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
(2012-04-09 23:30:34)
标签:
作者:黄志红原创 |
分类: 教学随笔 |
推理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
黄志红
“推理能力”是《2011新课程标准》指定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在《2011新课程标准》中就有明确的规定:“ 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什么是推理呢?推理是根据已知判断得出新判断的思维过程。推理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按前提和结论来分,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大类。一般来说,归纳推理是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就是说,前提是个别性的判断,而结论是普遍性的判断。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个别性的判断。可是小学生往往对某些概念较难理解,对审题解答的步骤不够成熟,对所学的新知识与旧知识比较容易混淆,那就需要我们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归纳推理说说自已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运用归纳推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从而发现新知的数学本质。例如在教学《正比例》时,创设丰富、具体的的教学情境:相同类量的变化情况(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的变化情况)和不同类量的变化情况(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是 90千米/小时,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以及一些人买同一种苹果,购买苹果质量和应付的钱数的变化情况。),让学生体验归纳推理的过程。如
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是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时间/时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路程/千米 |
90 |
180 |
270 |
360 |
|
|
|
|
先让学生填表格,再让学生想一想: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不难发现,时间增加,路程随之增加,并且速度不变,老师追问你是怎样知道的,有些学生说从第一个条件就知道了,也有的同学说算出来的,教师再追问,怎样算的。接着教师跟着板书:
90÷1=90(千米/时)
180÷2=90(千米/时)
270÷3=90(千米/时)
……
再给学生创设情境:
一些人买同一种苹果,购买苹果质量和应付的钱数的变化情况如下。
质量/千克 |
10 |
9 |
8 |
7 |
6 |
5 |
4 |
3 |
应付的钱数/元 |
30 |
27 |
24 |
|
|
|
|
|
有了上面的整理,学生在填这个表格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苹果的单价不变,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
30÷10=3(元/千克)
27÷9=3(元/千克)
24÷8=3(元/千克)
……
由这两个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得出结论:它们的商一定,也就是比值一定,这样的变化我们就称为正比例关系。
这就是归纳法中很常用的一种形式,枚举法。学生认识了这一科学研究方法,对今后各种学科领域的探究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通过解决问题,运用归纳推理,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如教学《正比例》时,遇到这样的问题:
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把表填写完整。
小明的年龄/岁 |
6 |
7 |
8 |
9 |
10 |
11 |
爸爸的年龄/岁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有了刚才学生在新知探索过程中,对数学不完全归纳法的一个认识,这里他们就会大胆尝试:
因为32÷6≈5.33
33÷7≈4.86
34÷8≈4.25
……它们的商不相等,
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对小学生来说,判断给出的数量关系里的两个变量是不是正比例关系,直接判断的确很难,如
由2X=3Y,判断X和Y成正比例吗?
学生刚拿到这道题时无从下手,这时老师可以提醒学生:X和Y是固定的一个数吗,如果不是,你想用什么方式把它们的这种变化呈现出来,学生有了前面的数学体验,会想到用表格的方法,如下表:
X |
|
|
|
|
|
|
|
Y |
|
|
|
|
|
|
|
X到底是几呢?学生猜测是4、是6、是2、是1,这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巧妙地板书(将无序化为有序)
X |
1 |
2 |
3 |
4 |
5 |
6 |
… |
Y |
|
|
|
|
|
|
… |
引导学生根据关系式2X=3Y,算出对应的Y。得到下表
X |
1 |
2 |
3 |
4 |
5 |
6 |
… |
Y |
2/3 |
4/3 |
2 |
8/3 |
10/3 |
4 |
… |
这时学生很容易通过列式验证: 2/3÷1= 2/3
……商一定,
所以X和Y成正比例。
这道题充分体现了归纳的法(小学多为不完全归纳法)的一般思想,当X=1(2、3、4、5……)
Y随之变化的一个情况,并且通过列式验证,发现了X和Y之间的正比例关系。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