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琢磨完推敲,又开始鼓捣“重心”。把我两年前的一篇旧文翻了出来。经过这两年的实践和摸爬滚打,尤其是入了笑笑门,这个问题有点儿新看法,新体会。写出来大家分享一下。咱只会转式挥杆。对于摆式挥杆,下面写的都不对题,肯定会有不同的理解。
每次“重心转移”出现,都会引起争论。“重心”这个词太模糊,一样的事情很可能被演绎成两个结论。人体重心,刚体重心,名可名,非常名。用个替代说法“支撑点”,可能会清楚一些。我体会是:整个挥杆有一个变支撑点的过程。(1)上杆时支撑点移动到右脚内侧,这个过程是被动的适应手臂+球杆移动到右侧引起的身体重量分布改变;(2)下杆支撑点首先转到左脚前脚掌,这个是下肢的主动行为,为最大限度发挥身体作用打下基础。上身重量是在这个支撑点确立后才由右向左,配合右胯左转压上去的。
高尔夫和所有前向投掷类项目很类似,无论上身还是下身。用个最直观的棒球投手的动作为例。为了最大限度用好身体重量,在准备的时候全部重量压在右脚,投掷开始的第一步骤是左脚大步向前落地提供支撑,为后续身体由右向左(排山倒海)打好基础,最后身体重量全部压在左脚。
http://s9/mw690/002VS56bgy6LrcXoHOw98&690
http://s14/mw690/002VS56bgy6LrcXxF1P7d&690
高尔夫需要在力量,速度和稳定上做折中,所以无法采用这种极端的大间距变支撑,变轴动作。但上下杆支撑在右脚内侧和左脚外侧之间的变换是运用身体打球的不二法门。人体最长的挥杆半径就是肩头到杆头,右撇子球杆的设计和击球动作的设计都是为了在击球时保证左肩头到杆头这个最长半径(下图,右)。
http://s16/mw690/002VS56bgy6LrcXjRdJff&690
大间距变动支撑动作不是没人用,而是不稳定。 美国有个电影,“Happy
Gilmore”(球场古惑仔),
就有棒球(冰球)式带助跑的挥杆击球,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当个乐。后来大满贯球手哈灵顿和一只研究团队一起深度发掘这个动作,从距离上讲,他的一号木平均增加了30码。但稳定性太差,属于表演类的。这段视频连接如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guFY0DDoAU
) “Sports Science of Happy Gilmore”。
我试了好多次就是没法把这个7分钟的视频下载,贴到博客里。小郁博友能帮忙吗?
多谢小郁,他的博客链接如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2cc175d0102v4s8.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