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中文言教学中文言共生途径的探索研究

(2017-11-07 14:17:06)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我们平常所说的“古文”,指的是古代的书面语作品,包括文言文和古代白话文。文言文,是以文言这种古代书面语写成的文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

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文言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其次,“文章”与“文学”的统一。“文章”是指其功能,“文学”是指其表现形式。再次,“文化”的多层面体现。文言文多层面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文言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文言文记载了具体的文化内容,传达着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

1.初中语文文言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文言文教学应该学什么?第一,从文言文的特点来看,首先体现在文言上;第二,学习文言文,实质上是体认文言文的言志与载道;第三,学习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第四,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

依据文言文的特殊性以及《标准(2011年版)》的有关教学要求,文言文基本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使用常用的古代汉语字典、词典;

(2)能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或判定某个实词或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3)能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或辨别某个实词或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4)能根据上下文语境区分或辨别出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5)能根据原文的基本意思,将制定的文言语段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6)能根据要求在文中划出符合要求的字词、语段;

(7)能归纳出所阅读的文言文材料的内容要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该文言文材料的中心意思;

(8)能用自己的话分析,概括出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观点或态度;

(9)能用自己的话评析阅读材料中的形象、语言风格、特色和表达技巧;

(10)能有条理的恰当的用自己的话清晰的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文言共生。

《现代汉语词典》中给“共生”下的定义是:两种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对彼此都有利,这种生活方式叫作共生。

我们讲的“文言共生”采用的是“共生”一词的比喻义。文言共生指的是“言”与“文”二者的逻辑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言”是“文”之始,“文”是“言”之成。“言”为“文”所用,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文”要有“言”支撑,“言”之有据,不是随意贴人物标签喊口号。所以,在文言文中,有“言”又有“文”,“言”和“文”要有机融合,不偏废,不割裂,共同存在于文本教学的整体之中,只有这样,文言共生的课堂才能落到实处。

具体到文言文的教学中,对一篇文言文,我们不能只是孤立的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用法等,也不能在没有读懂文字的前提下,一味地引导学生领会文章中作者所言志所载道。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理解字词不孤立,可以放到语境中,也可以是学生不得解时再去引导,文字、文学、文章、文化,一体四面,相互依存。

3.文言共生的途径。

途径就是路径,就是方法,就是实现文言共生、合一的路径、方法。特级教师黄厚江在《语文的原点》中提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共生理论”,指出“它是生物学科的重要理论之一,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发展,是语文课堂中教师、学生、编者、作者之间平等的多元对话,是以活激活、共生共长所达到的平衡状态,是在自然状态下的生态繁荣。”

文言共生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通过文言文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重点的文言字词,还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欣赏文章内容,感受从中渗透出来的文化意蕴;二是在执教过程中不能将教学过程机械地割裂为字词教学和内容欣赏两部分,而是要将两部分有机地串联起来,让学生在细腻的品读过程中落实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对文章的审美、对古代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即“在解词析句中领悟文章(文学)意蕴、文化内涵;在探究文意时积累文言知识、培养语感。

第一,从文言文的“炼字炼句处”打开文本。

第二,在语境中理解字词语义,由字词“细度”把握文本内涵。

第三,从文言字词的品味中把握文章所言之“志”、所载之“道”。

第四,从文本“炼字炼句处”读出文化意味来。

第五,在朗读中品位作品语言,把握“所载之道”。运用“四读法”进行文言文教学,即初读、精度、品读、美读。

第六,追求文言文教学中“言”“文”的真正统一。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要么止于翻译,要么止于清议,造成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割裂。特级教师黄厚江在《语文的原点》一书中提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共生理论”。王荣生老师提倡“一体四面”的文言文教学,实现“言”与“文”的内在的统一要求。上海市松江九峰实验学校的周莺等提出了“言文合一”、“言文并重”的理念。

我们的课题将以文言共生为目标,立足课堂实践,变革文言文教学的理念,探索研究文言共生的途径,开展文言文阅读思维训练,切实提升文言文阅读素养,夯实传统文化基础。最终打造文言共生的阅读教学范式课堂。

通过研究文言共生的途径,构建多种形式的文言文教学课堂范式。比如,“诵读—感悟—理解—赏析”式教学,“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式教学,“语言—思维—语言”的言文并重、共生的教学策略等等,这些教学范式的研究、实践,是真正将文言课堂回归语文的正道。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我们的课题主要研究初中文言文教学,研究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处理“言”与“文”的关系,研究言与文共生的途径。

1.研究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找出出现这种状况的成因。初中文言文教学,教师更多的注重的是字词的积累,句子的翻译,因为这两点面向的是应试。中考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这种唯考试论的文言教学是不可取的。因为他忽视了文言文作为文,所具有的章法、情感、文化等。

2.找准文言共生教学的突破口。要想真正在教学中落实文言共生,那么就必须要找到“言”和“文”的交汇点。教学中,教师要找到这个交汇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从言入手,进而体会文的精彩。

3.文言教学中,关于“言”的教学设计研究。如何落实“言”?品味文言文语言的方法有哪些?

处理文言文字词句的原则有:对那些不难理解或有注释的的字词句直接放过;对那些集中体现作者情意和思想的要深入研究;古今“同中有异”的常用字词,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应予以突出。

4.文言文教学内容分类研究。可以从三个角度深入研究。第一,从文体特征进行确定,不同的问题,教学内容也不尽相同。第二,从文章内容确定。不同的文章,其文言、思想、主旨也是不同的,从而,教学内容也会不同。第三,从学生阅读能力的角度来确定。从务实的角度思考,教什么和怎么教。

5.如何在文言教学中从文言字词的品味中把握文章所言之“志”、所载之“道”。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整体把握文本;其次,拓宽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途径;再次,把握文本中作者所写之景与所言之志;最后,由文本中关键字句走向文本把握。

6.文言教学中,文言共生途径的探索。

第一,从文言文的“炼字炼句处”打开文本。

第二,在语境中理解字词语义,由字词“细度”把握文本内涵。

第三,从文言字词的品味中把握文章所言之“志”、所载之“道”。

第四,从文本“炼字炼句处”读出文化意味来。

第五,在朗读中品味作品语言,把握“所载之道”。运用“四读法”进行文言文教学,即初读、精读、品读、美读。

第六,追求文言文教学中“言”“文”的真正统一。

7.打造文言共生的课堂。

文言共生既是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一种追求,通过处理言与文的共生关系,提高文言教学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文言共生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生态,语文课堂如何呈现语文味,如何抓住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

文言文阅读的要点,是集中体现“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所言志所载道”。文言文阅读教学着力点,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具体地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载道”。而这些,要落实到理解和感受“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文言。文言文的学习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继承与反思。

研究过程

研究本课题,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调查开始,分析形成当下现状的原因,寻找重新建构文言文教学的路径,关注言与文,建立文言共生的课堂模版,推广文言共生课堂教学范式,运用文言共生理论指导语文课堂教学。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使科学主义的量化研究与人本主义的质的研究有机统一。管理采取课题负责人制,负责课题的整体设计,课题的分解指导与管理,帮助解决课题开展中的具体困难。在研究形式上,积极探索“网络研究法”,充分利用互联网,不仅搜集整理有关资料,而且课题组成员通过网络及时交流研究动态,沟通信息,并利用网络对教师进行教育。

1.共读专著。全体课题研究组成员共读一本专著,由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荣生主编的《文言文教学教什么》。通过阅读专著,了解文言文教学的相关理论,抓住文言文教学的关键点和生长点,提高理论修养。

2.课例研究。利用校教研课和市级公开课的课例,切实召开大研讨,查找优劣,分析得失,找到改进的方向和增长的点。

3.问卷调查。第一份:初中文言文现状调查表;第二份:在具体教学一篇文言文时,哪些方面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

4.反思总结。学习理论知识,观摩优秀课堂,阅读专业书籍,举办课题沙龙,这些都离不开反思和总结。反思收获,积累经验,不断修正,共同提高。

5.课题论文。有了前期的专著阅读和调查分析,有了理论的的支撑和现状分析,再经过自己的课堂实践,教师一定对文言文教学和文言共生的课堂形式有了深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围绕课题撰写论文,谈谈自己的见解和对文言共生途径的认识。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利用文言共生的观点、理念,变革文言文课堂的结构形式,摒弃单一的、老套的串讲法,给文言课堂以活力,提升文言文教学水平。

文言文教学要抓住语言这个外壳,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解读文本内容,深刻理解作者所言志、所载道。

以“品”为教学主线,品析词语,品味句子,品读篇章,引导学生在文本里走了一个来回,实现了三个层面的穿越——“语言——文学——文化”,言文共生,触摸到了文章作者的灵魂,建构了学生的言语意义。此外,涵泳,品味,感悟,拓展阅读,文本互证,也使课堂充满了温度、广度、深度和高度。

确立文言文阅读教学范式:诵读—感悟—理解—赏析。这是文言阅读教学的课堂模型。第一步,诵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读准节奏;第二步,整体感悟文本的内容;第三步,理解作者的章法结构、谋篇布局的匠心;第四步,赏析作者所言之志、所载之道。

探究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文言共生的优化路径: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即由“文言”入手,最终达到“文化”的层面。在这四个环节中,“文章”环节是关键,阅读时要反复咀嚼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具体把握作者所言志、所载道。

借鉴“聚焦”与“立骨”思维方式,克服言文割裂的传统教学弊端,创新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构建“语言—思维—语言”的言文并重、共生的教学策略。所谓聚焦是指确立文章焦点、暗示文眼的一种写作技法。“立骨”则是确立文章骨架的一种写作技法,用一个字、一个句子、一段话揭示文章主旨。

运用“四读法”重新建构文言课堂。即初读、精度、品读、美读。

 

(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限5项)

共读《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专著

学习体会

2018.1

《文言文教学可以这样教》

教育反思

2018.9

《文言文教学的变革》

研究心得

2019.1

文言文教学中的失与得

教育随笔

2019.9

我的一节文言文展示课

教学案例

2020.1

最终成果(限3项)

初中文言教学中文言共生途径的探索研究

研究报告

2020.5

文言文教学论文汇编

论 文

2020.5

文言文教学成果汇总

其他

2020.5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主持人除外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我校高度认同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理念,积极用新教育的理念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正在摸索并组织核心团队来推进新教育的实验。课题研究者有市骨干教师、教坛新秀、校骨干教师、教学能手。他们参与课题研究和管理,保证了课题在学校的有效实施。

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有合作意识,具有负责精神,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本课题研究有必要的时间保证。研究小组决定,每半月搜集小组成员的教学反思数篇,每月组织一次课题研究课例展示,每学期组织一次研究成果汇报。

前期准备阶段(2017.10—2017.12):

组织安排学习有关 “新教育实验”基本理论,学习外校的成功经验;

加强校本研修,通过学习同本课题有关的理论书籍,让每一位课题研究者明确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向,厘清文言文教学中言和文共生等内容的操作要点;

对本校教育现状进行切实的分析,找准研究的问题和实践途径;

组织课题组人员讨论,明确研究目标和内容,设计研究方案;

分解和落实课题研究任务。

实验工作阶段(2018.1—2019.12):

课题组成员要经常搜集分析文言文教学理论和对本课题研究进程的反馈信息,做好课时科研日志,做为改进研究工作的依据。

课题组成员要通过听课、阅读专业书刊、外出学习、与同事讨论有关问题、网络查询学习资源等形式进行学习,撰写科研反思,在科研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际科研能力。

根据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和课题组成员的需要开展培训和研讨,召开行动研究、校本研修经验交流会、案例教学分析会等。

课题研究所涉及到的教师(包括研究人员)要把学习体会、研究新得、阶段成果、教育反思、教学日志、教育随笔、教学案例等材料,要在报刊发表,起到专业引领,经验分享、反思提高、共同发展的目标。

经验汇总阶段(2020.1—2020.6)

在专家指导下,并借鉴其它地方的成功经验,通过构建文言文文言共生模型,结合本校实际进行有效的探索,扎实开展行动研究,积累具有特色的个案,最终通过论文集、研究报告等形式加以推广。

本课题的两位主持人是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并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为课题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与实践经验的指导与帮助。学校负责教科研发展的教导处副主任和语文教研组组长都参与了本项课题,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保证,学校也将投入一定的经费,以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写在感恩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