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道德经》第36章解读

(2014-05-27 06:24:33)
标签:

教育

文化

道德经

老子

分类: 老子《道德经》解读

【原文】

    将欲歙[xī]之,必故张将欲弱之,必故强将欲废之,必故兴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

    要想收敛,必先扩张。要想示弱,必先变强。要想停止,必先兴办。要想收获必先付出,这是很微妙的道理。柔弱的事物比刚强的事物生命力强大居强守弱是根本之法,这个法则就像是水对于那么重要,人的行为中应当无时无刻不坚守这一法则。军队要强大,但是强大以后,不可以称王称霸,更不可以在人前卖弄。

 

【注释】

①歙[xī]收敛、收缩。

②张:张开,张大

③弱:示弱,不显示强大,不自高自大。

④强:倚强凌弱,显示强大.

⑤废废除,停止。

⑥兴:助长,兴旺,发展壮大。

⑦取:获取、收获、得到。

⑧与:给予,付出。

 

【主题】

    多数注作都认为,这一篇论述的是权谋。如以下论点:

    ①“将要收敛,一定会先张开。因此,你想让对方衰败,那就先让它强大;你要废弃他,那就先振兴它;你要夺取它,就先给予它

②“一、将欲包围敌人聚歼,首先要张开口袋,然后合拢;二、将欲削弱敌方力量,必让敌人增强力量,失去警惕,疏于防范;三、将要废除它,首先要将它暂时扶植起来,取得信任后,寻机除掉;四是讲想要向敌夺取,首先要给于它,麻痹其斗志,然后出奇制胜。这些策略,有人将它斥之为“纳里藏针,阴险狡诈”的骗术。实际上作为弱者,本来无时无刻不在受欺凌压迫、坑蒙拐骗之苦,为了求得生存以自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又有何不可呢?不如此,是很难成功的,所以,老子说:“是谓微明。”意思就是说:这四种策略手段,是“柔弱胜刚强”最微妙高明的举措。作为弱者不能放弃这些策略,就像鱼不能离开深水一样重要,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最厉害的武器,千万不能让人觉察。”

实际上,以上这些解读都是错误的,与老子的本意相悖。老子著作的“无为”就是主张“无私之为”。一个主张无私的人怎么会让大家去搞权谋呢!真的是南辕北辙。

老子的这段论述,讲的不是策略与谋略的问题,而是一种哲理:只有在有能力扩张的情况下,自己不去扩张,或者已经扩张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主动收敛,这样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收敛”。否则就不能称为收敛,而是自己无能。②当自己很强大,但是自己不自恃强大,不欺压弱小,这才是真正的不称霸。这才叫做公道。③当自己把企业或某项事业搞得很兴旺,后来卖掉,才可以称为废除。如果一直就没有做什么成功的事,则就不能叫做停止,只能叫做一事无成。只有给与以后你得到的东西才能称为收获,否则就是掠夺。同理,一个没有钱的穷人不能称自己已经看破、放下。一个弱小的国家没有资格说自己不称霸、不扩张。一个柔弱之人没有资格说自己从来不欺负别人。

另外,老子讲的“柔弱胜刚强”,也不是说柔弱的事物与刚强的事物之间互相格斗,一个以力量,一个靠智谋,看谁能够战胜谁,就像拳击、武术格斗或者战争那样。而是说,柔弱的事物比起坚硬的事物来生命力要强,不容易折损。比如,牙齿坚硬,舌头柔软。牙齿很容易脱落,而舌头却与人同寿。在台风面前柔软的树枝不易折断,而坚硬的却容易折断。在社会上,有智慧的人、灵活变通的人容易生存,而那些所谓“刚正不阿”的人反而不容易在社会上生存。也许有人会认为那些“刚正不阿”的人是“一身正气”,是栋梁之材,而那些容易变通的人是“机会主义分子”。实则不然。一个人是否为正人君子,不在于外部的表现与形象,而在于实际行动与效果。比如戏曲“七品芝麻官”中的唐成就属于“变通的典型。在很多情况下,不变通就办不成大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说文解字: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