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入中论释.趋入无二慧论12

(2022-11-25 14:00:54)
标签:

佛学

    入中论释.趋入无二慧论12

          上师观自在     

 

 

寅叁摄义

 

由前悲性非悲性,故唯布施为要行。

 

由前文所说的悲性布施与非悲性布施可知,唯有布施是首要修行之法。

 

从:“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而言,大小乘的一切修行都是布施的自性,能令自他一切众生获得暂时和究竟安乐故。因此,布施不仅是首要的修行,也是最重要的修行。《百业经》有一个公案叫“给我吧”:一日,世尊身披袈裟手持钵盂到城中化缘。有位施主供养世尊叫“拉达”的甘美食品,不远处的婆罗门子见后立即飞跑到世尊前祈求:“给我吧!”世尊略作思索对他说:“你先说‘我不要’,然后我再给你。”婆罗门子迫不及待地照说后就得到了世尊慈悲赐予的“拉达”(面饼或食团)。在一旁的给孤独长者见状立即劝说婆罗门子:“世尊圆满一切功德,施主供养他的食物,凡夫是不能受用的。假若你将“拉达”还给世尊,我可以给你五百嘎夏巴涅。”贪心的婆罗门子闻言喜出望外,马上将“拉达”还给世尊,高高兴兴地到长者家取得了五百嘎夏巴涅(印币单位)

 

世尊化缘毕返回精舍,诸比丘请问世尊:“以何因缘此婆罗门子贪心甚重见诸食物皆说给我?为何世尊初时不给他,令说‘我不要’后再给?唯愿开示。”世尊告诸比丘:“此婆罗门子贪心甚重,千百世中无论见到什么食物都说‘给我吧’,从未说过‘我不要’。我今日以此因缘让他说一句‘我不要’,待未来山王佛出世时,他将以此善根于山王如来教法下出家,证得阿罗汉果位。”

 

贪心极重的婆罗门子,仅仅说了一句“我不要”便修了一次布施,以此布施功德,能获得阿罗汉果。如果他一直说“给我吧”,不说“我不要”,就没有机会获得阿罗汉果,还会以贪心堕入三恶趣。所以,布施太重要了。

 

贰(以修行而分)分二:一、能修;二、所修

 

(能修)分二:一、修欢喜心;二、真实观修。

 

卯壹、修欢喜心

 

且如佛子闻求施,思维彼声所生乐,

圣者入灭无彼乐,何况菩萨施一切。

 

大乘佛子应如观世音菩萨寻声欢喜救苦那样,听闻众生乞求布施声音时,思维应该是向我乞求布施吧,由此产生大喜乐,仅此闻声之喜乐便超胜小乘圣者的禅悦,小乘圣者入灭时,灭尽一切现相及分别妄念,甚至仅有的悲心也灭尽无余,无任何喜乐可言,何况菩萨布施一切的极大欢喜,更是无与伦比。

 

为什么要修欢喜心呢?如佛经云:“何为精进,于善法欢喜之心也。”精进是对善法的欢喜心,以欢喜心布施,就是精进行持,欢喜心越大,精进力就越大,最终令布施功德达到圆满而登极喜地。如《阿毗达磨》云:“增长圆满善法者即是精进。”

 

修欢喜心(精进)能对治懒惰,《入菩萨行论》讲了三种懒惰:同恶懒惰,耽著劣事懒惰,自轻凌懒惰。同恶懒惰,也叫拖延懒惰,是指将当下要做的事往后拖延,认为以后还有很多时间,于是日复一日,得过且过,这就是同恶懒惰。应如华智仁波切所说:“修行佛法当如饿牛吃草一样。”饿牛吃草时,内心充满了极大欢喜,因此,必须以修持欢喜心对治同恶懒惰,否则明日复明日,万事成蹉跎,白白虚耗了暇满人身。

 

耽著劣事懒惰,劣事是指世间的农务经商等事,修行者若热衷于世间的农务经商等事,就顾不上修行,对此无垢光尊者在《三十忠告论》忠告说:“住家之时致力严饰屋,寂静山间寻求圆满福,琐事令自人生虚耗因,断尽诸事即是吾忠告。”在家时致力于房子的装饰等,出家后在寂静山间不修解脱法,唯有寻求世间圆满之福德,如此耽著世间的种种琐事,是令自己的人生虚耗之因,故应断尽一切琐事,这是我无垢光尊者的忠告。同时以修持欢喜心加以对治。

 

自轻凌懒惰,是指自己看不起自己,觉得修行太难了,自己不可获得成就,于是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其实,众生都有如来藏,这是获得解脱成就的先决条件,只要精进努力,必定获得成就。明白此理后,通过修持欢喜心对治,这样才不致于虚度人生。

 

贰、真实观修

 

由割自身布施苦,观他地狱等众苦,

了知自苦极轻微,为断他苦勤精进。

 

一地菩萨通过割取自身肉布施而产生的剧烈痛苦,观想与地狱众生感受的剧烈痛苦相比,就知道自己的痛苦极其轻微,应当为了断除他人的痛苦而精进修持布施。

 

颂词所说为一地圣者菩萨布施自身肉,并非是说凡夫菩萨施身,因为本品并非宣说凡夫地,而是宣说见道位菩萨修行境界,所以不可能是引导凡夫施身,引导凡夫布施,则从布施菜叶开始练习,并非直接叫他们布施身肉。如《入行论》云:“佛陀先令行,菜蔬等布施,习此微施已,渐能施己肉。一旦觉自身,卑微如菜蔬,尔时舍身肉,于彼有何难?”佛陀教导初学凡夫首先练习布施菜蔬,如此微小布施修炼成熟后,就渐渐能够不是自己的身肉。一旦觉得自身如菜蔬一般卑微,那是施舍身肉有何难?

 

是不是人人都可以施身呢?并非如此,而是要求悲心达到清净者才开许施身。如《入行论》中云:“悲心未清净,不应舍其身,若能成现后,大利因应舍。”如果自己的大悲心尚未清净,不应施舍身肉,否则会因剧痛而心生后悔,甚至对大乘佛法产生邪见而堕三恶趣,这是损害自己的做法。反之,若施身肉能够成为今生世及后世获得安乐大利益之因,就应义无反顾地施舍。悲心清净有几种情况:一是依闻所生慧清净,通过听闻大悲心教言而生信心,欢喜受持;二是依思所生慧清净,通过思维大悲心的功德利益而引生定解;三是依修所生慧清净,通过实修而证悟大悲心本体,即智慧与悲心方便无二无别。总之,就是对大悲心生起了胜解信。只要对大悲心生起了胜解信,无论凡夫或圣者,都可以布施身肉。《维摩诘经》云:设有身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布施身肉时,假设出现剧烈痛苦,就忆念三恶趣众生所感受的痛苦,从而生起大悲心。《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记载:“上师达玛雅杰达最初是声闻有部的一位班智达,前半生虽然从未听闻过大乘法,却安住于大乘种性,无勤而自然具有大悲心。一次,他的邻居患了一种严重疾病。医生说:‘治疗此病需要活人的肉,如果有就能够治愈,但不可能找到,看来没有其它的办法了。’达玛雅杰达上师说:‘如果能治愈他的病,我施给肉。’说完便割下自己大腿的肉交给他。病人吃了肉,果然见效了。因为达玛雅杰达尊者当时没有证悟空性,所以感受了剧烈的疼痛,但因为悲心极大而未生起后悔之心。他问病人:‘您感觉好些了吗?’‘是的,我的病已好了,但却给您带来了痛苦。’‘只要您安乐我即便死亡也可忍受。’因疼痛难忍,根本无法入睡。黎明时稍稍入睡,梦中出现一位身着白衣之人对他说:‘要想获得菩提必须经历象您这样的苦行,善哉!善哉!’之后用唾液涂拭伤口,用手擦拭,醒后果真如此伤口已完全康复如初并未留任何痕迹。梦中之人即是大悲观音。从此之后,尊者相续中如理如实地证悟了实相密意,并且龙树菩萨所著的中观理聚五论109之词句全部能够朗朗流畅背诵。 ”

 

这个公案提到了一个问题,华智仁波切说:“因为达玛雅杰达尊者当时没有证悟空性,所以感受了剧烈的疼痛。”《宝鬘论》亦云:“彼既无身苦,更何有意苦,悲心救世苦,故久住世间。”实际上,就算菩萨已证悟空性,出定割自身肉布施时也会有剧烈痛苦,应知空性不灭显现,现空无二,剧痛空性无二。若说证悟空性而没有了痛苦,则其所谓的证悟必定为断灭空。菩萨的自他交换也失去意义,没有痛苦故,若菩萨施身感受不到痛苦,如何能生起大悲心及出离心?若无大悲心,圣者菩萨就等同声缘阿罗汉,以证悟空性灭尽大悲心等,过失难免。虽然菩萨入根本慧定时,未见有任何一法显现,但绝对不是灭尽显现,而是因为诸法本体空性所致,否则观音菩萨就不会在《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应知华智仁波切和龙树菩萨的教言,是为了令凡夫众生对空性产生敬信心和希求心的善巧方便。《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还记载了另一个公案:“仁慈瑜伽上师在讲法时,有一人用石头打狗,上师喊着痛啊痛(啊哪哪)而栽倒于法座上。在场的其他人看到那条狗安然无事,以为上师是假装的。仁慈瑜伽上师知晓他们所想,便将背部示给人看,在那条狗遭受击打的同样部位已高高肿起,清晰可见。众人对上师生起诚信,上师真正地代受了狗遭石击的痛苦。

 

法王如意宝在《窍诀宝藏海.甘露滴》云:“以前有一个大成就者名叫晋美彭措炯列,他的行为十分不如法......后来在他圆寂之前的一段时间里,行为显得更加疯狂,以致于在他自己的寺院也无法呆下去。当他临终的时候,沉疴难起,弟子们也不悉心照料,他一直在非常痛苦地呼喊,弟子们都很难为情,只好敲打着乐器......

 

寅贰(所修)分二:一、出世施波罗蜜多;二、世间施波罗蜜多。

 

卯壹、出世施波罗蜜多

 

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罗蜜

 

安住布施者、接受布施者、所布施的财物三轮体空而行布施,这种布施名为出世波罗密多。

 

三轮体空即是一地菩萨证悟了布施者自己本体空性,接受布施者以及所布施的财物也是空性本体,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及其遍计种子,因此,真正获得出世波罗密多的,唯有一地以上的菩萨圣者。如《般若波罗蜜多经》云:“如是布施名出世间波罗蜜多,若彼者未得胜义菩萨之果位,则非出世间波罗蜜多。”《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三轮清净是檀那(施主),以此修因德圆满,当知证获波罗蜜,唯由心净不由财。”所谓清净是指远离实执分别,即不将布施者、接受布施者、所布施的财物执为实有,了知其本体空性。三轮清净是施主菩萨获得圆满功德、自心达到真实清净之修因,应知证悟出世波罗蜜多唯以清净心衡量,而非以所布施的财物来衡量。

 

卯贰、世间施波罗蜜多

 

由于三轮生执著,名世间波罗蜜多。

 

因为对三轮产生执著,所以这种布施名为世间波罗蜜多。

 

二障有因、本体、作用三种分类:

 

1、 产生二障之因:佛在《楞伽经》中云:以我执(萨迦耶见)产生的烦恼心为烦恼障,以三轮法执产生的分别心及习气为所知障。即是说,我执是产生烦恼障之因,三轮法执是产生所知障之因。

 

2、 二障之本体:如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云:“三轮执著心,许为所知障,吝等恶分别,许为烦恼障。”所知障本体为三轮执著心,烦恼障本体为六度违品:吝啬心、犯戒心、嗔恨心、懈怠心、散乱心、愚痴心。

 

3、 二障之作用:小乘《俱舍论》云:“主要对获得暂时解脱作障碍的同类恶心,皆为烦恼障。”同类恶心即是六度违品及三轮执著心,即是说,从能障碍获得暂时解脱作用而言,烦恼障包括粗大的吝啬心、犯戒心、嗔恨心、懈怠心、散乱心、愚痴心,以及粗大的三轮执著心。烦恼障的作用,是障碍获得暂时的解脱轮回(如小乘阿罗汉果位,大乘一地见道位)。

 

大乘俱舍论云:“对获得一切智智之究竟解脱作障碍的同类执著习气,皆为所知障。”从障碍获得究竟解脱之佛果作用而言,所知障即是二障的执著习气,也叫同类执著习气。

 

由此可知,一旦证悟空性,就同时断除了粗大的二障烦恼,不可能只断粗大烦恼障,未断粗大三轮执著之所知障。

 

执著布施者自己、接受布施者及所布施的财物真实存在,就是三轮执著,三轮执著虽是所知障,因为能障碍获得暂时解脱,所以含摄在烦恼障当中。凡夫虽然行持布施,因为尚未证悟空性,所以尚未断除烦恼障,以三轮执著行持的布施,因未远离二障烦恼,故名为世间波罗蜜多。

 

如前所说,悲心下劣的凡夫众生依靠世间布施波罗蜜多,暂时能获得世间的人天安乐,渐渐获得出世间的究竟安乐。

 

庚贰本品摄义

 

极喜犹如水晶月,安住佛子意空中,

所依光明获端严破诸重暗得尊胜。

 

极喜地就像清凉水晶月,此水晶月安住于一地佛子胜义菩提心虚空中,虚空又依所依之月光明严饰而显得格外庄严,一地菩萨以此无二光明虚空破诸重暗而尊胜诸方。

 

太阳叫火晶,其性酷热,月亮叫水晶,其性清凉,以水晶月比喻极喜地菩萨获得了清凉安乐,远离了酷热烦恼。无二光明虚空为证悟智慧,诸重暗指一地菩萨以无二虚空的光明智慧断除的二障粗大烦恼及其遍计种子所摄的三种结:萨迦耶见、疑见、戒禁取见,由此尊胜诸方。

 

回向:

 

    本品诠释之善说,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登清凉极喜地,远离诸烦恼酷热。

    以大欢喜大精进,七日速证究竟佛,

    无余度尽诸父母,趋入般涅槃彼岸。

 

入中论释.趋入无二慧论第一胜义菩提心释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回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