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方法
(2013-01-23 09:25:40)
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得体会 |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低年级“有效课堂”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十分关注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实际问题教学的发展过程看,在低年级阶段的教学是基础,其中最主要的是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差,即使“朗朗上口”也不一定能掌握它的解法。有些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学过的就不加思索的做出来,如果稍加改动就不知如何下手,要改变这种情况,我在平时教学中从两方面入手:
一、
审题是做题的第一步,所以第一关我们应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审题的好习惯,是学生受用终身的事。解决问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题目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学生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理解能力较低,遇到稍微抽象的内容,他们的思维就可能会卡壳,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因此我指导他们通过多读来理解题中的含义。
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如何?通过读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我是这样教学生的,首先让学生先勾画出题中的数字,然后找出题中的关键词语,如“原来”、“还有”、“还剩”、“一共”、“吃了”等等,这些词语在练习的过程中就应让学生先理解其含义,最后在把题完整的读三遍,我认为多读仍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践证明学生不会做,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一旦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当然还要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
二、
学生的思维是由于遇到问题而产生的。但遇到问题时,他们往往不会想或者想不清楚,思维杂乱无章。因此要使学生学会思维,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借助某些手段和方法进行有序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利用画图的方法思考问题符合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画图可使较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地反映在图上,对题目中的各个条件、问题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如例题:“站队做操小红的前面有4人,后面有5人,这条队一共有多少人?”这类题型我就教给孩子画图,用“ ”表示小红,她前面的同学和后面的同学用“ ”表示,画完的图形是这样的“ ”,很明了,一看就知道有几个人。
学会数学就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思考的方法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总结经验,把不同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