希望同学能像他们学习,积极地发现所学知识在生活的应用。
师:今天老师真是受益匪浅啊,小小的自行车,通过同学们的研究经验发现了如此多的数学知识,太了不起了,希望同学们在课下继续研究,在生活中发现更多数学知识。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