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新论5-语言的历时性、共时性及团体性表现
(2012-02-29 06:52:43)
标签:
语言学共时性历史性团体性阶级性教育 |
5 语言的历时性、共时性及团体性表现
⑴
语言为了交流的需要,必定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否则语言的交流就可能产生障碍,使交流不能顺利进行。但是这种稳定性只是保持在一个相对的较短时间段内,而实际上,语言在交流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发生着变化,只是由于这些变化非常小,小到当代人无法发现而已。好比我们每个人的形体和容貌每天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我们自己很难发现这个变化,只有过了一个月时间或两个月、半年时间,才有可能被发现。语言的变化虽然不如人的容貌的变化速度快,但是也在时常发生着,100年以后就可能发现这种差异,500年以后,这种变化就会非常明显。我们现代人即使能听到1000年以前的人的语言,也不会再听懂其中的含义了。如果我们以1000年为时间段来划分前1万年的时间,将这1万年的时间分成10个时间段,那么处于每一个时间段末端的人,将不会再听得懂前一个时间段的语言了。
这个现象的形成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原因是旧语音的消失和新语音的增加;另一个原因是人的发声器官的进化,引起了语音变化。在第一个原因中,有两方面的因素:第一是表达旧概念的旧语音消失了,而表达新概念的新语音逐步诞生和增加;第二是旧概念没有消失,但是表达旧概念的语音被新语音所代替。第二个原因—发音器官的进化引起的语音变化也是很明显的。语音产生是由于口腔内声带振动再加上舌的参与,共同发出来的声音,那么所有这些人体器官的生理变化,功能的进化以及发声的熟练程度都会改变语音的质量,语调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所以,随着时间的延续,语言发生变化是必然的现象。
⑵
一般情况下,一个民族中的居民会分散居住于不同的地理区域内,有时因为人口数量的增加还会经常迁移到另外的区域去生活,这样一来,这个民族所居住的的区域就会逐渐扩大。居住在新区域的民众,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生产方式的更新以及同民族中其他地区的联系的减少,会带来语音的偏差以及表达方式的改变。语言这种变化天长日久,将形成一种与原语言不同的、固定的风格,这种发生变化的、具有新风格的语言变体就是“方言”。
中国的汉语就已经形成了若干个方言,如西北方言、东北方言、苏州话、上海话、福建闽南话、广东的白话和客家话等。在这些方言中,有的方言与方言之间差别小,互相之间可以直接交流,有的方言与方言之间语音差别很大,相互之间不能直接交流,只能借助于共同语—普通话或汉字才能进行交流。
英语分化出来的方言也很多,如英国英语、美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以及其他以英语为主要交流方式的地区,也形成了各自的英语方言。
方言是语言的一种分化现象,分化的时间久了,如果又没有共同语或共同的文字作为相互关联的纽带,那么,经过长时期的分化,就可能形成新的语言。一个民族内的方言会演化成一种新的语言,几个方言也会融合成一种新的语言。如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就是由拉丁语分化出来的,英语是由日耳曼语的四个方言的融合而形成的。
在同一个时间段内,一种语言中存在着若干个方言,这种现象称为语言的共时性特征。
⑶
语言的历时性特征和共时性特征体现在语音的变化和表达概念的方式两个方面的变化,但以语音的变化为主要特征。而语言的团体性差异则主要体现在表达概念和思想的差异上、体现在语词的选择和表达技巧上。比如农村语言、城市语言、体力劳动者语言、知识分子语言。职业上的差异则表现在教师语言、医生语言、律师语言、学生语言。还表现在年龄差异上:儿童语言、成年人语言、老年人语言等。
语言的社会地位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阶层和每个阶级表达的思想、愿望、观点与立场,表现在 “选词、造句”方式上。
⑷
学术界公认,语言是为全民族或整个国家的公民所使用的,语言没有阶级性。理由是:每一个阶级的人都会说话,每个集团的人也都会说话,而且语言也不是由某一个阶级专门发明的,语言诞生时阶级还没有产生等。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和分析就会发现,阶级社会里,语言具有很鲜明的阶级性。理由如下:
①.语言的定义说明了语言具有阶级性
② 语言包括语言能力、语言行为和语言产品,而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最后都落实和体现在语言产品中。事实上,语言产品就是人所说出来的话,而人说出来的话是有阶级性的,所以语言也是有阶级性的。
③语言的进化是和人的整体进化相一致的,是和人的思维进化、形体进化、社会的进化协调发展的。在阶级产生以前,由于人类社会没有阶级存在,所以语言(语言产品)也就没有阶级性(但是有等级差异)。阶级出现以后,属于不同阶级的人,必然要用语言来维护自己本阶级的利益和个人利益,张扬本阶级的愿望。因而就产生了为表达本阶级利益的语言产品,所以语言就具有了阶级性。当人类社会中的阶级消失以后,人类的语言也就不再具有阶级性了。
在阶级社会里,语言的全民性建立在“为每一个阶级服务”这样的前提下。由于每一个阶级都可以使用同一个系统语言,不能被某一个阶级或集团所独占,所以,语言是全民使用的交流工具。由此说明,语言是有阶级性的,但是这种阶级性不是表现在“独自占有”上,而是表现在“各自有权使用”上。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不同阶级利益的“语言产品”和“文献”就是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