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长白山“最后的木屋村落”——锦江木屋村

标签:
杂谈 |
http://s8/middle/a0509cb3hbeccd71e02f7&690
http://s1/middle/a0509cb3hbeccd7ab9da0&690
http://s8/middle/a0509cb3hbeccd8256ae7&690
http://s6/middle/a0509cb3hbeccd8e2e035&690
木墙、木瓦、木烟囱、木栅栏、木柴垛……整个村庄的30多座房屋见不到一块砖瓦……在长白山深处的吉林省抚松县漫江镇,目前仍保存着一个完全由原木建造的“锦江木屋村”,被誉为“长白山最后的木屋村落”。有关专家认为,这个历经沧桑、完整保存至今的木屋建筑群,是非常宝贵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文物和旅游价值。
走进长白山“最后的木屋村落”——锦江木屋村
木墙、木瓦、木烟囱、木栅栏、木柴垛……整个村庄的30多座房屋见不到一块砖瓦……在长白山深处的吉林省抚松县漫江镇,目前仍保存着一个完全由原木建造的“锦江木屋村”,被誉为“长白山最后的木屋村落”。有关专家认为,这个历经沧桑、完整保存至今的木屋建筑群,是非常宝贵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文物和旅游价值。
满族民俗和美术专家王纯信认为,这些木屋足以如同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的保存一样令人振奋。著名东北民俗学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曹保明说:“木屋作为长白山区居民生活的自然形态,是当时人们生活的自然场景的保存,它反映了人们依山靠山、依水靠水这种人与自然的深切依赖,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创造和智慧。”
锦江村位于抚松县漫江镇西北约 5公里的锦江右岸的密林中,距锦江约1.5公里,原名孤顶子村。据抚松县史志记载,该村建于1937年。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王纯信在长白山老林子里写生时,发现了孤顶子村木屋建筑群,便以调查报告方式上报了吉林省文化主管部门,建议借助松江河镇开发森林文化旅游的时机,对木屋村予以保护和开发。近些年来,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摄影家纷纷前往考察、研究、摄影。
孤顶子是抚松县漫江镇的一个自然村,以当地有一座孤立突起的山峰而得名。因有锦江从此流过,现改称锦江村。孤顶子是长白山深处一个自然形成的村落,这里地处长白山腹地,漫山原始森林,古树参天,遮云蔽日。
木屋是从当地满族的原始住所并结合“闯关东”的汉族民居融合发展而来,它从清朝末年的几户,到日伪时期的二十几户,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的百余户。之后,由于木材的减少和价格的昂贵以及交通不便,常年失修的木屋有的无法维持下去。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锦江村有三分之二的村民逐渐迁离木屋村,搬迁到公路边另建新村。
木屋村从清朝末年的几户,到伪满时期的二十几户,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的100余户。之后,由于木材的减少和价格的上涨,常年失修的木屋有的无法维持下去,锦江村有三分之二的村民迁离木屋村。此后,木屋村还剩下36户人家。上世纪90年代末,距木屋村约五公里外的“药仙园旅游山庄”老板为了开发旅游资源,到锦江村买了一户“木屋”拆料运到山庄,异地复建了一座旅游木屋,2006年9月,在锦江村,因电线起火又烧掉了一户木屋,现在锦江村还有34户木屋,其中在“孤顶子”山上有3户,山下的村里有31户。
长期致力于东北民俗和民间美术研究的王纯信教授向记者介绍了“木屋村”的发现经过。
“《长白山区民居艺术的研究与开发》是我的重要科研课题,已经关注多年,出了一些成果。我早在1984年就在吉林省靖宇县东兴乡四道沟村发现少量木屋。1988年,我第一次到抚松县漫江镇一带田野考察民居,发现在孤顶子村中,完整地保留了木屋建筑群,无一处砖瓦建筑,连一块砖头、瓦块、一块塑料布也见不到,可称之长白山木文化的活化石。我非常兴奋,当时带了两台照相机,拍了正片与负片。在1990年的一次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年会上,我在学术发言中映放了自制的幻灯片,这些奇异的木房子令与会的专家、学者阵阵狂呼,连连称绝。”
纵横上千公里的长白山区是多民族繁衍生存与相互融合的舞台,早在三、四千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的足迹。吉林省抚松县是满族的发祥地和近世以来较早得到开发的地区。清初,康熙、乾隆时期为保护祖宗发祥地长白山,逐步将广阔的长白山区列为封禁之地,长达200多年,直到光绪年间才开禁。在封禁期间,虽擅自入山伐木、挖参等被严禁,但仍有关内大批流民来到长白山区,从事伐木、开垦、挖金、采集、狩猎等活动。他们在老林深处伐木建屋,以御风雪。清末长白山区开禁后,更有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农民大批“闯关东”,蜂拥而入长白山。建国初期,关内人口激增,加上灾荒较频,又形成了一次“闯关东”浪潮,长白山又增加了不少人口。
由于上述原因,清代后期以后,长白山区一些适合人们生存的地方人烟渐稠,抚松、漫江等地聚居而成村屯。当时漫江、孤顶子一带为密林深处,与外界联系甚少,正是“天高皇帝远”之地,人们在这里依靠无穷无尽的森林资源生活。这里还是大大小小的“胡子”、“绺子”出没的地方,封闭的自然环境成了他们的藏身之地。
居住在这里的山民,延续了满族先民的居住习俗,砍树造屋,代代相袭,绵延至今。孤顶子山民延用至今的木屋,当地人称为“木克楞”,意为用圆木凿刻垒垛造屋,如同上下门牙咬合一样;又称之“霸王圈”,意喻非常牢固,既使有霸王的骁勇也无可奈何;建筑学上称之“井干式”房屋,如同用圆木围成的井口护栏。
这种木屋是满族先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创造的木文化,许多史志中都有记载,满族的先人在秦、汉、唐时期尚没有地上住房,而是深居地下,《后汉书》载:“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唐书》载:“居无家庐,负山水坎地,梁木其覆以上,如丘冢,然夏出随水草,冬入处。”金、元、明时期,女真人的住房有了很大发展,《北盟会编》载:“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或以草绸缪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
长白山的木屋,最早是金代时期女真人创造并居住的一种木质结构房屋,也叫“木榼楞房”(俗称霸王圈)。考古资料证明,在旧石器时代,长白山区的人们生活在山林中,居住在山洞里,进入铁器时代,人们才真正从洞穴、地穴、半地穴的居室中逐渐走上地面,住进了地上的房屋。地上的房屋建筑又从初级的“地窨子”、“马架子”,发展到后来的木屋。在金代时期,当时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建造的房屋还不尽完美。到了元明时期,女真人逐渐强盛起来,尤其是与汉民族的往来加速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木屋的建筑工艺才日臻完善。到了清末,木屋建筑比照女真人时期工艺更先进,样式更新颖实用,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特色的木屋民居建筑。那时在长白山腹心地带,人们居住的普遍是木屋,这样的木屋连片坐落在一起,被称为木屋村落。木屋选用的建筑材料全部是山林中的木材,建造方法是根据建造的房屋大小,将原木两端凿刻成凹槽,然后相互咬合叠摞在一起,搭成房屋四壁的“木墙”,再将松木锯成“木段”,加工成“木板瓦”,也叫“苫房板”,覆盖于房顶挡雨,再用一根完整倒木掏空成筒状立在屋外做烟囱。“木屋”南北朝向,室内结构一般为三间,在中间开门,俗称外屋,兼作厨房,设东西两个锅灶,分别与东西两间卧室(俗称里屋)的土炕相连,卧室一般设有对面炕,对面炕之间的山墙处搭砌一铺拐炕,以连接南北炕,这种炕被称为“蔓子炕”。因此,有“口袋房、蔓子炕、烟囱立在墙外头”之说,与“窗户纸糊在外,养活孩子吊起来,十八岁的姑娘叼个大烟袋”的关东民谣异曲同工。
火炕的出现解决了冬季取暖问题,满族先人的住处才由穴居地下转为地上建屋。与炕相通的是烟囱,高高的烟囱竟是一棵空树筒,《满洲源流考》载,“因木之中空者,刳使直达,截成孤柱,树檐外,引炕烟出之。上覆荆筐,虚其旁窍以出烟,而雨雪不能入,比室皆然。”乾隆皇帝东巡时,见到长白山区的“木克楞”房子和满语称之为“呼兰”的烟囱,赋诗称赞:
“木柱烟囱犹故俗,纸窗日影正新嘉。
盆中更有仙家草,五叶朱旒拙四桠。”
诗中描绘的是山里一农家,木烟囱,炊烟袅袅,新糊的纸窗,在晨光中格外明亮。窗台上的花盆中栽有一棵“关东三宝”之首的人参,四品叶的枝桠、五个瓣的参叶、朱红色的参籽相互辉映,把这满族山居装点得绚丽多彩……这满族的木屋是木墙、木瓦、木烟囱,创造了满族木文化建筑艺术,独具特色。
王纯信教授介绍说,生活在长白山莽莽原始森林中的山民建屋,俯首可得的建筑材料是大树,砍倒即用。不雕、不琢、不锯、不钉,而是略施斧砍、锛削,以圆木垒垛而就,古朴天成。这种木屋不用石基,先沿房框四边向下挖出约30厘米的土沟,将圆木横卧四周,其上用圆木层层垒加,垛成木墙。拐角处,圆木的头儿伸出墙外,纵横二木相交处,稍加斧削,使其紧紧咬嗑在一起。横木至门窗口时,圆木与圆木之间用“木蛤蚂”相连结,使其稳固。在山墙中间位置,内外各立一木柱,紧紧夹住木墙,使其牢固。木墙的内外均抹以泥,以御风寒。如果作为仓房,则不必涂泥。木瓦,山里人称“房木拌子”,多选用山林中的红松倒木,有油质,抗腐蚀,每段锯成约一尺半长,用劈刀或铡刀顺木丝劈成片,宽窄不一。木瓦较轻,为防风吹,压以横木或石块。也有的山民,以桦树皮或松木板皮子为瓦,皆轻而耐用。木烟囱,多用林中枯死的大树,木心腐烂而成空桶者,锯取又粗又直的一段,约三米余,用火燎尽树心朽木,灌涂泥巴,立于檐外,其下由一横木桶与炕相通。
这种“木克楞”房子的特色有五点:一是就地取材,当地树木漫山遍野,任人锯取,是最易得到的建房材料,而砖、瓦、石等却是山里奇缺之物,因山林交通险阻,难于运进山来。二是加工粗放,省时省力,满族先辈以狩猎捕捞为业,少有金属器物,所以建屋的木头不锯不雕,以圆木垒垛,甚至连树皮也不剥掉,至后世,山民仍延习这一古风。三是木屋保暖,这种圆木加泥巴的墙壁可达近一尺的厚度,又木屋较矮,所以利于保暖,还有火炕散热,足以抵御北国的严寒。四是耐用,因建屋的木材多为松木,耐用、耐潮、耐腐蚀,可经百年风雪而不朽。建屋几十年后,如墙壁倾斜,可重新翻盖,房木、房瓦可再用。五是造价低廉,在山里木头是最廉价的建材,甚至不用花钱,可自己上山寻倒木,运下山来即可自由锯取,为囱、为瓦、为墙,真是“靠山吃山、靠山住山”。
孤顶子自然村坐落在一个山谷中,有30余座木屋排列谷底两侧,四周是山,原始林与人工林、次生林杂处,村外有锦江流过。行走约两公里林中小路,可到达抚松县松江河镇至长白县的公路,距松江河镇约20公里,距漫江镇约5公里。
孤顶子一带留存至今的木屋,大多距今50年左右的建国初期,其建造者多为山东流民,当时称之“盲流”。他们入乡随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造屋,延用了满族民居的建筑样式和建筑技术,形成了地域性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这圆木垒的木屋如同一件件木雕艺术制品――新泥抹涂的墙,在绿树丛中鲜亮,木瓦因氧化而呈青灰色,背坡的木瓦则长满嫩绿的青苔。木烟囱高过屋顶,有的上面长满云芝与老牛肝,缕缕炊烟散发着新木燃烧的馨香。房檐下掇挂着黄黄的玉米、红红的辣椒,庭院里、房顶上晾晒着蘑菇、五味子、黄烟……冬日,已是皑皑白雪,一片素装,而这木屋却五彩飞扬,家家户户门上、仓上贴着红红的对联,彩色的挂签,房顶高挂的红灯,灯上油绿的松缨……
有关专家指出,锦江木屋村是长白山区乃至东北地区仅存的一处传承性木屋地,是先民创造并为人类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是典型的长白山山林民居标志性建筑,它浓缩了山林民族生活的历史,反映了普通民众的生产活动、生活面貌和风土民情以及民族演化发展的进程,对于研究我国北方山林民族的历史和地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搞好木屋村的保护、利用,是对长白山历史文化遗产的展现,也是对长白山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应在做好木屋村文化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护的前提下,坚持依法和科学利用,使长白山区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人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王纯信说,这以木屋为钮带的山林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旅游资源,亟待开发。这具有远古遗风的木屋文化足可与山西雕梁画栋的大院文化、北京的四合院文化、云南的竹楼文化、草原的毡房文化、沿海的船屋文化媲美。特别是作为“长白山西坡第一镇”的松江河镇将建成森林文化旅游城,孤顶子的木屋文化如果适当开发,肯定会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睐。
锦江木屋村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保护与开发价值。王纯信教授在《长白山木屋
7、木屋文化石长白山满族木文化的遗产。
2006年,锦江木屋村被抚松县政府列为县级传统民居文化遗产保护单位,2008年被白山市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吉林省推荐锦江木屋村为全国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尚不知道评选结果。
我先后三次去采访、拍摄过锦江木屋村。不管它这次能不能评上“国保”,但在我心目中,在很多和我一样的长白山文化学者眼里,它已经是“国宝”了。
满族民俗和美术专家王纯信认为,这些木屋足以如同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的保存一样令人振奋。著名东北民俗学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曹保明说:“木屋作为长白山区居民生活的自然形态,是当时人们生活的自然场景的保存,它反映了人们依山靠山、依水靠水这种人与自然的深切依赖,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创造和智慧。”
锦江村位于抚松县漫江镇西北约5公里的锦江右岸的密林中,距锦江约1.5公里,原名孤顶子村。据抚松县史志记载,该村建于1937年。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王纯信在长白山老林子里写生时,发现了孤顶子村木屋建筑群,便以调查报告方式上报了吉林省文化主管部门,建议借助松江河镇开发森林文化旅游的时机,对木屋村予以保护和开发。近些年来,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摄影家纷纷前往考察、研究、摄影。
孤顶子是抚松县漫江镇的一个自然村,以当地有一座孤立突起的山峰而得名。因有锦江从此流过,现改称锦江村。孤顶子是长白山深处一个自然形成的村落,这里地处长白山腹地,漫山原始森林,古树参天,遮云蔽日。
木屋是从当地满族的原始住所并结合“闯关东”的汉族民居融合发展而来,它从清朝末年的几户,到日伪时期的二十几户,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的百余户。之后,由于木材的减少和价格的昂贵以及交通不便,常年失修的木屋有的无法维持下去。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锦江村有三分之二的村民逐渐迁离木屋村,搬迁到公路边另建新村。
木屋村从清朝末年的几户,到伪满时期的二十几户,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的100余户。之后,由于木材的减少和价格的上涨,常年失修的木屋有的无法维持下去,锦江村有三分之二的村民迁离木屋村。此后,木屋村还剩下36户人家。上世纪90年代末,距木屋村约五公里外的“药仙园旅游山庄”老板为了开发旅游资源,到锦江村买了一户“木屋”拆料运到山庄,异地复建了一座旅游木屋,2006年9月,在锦江村,因电线起火又烧掉了一户木屋,现在锦江村还有34户木屋,其中在“孤顶子”山上有3户,山下的村里有31户。
http://s12/middle/a0509cb3hbecd03db114b&690
http://s12/middle/a0509cb3hbeccfeb1e37b&690
http://s13/middle/a0509cb3hbeccff7da21c&690
http://s14/middle/a0509cb3hbeccffe3e18d&690
由于上述原因,清代后期以后,长白山区一些适合人们生存的地方人烟渐稠,抚松、漫江等地聚居而成村屯。当时漫江、孤顶子一带为密林深处,与外界联系甚少,正是“天高皇帝远”之地,人们在这里依靠无穷无尽的森林资源生活。这里还是大大小小的“胡子”、“绺子”出没的地方,封闭的自然环境成了他们的藏身之地。
居住在这里的山民,延续了满族先民的居住习俗,砍树造屋,代代相袭,绵延至今。孤顶子山民延用至今的木屋,当地人称为“木克楞”,意为用圆木凿刻垒垛造屋,如同上下门牙咬合一样;又称之“霸王圈”,意喻非常牢固,既使有霸王的骁勇也无可奈何;建筑学上称之“井干式”房屋,如同用圆木围成的井口护栏。
这种木屋是满族先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创造的木文化,许多史志中都有记载,满族的先人在秦、汉、唐时期尚没有地上住房,而是深居地下,《后汉书》载:“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唐书》载:“居无家庐,负山水坎地,梁木其覆以上,如丘冢,然夏出随水草,冬入处。”金、元、明时期,女真人的住房有了很大发展,《北盟会编》载:“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或以草绸缪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
“木柱烟囱犹故俗,纸窗日影正新嘉。
盆中更有仙家草,五叶朱旒拙四桠。”
诗中描绘的是山里一农家,木烟囱,炊烟袅袅,新糊的纸窗,在晨光中格外明亮。窗台上的花盆中栽有一棵“关东三宝”之首的人参,四品叶的枝桠、五个瓣的参叶、朱红色的参籽相互辉映,把这满族山居装点得绚丽多彩……这满族的木屋是木墙、木瓦、木烟囱,创造了满族木文化建筑艺术,独具特色。
http://s8/middle/a0509cb3hbecd08890307&690
http://s6/middle/a0509cb3hf7402576e4e5&690
http://s5/middle/a0509cb3hbecd08ec5d64&690
http://s7/middle/a0509cb3hbecd09454056&690
http://s1/middle/a0509cb3hbecd09868af0&690
http://s2/middle/a0509cb3hbecd12726321&690
http://s9/middle/a0509cb3hbecd12c27208&690
http://s10/middle/a0509cb3h797ae851cec9&690
http://s13/middle/a0509cb3hbecd13b62f0c&690
http://s1/middle/a0509cb3hbecd1538ca40&690
http://s2/middle/a0509cb3hbecd15981c11&690
有关专家指出,锦江木屋村是长白山区乃至东北地区仅存的一处传承性木屋地,是先民创造并为人类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是典型的长白山山林民居标志性建筑,它浓缩了山林民族生活的历史,反映了普通民众的生产活动、生活面貌和风土民情以及民族演化发展的进程,对于研究我国北方山林民族的历史和地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搞好木屋村的保护、利用,是对长白山历史文化遗产的展现,也是对长白山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应在做好木屋村文化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护的前提下,坚持依法和科学利用,使长白山区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人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7、木屋文化石长白山满族木文化的遗产。
http://s3/middle/a0509cb3hbecd17e724a2&690
http://s10/middle/a0509cb3hbecd18637c69&690
http://s4/middle/a0509cb3hbecd1913e943&690
http://s13/middle/a0509cb3hbecd1a1e4f3c&690
(本文中大多数照片是我自己拍的,少部分——包括木屋分布图、交通图,是从文物部门的资料中借鉴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