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学教育与竞赛微信群讨论会(2015年5月10日)(一)

(2015-05-13 14:50:02)
标签:

教育

数学

文化

奥数

分类: 数学魔法

【按:星期日晚上(2015510日),我和其他几位曾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的选手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一次关于数学教育和竞赛的讨论会。这次讨论会是在由广大数学爱好者和关心数学教育的家长们组成的微信群中举办的交流访谈。经过这次访谈,我深深地为家长们的高涨热情所感染。该微信群原来有200多人,听说我们要来座谈,人数猛涨至近千,而且在会后不断有人加入继续交流,至今已经超过1200人。下面是访谈记录(其中的王锋即是本人)。会议从美东时间晚8点开始,到晚10点结束。会上所讨论的问题很有意义,值得与更多的人分享。在此向辛勤工作的会议组织者表示由衷的感谢!】

Asheley Yuan 2015-5-10 6:59pm

下面我们请库超为活动致辞并介绍嘉宾。库超1990年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获得银牌。北京大学90级数学系,加州理工学院博士。现在旅居新泽西,从事金融投资工作,是九章资本管理公司的创始人。

库超 2015-5-10 7:00pm
晚上好。谢谢袁晔的介绍。 今天会场的空调坏了吗? (笑)

库超 2015-5-10 7:00pm
中国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 的历史已经长达30年。对于中国教育界和亿万家长学生来说,奥数一直是个热点话题。不仅如此,中国的奥数热也成功输出到太平洋的东岸,扎根于北美大陆。 在华裔人口只占全美人口约1%的情况下,华裔学生轻松占据了各大数学竞赛的大部分优胜榜单。每年代表美国参加IMO的华裔学生也达到50%甚至更多。华裔导师也成为北美奥数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北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质奥数人才。

库超 2015-5-10 7:01pm
奥数在成为众多华人关注的焦点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华人在奥数舞台的强势,到底展现的是一个族群的独有天赋, 还是在一个时期内一个族群近乎狂热的追求加上超额的时间付出带来的必然回报?奥数到底是天才儿童才能玩的游戏,还是正常资质的年轻人可以通过长期训练即可收获成功的功课?在奥数最高层次的成功,除了能让获奖者轻松取得名校的入场券,是否是他们将来在数学或其他领域获得更大成功的铺垫? 而长期的奥数训练,又是否真能在孩子成年后给他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帮助?让孩子在奥数上付出艰苦的努力是否他们成长路上最优化甚至是负责任的选择?如何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有足够的资质并帮助他们在奥数这条路上走得很远?

库超 2015-5-10 7:01pm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四位曾代表中国参加IMO的选手,来这里跟近千位有志于鼓励培养孩子走上奥数这条路的父母们以及数学爱好者互动交流,希望大家一起能探索上面这些问题的答案。四位嘉宾的年龄跨度超过20岁,他们基本涵盖了中国IMO的全部历史。有的嘉宾在中美两地专业从事培养下一代奥数选手的工作,有的在离开数学后新的专业领域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还有继续求学的新晋国手。下面我一一为大家介绍。

库超 2015-5-10 7:02pm
第一位嘉宾是王锋: 王锋和吴思皓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选派学生参加国际科学奥林匹克的代表,距今已经30年。毫无疑问,王锋开创了所有中国人参加奥赛的历史,是不折不扣的先行者和引路人。现在他把自己的才华贡献到培养下一代的奥数选手上。

库超 2015-5-10 7:02pm

这是他的bio。请王锋问候大家。

库超 2015-5-10 7:02pm

Panelist: 王锋(Kevin Wang, PhD),1985年中国首届IMO国家队成员。来自北京,现居美国南加州。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后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数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和洛杉矶分校任教,也曾在美国高科技公司任职多年。多年来在美国倡导和推动奥林匹克数学和以课题研究为基础的科学竞赛,是美国数学竞赛(AMC) 命题委员会评判专员﹐并曾受邀担任美国奥林匹克数学国家集训队教练。于2006年创办Areteem学院及旗下的Math Zoom夏令营,并亲自培养了多位在美国和国际大赛中获奖的人才。学生遍布全美各地,进入顶级名校者不计其数。


王锋 Areteem/MZ 2015-5-10 7:03pm
大家好!非常荣幸加入这次座谈。大家已经了解我的背景,我对数学竞赛有着极大的热情,带过很多非常优秀的学生。同时我也是一个中学女孩的父亲,和大家一样在和孩子共同成长。希望我的发言能对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有所启发。

库超 2015-5-10 7:03pm

谢谢王锋。

库超 2015-5-10 7:04pm
第二位嘉宾是张朝晖。中国的奥数热,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1990年在北京举办的第31IMO 正是国内各大媒体的持续宣传报道让更多的中国人知道了奥数。张朝晖就是那届国家队的优秀代表,也是我的队友。现在他已经是一位资深的金融投资专家。

库超 2015-5-10 7:04pm
这是他的bio. 请张朝晖问候大家。

库超 2015-5-10 7:04pm
Panelist: 张朝晖,1990IMO金牌。北京四中。耶鲁大学本科,数学和计算机专业。MIT数学博士。毕业后在高盛等金融机构从事金融投资工作至今。现居南加州。

张朝晖 2015-5-10 7:04pm

大家好,谢谢几位群主,库超的工作,终于找到组织了的感觉。 奥赛一晃25年过去了,现在也是家长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的事大家都没少操心,与娃斗,与己斗,希望以后大家互相交流探讨。

库超 2015-5-10 7:04pm

谢谢朝晖。

库超 2015-5-10 7:04pm
第三位是邹瑾。 他毕业于湖北省的传统奥数名校武钢三中。两次入选了国家队。 在同学眼里他是个典型的数学狂人,天才型选手。父母并没有专门培养他学奥数。和王锋一样,他现在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培养下一代奥数选手身上。不同的是他今天不远万里从北京起了个大早赶来参加今天的活动。

库超 2015-5-10 7:05pm
这是邹瑾的bio. 请邹瑾问候大家。

库超 2015-5-10 7:05pm
Panelist: 邹瑾,1997IMO金牌,(98年国家队成员,当年中国未参加IMO)。武汉市武钢三中,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本科&硕士。北京市高思教育合伙人,主要从事教育培训工作,工作内容以数学竞赛相关培训为主。

邹瑾 2015-5-10 7:05pm
大家好,昨天就睡了五个小时,脑子不太清醒,哈哈,如果说的不好的请大家见谅

库超 2015-5-10 7:06pm

没问题,邹瑾。谢谢你。

库超 2015-5-10 7:06pm
第四位是吴天琦。和邹瑾不一样,网上资料显示,吴天琦至今仍是唯一的一位来自浙江嘉兴的奥数国家队选手。目前还是博士在读。可能比在座的很多父母的孩子大不了几岁。他的今天很可能您的孩子的明天。

库超 2015-5-10 7:06pm
这是吴天琦的bio. 请吴天琦问候大家。

库超 2015-5-1- 7:06pm
Panelist: 吴天琦,浙江嘉兴人,08IMO银牌,本科毕业于北大数学系,硕士毕业于清华数学系,现在NYU courant数学系博士第一年.

吴天琦 2015-5-1- 7:06pm
大家好! 作为晚辈我也是来向各位前辈学习。跟前辈们相比说不上传授什么经验,但求分享自己的一些竞赛经验吧。非常感谢大家的欢迎!

 

第一组问题:

Ashley Yuan 2015-5-10 7:07pm

感谢库超,下面我们开始进行第一个话题的问答及讨论:嘉宾的奥赛之路。

Jinwei Song 2015-5-10 7:07pm

报告库总,空调没坏,是同学们的热情吧温度升高到了110F。不过没关系,我们秘书组临时抽调了几台分体空调,保重群众不会出现中暑现象。

Jinwei Song 2015-5-10 7:07pm

今天我们有幸请到四位奥数奖牌得主,来回答我们在奥数上的疑问。谢谢他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为我们这些还在摸索中的父母指点迷津。

Jinwei Song 2015-5-10 7:07pm
第一组问题,嘉宾如何走上奥赛之路。
1. 当年你们参加奥数是因为自己特别喜欢数学希望被挑战,还是被老师家长推进去的?你们是从几年级开始真正接触奥数的?你们是在接触奥数的初期就立下进入IMO的目标然后努力多年达到的,还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参加奥数竞赛,你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


王锋 Areteem/MZ 2015-5-10 7:08pm
对我来说,当年还没有所谓奥数,但是从小就非常喜欢数学,喜欢解决问题,喜欢接受挑战,在学校里比较突出,老师就提供机会让我到少年宫参加兴趣班,学到很多有趣的数学知识。自己也读了很多数学史科学史的书。然后就在一系列的数学科学竞赛中表现不错。

张朝晖2015-5-10 7:09pm
我参加奥赛应该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我妈妈是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时对数学就感兴趣,不过没有参加特别的辅导,就是自己看看算得快之类。初一时参加北京市奥校,每个周末一次。大量做题是高一开始吧。当时的目标是高中数学联赛北京市一二等奖,这样就可以保送了,绕过高考。那时对国际奥林匹克没有非分之想,因为题看了也基本上不会做嘛,当时北京队的几位前辈对我来说也是神存在。高二时参加全国数学联赛,结果老师给错了准考证,进了全国理科实验班的考场。考进了实验班,保送问题倒是解决了,不过最开始心理有些抵触。进了实验班,发现都是全国各地来的喜欢数学的同龄朋友,互相交流真是很开心,如鱼得水,这样就一直在理科班学下去。渐渐的IMO的题也会做了,成绩还算稳定,就这样联赛,冬令营,集训队一级级上去,基本上算顺其自然吧。

张朝晖2015-5-10 7:10pm
奥赛最难忘的经历应该是国家队成立后,IMO之前,在北戴河修整,放松。每天不动数学,就游泳,打牌,晚上起来看世界杯,几位带队老师也很放得开,应该是高中时期最放松的一段时间。库超兄有无同感?

邹瑾2015-5-10 7:10pm
我纯粹是出于自己对数学 的喜爱,一步一步走下去的。我家里父母的教育程度都不高,都是老三届,都只是小学毕业的教育程度,呵呵

吴天琦2015-5-10 7:10pm
主要当然是因为喜欢数学啦,觉得题目都很有趣,变化很多;有的题目的结论很优美,有的题目做法很漂亮;题目有一点难度,做出来会有成就感。不像课内题目比较单一乏闷,反反复复重复就几种题目。说得抽象一点,奥数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个能够施展本领,实现自我的更广阔的空间。
当然学校的环境影响也是很大的,小学和高中都很重视搞奥数,我个人很享受这样的环境,没有被push的感觉。当然我只是个例,大多数同学多少是被push着学习奥数的。父母没有push过我,因为我自己已经很主动了呵呵。
还有一个动力就是在奥数中很有成就感,平时做奥数卷总比周围人考的好,所以很开心得意,所以很有动力学奥数。

Ashley Yuan 2015-5-10 7:11pm

【大会纪律】活动期间,只能主持人宣布进入自由问答环节才能发言。否则一律保持安静,不许发言。

邹谨2015-5-10 7:11pm

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出发,对数学的兴趣是一个方面,从数学学习中获取的成就感也是必不可少的。

张朝晖2015-5-10 7:12pm

天分或能力,兴趣,挑战,成就感,行程正反馈。


王锋Areteem/MZ  2015-5-10 7:12pm

成就感和兴趣也是相辅相成的。

Joy Chen  2015-5-10 7:12pm

嗯,所以首先是兴趣,有天分的孩子学习以后就会有成就感。

邹瑾2015-5-10 7:13pm

同意楼上师兄们的说法,这两者应该是对孩子后期的成长帮助最大的。

Joy Chen  2015-5-10 7:13pm

@王锋Areteem/MZ 是的,有了一些小成就会激发更大兴趣!

Jinwei Song 2015-5-10 7:14pm

让我们这些没有辅导能力的父母放心了。看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Joy Chen  2015-5-10 7:15pm

对于有天赋的孩子有挑战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兴趣。

王锋Areteem/MZ  2015-5-10 7:16pm

自身天赋和兴趣是基础,当年有很多水平很高的老师,他们的引领也是非常重要的。

吴天琦2015-5-10 7:17pm
嗯前辈说的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我个人的体验式有一群一起做竞赛的小伙伴也挺有影响的。

王锋Areteem/MZ  2015-5-10 7:17pm

我的小学老师对我的影响主要是为我提供了很多机会。

吴天琦2015-5-10 7:18pm

有氛围,可以讨论,比一个人单独的学要愉快。

Ashley Yuan  2015-5-10 7:17pm

主持人还有问题吗?

Ashley Yuan 2015-5-10 7:18pm

【大会纪律】活动期间,只能主持人宣布进入自由问答环节才能发言。否则一律保持安静,不许发言。

Jinwei Song 2015-5-10 7:18pm

我们现在开始第二组问题。

 第二组问题:

Jinwei Song 2015-5-10 7:19pm

第二组问题,嘉宾在奥数中胜出的经验之谈。
2. 当年学习数学每天或者每周用多长时间?在高中阶段,你们是如何分配数学与其它科目时间的呢? 数学竞赛中有的孩子是爆发型的选手,重要比赛的往往超常发挥;而有的孩子在重要比赛中往往赛不出平时的水平。你们自己是属于哪种类型的选手?根据你们的竞赛经验,这两种类型的的选手如何减少竞赛时的压力,提高竞赛成绩?


邹谨2015-5-10 7:19pm
启蒙老师真的很重要。小学数学课内的内容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根本吃不饱,当时我的小学是武汉市很普通的一个小学,老师并没有深入教奥数的能力,但是她却会让我在数学课中单独去办公室自己看书。


王锋Areteem/MZ  2015-5-10 7:18pm
因为当时学数学纯粹是一种乐趣,可能确实花了不少时间,但是真的没有意识到特意花时间去做数学,而且对其他科目和校内校外活动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影响。感觉学数学和其他科目融合得挺自然的,并不需要特意分配时间,而且还有时间参加文体活动和读各种课外书。总的来说,一个健康优秀的中学生,把身心调整到最佳状态,应该是可以有很大潜能从事很多课内课外活动。

Joy Chen 2015-5-10 7:19pm
嗯,小的时候,兴趣加启蒙老师,然后环境加成就感

Joy Chen 2015-5-10 7:19pm
@王锋Areteem/MZ 所以有天份的孩子不会顾此失彼

Joy Chen 2015-5-10 7:20pm

咱们库总就是榜样。

王锋Areteem/MZ  2015-5-10 7:21pm
@邹瑾跟我的经历类似,我的老师会给我找数学课外书自己读,父母也是。


邹谨2015-5-10 7:121pm
当时我所在的高中是数学竞赛传统学校,我是在省理科实验班,在数学方面投入的时间确实会多出来很多,客观说来是有一定偏科的,但是我觉得对后期的发展并没有造成负面影响

Jinwei Song 2015-5-10 7:21pm
@王锋Areteem/MZ 合理地安排时间,有天分的孩子不光数学突出,一样能做到全面发展。

吴天琦2015-5-10 7:21pm
我们小学的时候补数学竞赛很凶的,多的时候可以一天上5个小时竞赛,外加回家让你做一张试卷。高中的时候基本大家都是在完成课内基本内容情况下学习竞赛,不支持我们不上课脱产学竞赛。

Joy Chen 2015-5-10 7:22pm
@邹瑾适当偏科也是时间分配需要

张朝晖2015-5-10 7:22pm
很多孩子参加竞赛是因为课内太容易了,自己学学就成了,不够挑战。

吴天琦2015-5-10 7:23pm
嗯,就像邹瑾师兄说的是喂不饱

Ashley Yuan 2015-5-10 7:23pm

宋老师请提第三组问题。


Joy Chen 2015-5-10 7:23pm
所以是在其他功课不紧时候多花时间在数学上,高中就要顾及其他科目了。

Jinwei Song 2015-5-10 7:23pm
@邹瑾适当偏科对将来全面发展没有影响。


邹谨2015-5-10 7:23pm
对于学生类型这件事我感觉不是这样严格区分的。

张朝晖2015-5-10 7:23pm
印象中,初中时期还是课内学习为主,还参加过物理和化学竞赛。利用初三暑假时间学完了高中数学课程。高一时课外时间很大一部分在数学竞赛上。到高二理科实验班以后课内基本都是数学课,每天的时间大多数围绕数学。
我应该是考试和平时成绩基本相近吧。一般来说平时某个级别的题都会了,考试也就比较有信心。不过我有时会有大赛前过于兴奋睡不好的问题。

 

第三组问题:

Jinwei Song 2015-5-10 7:24pm
第三组问题,奥数涵括的知识系统。
3. 数学奥赛都包括哪些数学分支的知识,感觉学习了大学工程数学后对奥数题还是无从下手,这些分支在大学数学专业又是如何深化的?这些分支的知识与其他领域如计算机和金融的需要有多少重叠?谢谢!


邹瑾2015-5-10 7:24pm
要让孩子能具备承受压力的能力,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拓展孩子的视野


王锋Areteem/MZ  2015-5-10 7:25pm
数学竞赛一般会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基础数论、代数、几何、组合学、概率统计、逻辑等等。这些知识点是将来上大学学习数学和其他理工科学的基础。最重要的方面不是知识点,而是涉及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如何入手,主动地有的放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华尔街之所以喜欢雇用数理方面的人才,看重的就是他们这方面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金融方面的具体知识是不难捡起来的。


邹谨2015-5-10 7:26pm
这个问题相对简单。数学竞赛和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竞赛都不一样。从知识储备的角度只需要中学知识再补充一小部分即可,完全不需要大学知识。


Jinwei Song 2015-5-10 7:26pm
@王锋Areteem/MZ 奥数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了很多知识点,对将来别的学科学习都非常有益。

Ashley Yuan 2015-5-10 7:27pm

宋老师你的提问结束了吗?

吴天琦2015-5-10 7:27pm
嗯个人观点哈,竞赛只是内容上和大学数学重复得并不多,更多的是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的提高。


邹谨2015-5-10 7:27pm
所以提前学习大学内容对奥数题无从下手是必然的,呵呵。这些问题更多需要的是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更多的是对数学的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Ashley Yuan 2015-5-10 7:27pm

我们可以开始自由提问了吗?

Joy Chen 2015-5-10 7:27pm
@Ashley Chen 开始吧

Ashley Yuan 2015-5-10 7:27pm

感谢嘉宾的回答。

Jinwei Song 2015-5-10 7:28pm

现在开始自由提问。

库超2015-5-10 7:28pm

本部分的自由回答请尽量问有关嘉宾奥赛之路的问题。下面还有机会问别的问题。

Ashley Yuan 2015-5-10 7:28pm

请大家尽量围绕这个主题提问。

Bin 2015-5-10 7:28pm

更多的是对数学的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这个孩子自己花时间悟还是名师更好?

MR.NICE 2015-5-10 7:29pm

我一直以为那些IMO金牌的都是自学的,最近才发现很多有名的IMO获得者都是很小拜了名师,或很小都上了竞赛班,如果孩子有天赋,但还小,你的建议是?

Jinwei Song 2015-5-10 7:29pm

在座的父母请围绕奥数之路主题提问。

Jinwei Song 2015-5-10 7:29pm

@Bin@MR.RICE在这些问题我们在下一个主题会cover

Ashley Yuan 2015-5-10 7:30pm

由于时间紧张我们每个主题只能有半个小时的时间。

陆昀2015-5-10 7:30pm

2群问题:现在进IMO的学生有哪些特点?现在信息公开,没有计划可能是不行的。

Ashley Yuan 2015-5-10 7:32pm
时间有限,我们开始进行第二个话题的问答及讨论:2. 如何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Jinwei Song 2015-5-10 7:34pm

为了避免重复问题,组委会临时决定先问完所有预定问题,再Q&A



Jinwei Song 2015-5-10 7:35pm
第一组问题,如何鉴别孩子的数学潜能,和对数学牛娃的培养。
1. 数学竞赛是不是就是一帮数学超级有天赋超级聪明孩子们之间的竞争,普通娃可以洗洗睡了?怎样判断衡量孩子的数学潜能?很多有名的IMO获得者都是很小拜了名师,或很小都上了竞赛班,可见名师和早训练的重要性,那么有数学天分的孩子应该多早开始数学训练? 如果孩子做题太早太多,大了会不会对数学的兴趣减少或丧失,burn out? 如果父母在数学上没有辅导能力,附近又找不到合适的专门辅导老师训练,怎么帮助孩子在数学竞赛上走得更远?

王锋Areteem/MZ  2015-5-10 7:35pm

数学竞赛本身需要长期积累和临场的爆发力,就这一点来说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但是相应的训练是可以让绝大多数孩子都受益的。有一点家长确实需要注意,就像做任何有挑战性的活动一样,需要正确的引导,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热情,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供给他们有趣味、目的性强、适合他们程度的问题,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索。另外一个方面,提供给他们一个和同龄人一起探索同样志趣的环境,能让他们互相激励,也很重要。


张朝晖2015-5-10 7:35pm
交流的环境非常重要。开放的心态很重要。现在的通讯这么发达,可以充分利用。

Joy Chen 2015-5-10 7:29pm

@王锋Areteem/MZ 总之训练没坏处,有兴趣就好,有天赋的孩子会走得远

Joy Chen 2015-5-10 7:35pm

@张朝晖 同行交流很重要哈


邹瑾2015-5-10 7:36pm
孩子的潜能是很难量化衡量的一件事,需要在培养的过程中逐步去发掘。从我教过的孩子里看来,很多都是在初中甚至高中阶段才逐步展现出数学的天赋来。

Jinwei Song 2015-5-10 7:36pm
@王锋Areteem/MZ 家长的鼓励。有共同兴趣互相鼓励的朋友也很重要。

张朝晖2015-5-10 7:36pm

@Joy Chen 孩子之间可以互相激发兴趣

王锋Areteem/MZ  2015-5-10 7:36pm

@Joy Chen 不错,但是如何训练,具体到孩子,是有学问的

Joy Chen 2015-5-10 7:35pm

@邹瑾 太励志了!小娃妈妈们别过早放弃啊!

吴天琦2015-5-10 7:37pm
在我初中的时候,身边也没有什么搞竞赛的同学,我出于兴趣通过网络学习了很多知识也跟人交流了很多

Joy Chen 2015-5-10 7:37pm

@张朝晖 @王锋Areteem/MZ 嗯嗯,所以需要引导,环境

邹瑾2015-5-10 7:37pm
但是我不太建议用大强度的训练去折磨孩子,呵呵,如果真的是被迫太早做太多题,确实会让孩子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Joy Chen  2015-5-10 7:38pm

@吴天琦 网络强大!丰富资源可以利用

Jinwen Song 2015-5-10 7:38pm

@张朝晖 老师的意思是数学的孤行侠也不要放弃,如今网络如此发达,总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Joy Chen  2015-5-10 7:38pm

@邹瑾 对的,要让他有成就感保持兴趣


邹瑾2015-5-10 7:39pm

更多的还是需要主观能动性。很多对数学真正感兴趣的孩子,家长的困扰是怎么能让孩子少学一点数学。

库超2015-5-10 7:39pm

围绕这个话题我有个问题请教所有嘉宾:跟我们那个时候比,现在越来越多的低龄学生在很早的时候就在数学竞赛取得了很高成就。请问您怎么看这个问题:是天才越来越多地被发现了,还是一些孩子被拔苗助长了?这样的孩子需不需要担心将来会对数学产生厌倦心理?

Joy Chen 2015-5-10 7:39pm

@邹瑾 这种孩子自推。普通孩子需要小心呵护兴趣。

Jinwei Song 2015-5-10 7:40pm

@邹瑾 听说确实有这样的孩子,对他最好的奖励就是让他学数学,虽然我本人还没见过。

王锋Areteem/MZ2015-5-10 7:40pm

@Jinwei Song 我有不少学生是这样的(笑)。

库超2015-5-10 7:40pm

陶哲轩应该是个正面的例子。请问你们有接触到反面的例子了吗?(就是孩子早慧但是后继无力)

Jinwei Song 2015-5-10 7:41pm

@库超 没有,大部分孩子一直很牛,越来越牛。

吴天琦2015-5-10 7:41pm

嗯个人感觉国外常有年纪小就参加IMO,然后参加个三四届这样,国内由于竞争激烈比较少见。

Jinwei Song 2015-5-10 7:41pm

@库超 后发制人的也有。

张朝晖2015-5-10 7:42pm

@库超 我觉得可能是更多的资源开放了,不是拔苗助长。

库超2015-5-10 7:42pm

@Jinwei Song 我不是很相信你见过的样本空间 (笑)

邹瑾2015-5-10 7:42pm

@库超 客观上说,小学阶段确实有不少孩子的成绩是被训练出来的,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张朝晖2015-5-10 7:43pm

@吴天琦 国外的教育资源也很多,年纪很小就可以接触到很多。


吴天琦2015-5-10 7:43pm
嗯我个人对此持积极的看法,很多大数学家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习了很多数学知识,事实上对于有数学天赋的小孩完全可以让他们多学一些。当然刻意训练的就不好了。

邹瑾2015-5-10 7:43pm

但是换个角度理解,我确实感觉现在孩子们的平均智商比我们那个时候高了不少,呵呵

Jinwei Song 2015-5-10 7:44pm

讲了天才儿童,我们将将普通孩子应该怎么学数学。

Jinwei Song 2015-5-10 7:44pm

2. 对那些数学成绩不好或不喜欢数学的普通学生,如何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数学竞赛和准备过程对于非数学天才的孩子有什么益处?你们认为美国中小学的数学课堂教育有什么不足? 家长可以怎样去弥补 ? 请推荐一些激发孩子兴趣的appboard game.


王锋Areteem/MZ  2015-5-10 7:45pm

一般来说,自己有兴趣而成绩好的学生和父母推上来的学生是很容易看出来的。培养兴趣最重要。

邹瑾2015-5-10 7:46pm
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更多的是要对他们的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同时得到家长的反馈。家长也可以多给孩子创造各种展示自己的机会,逐渐让孩子产生兴趣。

 

王锋Areteem/MZ  2015-5-10 7:47pm
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动手的项目把数学自然融合进去。

 

王锋Areteem/MZ  2015-5-10 7:48pm

美国的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特点是基于procedure的记忆,对概念的深入理解不够,缺乏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训练。实际上,common core standards对这一点是有很好的涵盖的,但是由于教师水平的限制和教学资源的缺乏,实施起来还是有相当大的困难的。

库超2015-5-10 7:49pm
补充一下,我想数学竞赛的训练可以帮助提高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这一点是适用于任何资质的孩子。


王锋Areteem/MZ  2015-5-10 7:49pm

实际上我们为了对老师进行训练,开发了很多动手的游戏项目。


Ashley Yuan 2015-5-10 7:49pm

我们争取最后留出半个小时的时间大家自由提问。

第三组问题:

Jinwei Song 2015-5-10 7:49pm
第三组问题,做题技巧。
3.
如何提高做题质量效率,做最少的题学最多的东西?数学的一些解体技巧是教呢还是让孩子自己悟出来?相信有不少孩子看似努力 却进步不大 都是什么原因 如何克服?孩子在竞赛中到了进步不大的阶段,如何判断他是到达了他的极限,还只是暂时的瓶颈? 如何帮助孩子提升到下一个阶段? 请问对于JMO/AMO level有什么经典书/教材可以推荐吗?

库超2015-5-10 7:51pm

请每位嘉宾对第三组问题作答一次吧。


邹瑾2015-5-10 7:51pm
关于做题的问题,我觉得最关键就是做每道题的效果。尤其是中学竞赛题,每道题都应该花比较多的时间去思考,如果做不出来,也应该花很多时间仔细的去体会答案的思想和技巧。需要多


王锋Areteem/MZ 2015-5-10 7:51pm
关于解题技巧,做最少的题,学最多的东西,正是和我们的教学方法不谋而合。这需要精选高质量的问题,既不直接,也不单纯靠孩子自己悟出来,而是根据孩子已有的知识和自己的思路,一步一步引导到让他自己悟出我们要教的东西。这样他们就学得非常扎实,而且是根本上的在思考方式上的提高。


张朝晖2015-5-10 7:52pm
瓶颈是很自然的。每个人都会有平台期,然后突然就长题了。主要是有自己的学习习惯,自我训练的方法。家长可以多鼓励,还有促进和别的孩子的交流。


吴天琦2015-5-10 7:52pm
应该是教和悟相结合吧,实际操作应该是每个题至少花一定的时间去想,想不出来再看答案,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自己脑力的思考过,对题目的解法和困难之处想必有更深的理解。

Joy Chen 2015-5-10 7:54pm
谢谢嘉宾对以上两个专题的回答,受益匪浅。好,我接下来问:奥数对职业的影响:

第一组:
1
,奥数给你们的职业带来了什么样的帮助?2,在数学学习之路学到哪些思路思维对现在工作的影响最大?从系统的数学的训练中你受益最大的是什么?3,对于坚持大学读纯数学的学生,对以后的职业发展有怎么样的优势和障碍?4,你为什么以前很喜欢数学,后来放弃了?

张朝晖2015-5-10 7:54pm
好的题目也像一道好菜,一杯好茶,可以细细品味,不要饮马饮牛(笑)


王锋Areteem/MZ 2015-5-10 7:55pm
我的说法是,做出一道好题就像吃了一顿大餐 (笑)


吴天琦2015-5-10 7:56pm
奥数给你们的Career带来了什么样的帮助:直接作用就是大学敲门砖啦,让我得以进入北大数院学习;然后奥数的经历给了我很大的自信心;奥数中学习的技巧和思考方法对大学以后的学习研究也有很大帮助。


Jinwei Song 2015-5-10 7:56pm
@
王锋Areteem/MZ @张朝晖大道至简,一俗一雅,都是武林绝顶高手的感悟。

 

Joy Chen 2015-5-10 7:56pm
@
王锋Areteem/MZ 嗯,奥数得奖就有大餐吃啦

 

王锋Areteem/MZ 2015-5-10 7:57pm
@Joy Chen
没得奖一样有啊,奥林匹克精神是重在参与(笑)

 

Joy Chen 2015-5-10 7:57pm
@
吴天琦 不仅有直接的好处;更不用说思维的训练,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对各种职业都有帮助。

 

库超2015-5-10 7:58pm

等待嘉宾的时间,我插一句:学校数或者数学,应该让人学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任何专业人士应该有的好的品质。


邹瑾2015-5-10 7:58pm
数学学习对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面对一个全新问题,冷静思考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另外数学训练锻炼出来的清晰的逻辑结构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未来的工作帮助非常大。


张朝晖2015-5-10 7:58pm
奥赛对职业的主要影响是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另外拿了成绩也是升学找工作的敲门砖。

王锋Areteem/MZ 2015-5-10 7:58pm
大餐是做题,得奖是甜点(笑)

Jinwei Song 2015-5-10 7:58pm

@Joy Chen 是,不吃大餐会饿,不喝喝茶会渴。奥数国手和我们一样也是要吃饭喝茶,食人间烟火

Joy Chen 2015-5-10 7:58pm

@库超 嗯,实事求是

Jinwei Song 2015-5-10 7:59pm

@王锋Areteem/MZ 没有甜点吃也好无趣

Joy Chen 2015-5-10 7:59pm

@邹瑾@张朝晖 入学就业敲门砖,对于人的潜移默化更是终生受益

张朝晖2015-5-10 7:59pm
@
库超严谨的科学思维,到工作以后才体会到好处,因为接触到太多不靠科学思维的(笑)

王锋Areteem/MZ 2015-5-10 8:00pm

 还有在解题过程中能够培养面对成就和困难时不骄不馁的坚强性格。


【未完待续】

接下一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