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景观美图秀
景观美图秀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15
  • 关注人气:1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袁松亭:互联网时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思考(上)

(2014-07-04 11:35:51)
标签:

it

原文地址:http://www.chla.com.cn/htm/2014/0703/212947.html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6月29日,首届中国武汉风景园林师国际论坛在华中农业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成功召开。笛东联合总裁兼首席设计师袁松亭先生应邀出席并发表题为《互联网时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思考》的演讲。袁松亭先生在演讲中提到,互联网改变了人的习惯,设计师首先要研究人为习惯的改变,从而才会对于城市、城市景观和空间作出相应的调整。同时探讨了如何应对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由于行为习惯的改变,而产生的公共空间设计的改变等相关问题。
  以下是此次演讲的主要内容:

http://www.chla.com.cn/uploadfile/2011/new2011617/images/2014/06/20140630172225.jpg

笛东联合总裁兼首席设计师袁松亭先生

  首先非常感谢组委会和华中农业大学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一个比较新的话题,也是我从前两年开始一直在琢磨的一些东西。我在前一段时间一直在做与话题相关的工作,包括希望在设计过程中把这个事情融入进去。这个话题比较新,今天我说起来可能也会漏洞百出,希望各位能够给予一定的原谅。我更多的是希望能够把这个话题抛出来,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
  因为话题是关于互联网时代的一些思考,所以在座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这个时候随意的接打电话,我毫不在意。从空间上来说,互联网时代明显已经到来了,而且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去阻止它的到来,这是我这个研究的前提条件。今天来看这个前提条件不是强调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什么技术上的变化,而是我们希望看到在人们的行为习惯发生改变的时候,设计如何对于它做出应对的思考。

http://www.chla.com.cn/uploadfile/2011/new2011617/images/2014/06/20140630172410.jpg

http://www.chla.com.cn/uploadfile/2011/new2011617/images/2014/06/20140630172539.jpg

http://www.chla.com.cn/uploadfile/2011/new2011617/images/2014/06/20140630172632.jpg

城市广场:由于聚集产生活动,进而产生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并界定了空间特征

  我们都知道公共空间是因为社交而产生的,而社交的形式决定了空间的表征。从历史上看,公共空间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活动的逐渐产生而产生的,并且随着社会活动的变化,它也会产生非常强烈的变化,整个社会行为的变化有时候往往决定整个科技行为。

http://www.chla.com.cn/uploadfile/2011/new2011617/images/2014/06/20140630172815.jpg

http://www.chla.com.cn/uploadfile/2011/new2011617/images/2014/06/20140630172825.jpg

http://www.chla.com.cn/uploadfile/2011/new2011617/images/2014/06/20140630172834.jpg

人们的出行习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空间的扩大而发生改变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空间的扩大,汽车、网络、移动终端逐渐成为社会的主体,人们的出行习惯以及行为特征已经不同于传统的方式,甚至发生巨大的变化。
  我记得冯友兰先生曾经在他的非常出名的一本书里写到这样一句话,他认为人性的进化是缓慢的,科技的进化是迅速的。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人们在审美方面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这句话抛出来之后有很多人曾经和我有过争议,我的结论是基于哲学的观点和亲自观察之后发现的,比如说中国的四大美女,在今天看来依然是美女,你能说她不是美女吗,可能有时尚与不时尚的区别,但是对于她美的判断标准基本上没有改变,当年的经典美女今天来看依然是非常美的。什么东西改变得比较快呢?科技。科技对于人的审美或许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对人的行为习惯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微调的作用。设计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而随后产生的职业化的行为。景观设计师、园林设计虽然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从职业化的角度来看,这几千年的历史不能称之为历史,因为它不是作为一个职业而存在的。设计作为一个职业存在,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发展的。

http://www.chla.com.cn/uploadfile/2011/new2011617/images/2014/06/20140630173453.jpg

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本身的行为习惯

  当下,以汽车为代表的新的科技革命是不是给全球的环境和人类的行为习惯带来了新的改变呢?我认为这种改变是非常明显的。比如说,今天在座的每个人其实都不是在洗耳恭听,大家都在玩各自的手机,现在有50%的人的手是放在手机上,或者是在手机附近的;当我们每天出门发现没有带手机的时候,会感觉这一天好像少了一点什么东西。这个就说明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本身的行为习惯已经受到了改变。当然类似的改变从目前社会学家和行为学家的研究来看是非常多的,我自己比较关注两点:
  我认为有两个现象对于我们设计专业,城市设计或者景观设计最有影响,是关于两个思路的改变。第一个转变,由于汽车、网络和手机移动终端进入人们的生活,使得我们的交通和交流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点对点的交通成为一种主要的形式。这种交通方式使得我们减少了集会的时间,以及有目的的传统的集会的机会,比如我们几位先生从伦敦直接飞过来,带着很强的目的性,这一切都是在来之前依靠网络和现代化的交通所设定出来的途径的反映。在这种情况下,“邂逅”成为了一种奢望。
  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就可以想象一下为什么当下非诚勿扰一类的节目那么多,男女青年谈恋爱为什么变得这么困难,我认为与现有的交通方式的变化是有一定关系的,但是我现在没有找到数据,这只是我根据行为学家在其他方面的判断的一种猜想。我们现在谈恋爱这么困难,与网络时代是有关系的,当然也有人认为网络时代推动了大家的恋爱,比如网恋增多了。但是不可否定,邂逅已经成了一种奢望,我们在某个地方不期而遇的机会在减少。
  第二个转变就是,离散性行为的增加。我们来到一个地方,会发现每个人怀着各种不同的目的。我们发现尤其是在传统的社会里面,来到某个场所的人的功能目的基本明确后,它的行为导向基本上是明确的。而离散性行为的特点是,第一,我到这里来没有太强烈的方向性,我在场所里走的时候没有核心化的概念。大家总觉得80年代的人非常自我,这个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他们非常自立,第二点就是网络改变了我们的性格,这样的性格使得我们自主性很强,人与人的行为方式越来越扁平化,没有一个树状的空间感觉需求。

http://www.chla.com.cn/uploadfile/2011/new2011617/images/2014/06/20140630173753.jpg

http://www.chla.com.cn/uploadfile/2011/new2011617/images/2014/06/20140630173836.jpg

  这个是我们虚拟出来的结构性图片,另外两张图我们看一下,这张图是美国的一个科学家和社会学家在一起利用仪器去检测,通过热源的传播检测人类的行为习惯,他们发现所有的行为习惯都是无序的状态。

http://www.chla.com.cn/uploadfile/2011/new2011617/images/2014/06/20140630173859.jpg

  这张图片是在中国很多场所可以看到的现象,我们很难看到大量相对集中的人群在干什么,从人的行为习惯上来说有各种各样的眼神,都是不同的,发散的眼神,这是离散行为相当大的特点,它在空间里面具有高度的离散性。这个行为表现出非常发散,没有核心化的气质。
  这样的气质促使我们当今的城市规划师或者是景观设计师来思考整个城市的空间,第一它是不是改变了,第二这个空间在互联网时代下是不是还有存在的必要?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话题,可能会使在座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没有饭吃了。有的人给出的结论是很耸人听闻的,比如霍华斯说:“能够设计城市的观念是建立在没有经过考察的哲学假设上,现代交通和通信,尤其是互联网,已经使传统城市空间成为过去。”在他的观点里面由于互联网的存在,城市公共空间实际上已经严重被忽略了,当然他的这些言论给人们带来非常大的警觉,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下我们还需要公共空间吗?这是非常严峻的话题,我甚至觉得这个话题比生态还要重要。我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这也是经过了众多的社会学家和城市设计师的大量的实证调查。
  从社会学家的角度来看,空间的交流,人与人的交流是生理需求,这种生理需求建立在我们没有一个实证条件的基础下。当然也有一些科学家们对整个城市的环境做了流量调查,今天大部分关于人流调查、关于信息调查的数据基本上都源于你的手机,如今你的手机的作用绝不仅仅是打电话,无论你喜欢与不喜欢,它都成为移动终端必要的产品。

http://www.chla.com.cn/uploadfile/2011/new2011617/images/2014/06/20140630201309.jpg

  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观点,类似于一个科技报告,他们认为整个虚拟空间实际上是不会替代现实城市空间的,可以说网络空间将与地理空间相互作用,相互交融,构成以现实城市空间为基础,并与之相互交错的一个虚拟城市空间。网络的空间不能脱离现实的空间,两者重叠互补。或者说网络空间在严重地改变我们的行为习惯的同时,又必须依附于我们的行为习惯,今天所有在座的与不在座的设计师都应该思考一个话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科技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由于行为习惯的改变而产生的公共空间设计的改变。这个改变对于新一代和我们面临的互联网时代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这种改变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http://www.chla.com.cn/uploadfile/2011/new2011617/images/2014/06/20140630201456.jpg

http://www.chla.com.cn/uploadfile/2011/new2011617/images/2014/06/20140630201545.jpg

网络空间不能完全脱离现实空间

  第一个是交通方式的改变,第二个是离散现象,这两个重大特征应该作为作为设计师今后应对的的两个方面进行提出。通过这两个方面,我在此思考两个问题,大家不妨也一起来思考一下:第一个是关于交通方式问题的解决方案,第二个是关于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里面如何应对离散化现象的解决方案。这两个问题对于我们人行的空间来说是比较直接的,我要从一个点到另外一个点,到另外一个点之后需要停下来,这是人体基本空间需求和社会活动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
  对于交通通道的塑造问题我们要回到曾经的大师扬盖尔说一句话,在互联网时代之前,或者是说在互联网时代刚刚显露端倪之时,他提出两句话,第一生活始于足下,第二个他认为一个公共空间里面如果活动的越多,人们产生偶遇的机遇就加大。从这两句话来看,我进一步提出我的想法,既然生活始于足下,就是要解决我们在通过性空间里面的问题,从大量的通过性空间来看,抛开我们不能改变的飞机、火车,我们能改变或者是能把握的比较现实的问题,主要是街道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街道是我们认为最容易改变的所谓的通道类型。
  街道这个话题随着社会的变化,有着非常大的变化。在过去尤其是中国的老城的设计中,基本上是没有广场的,而西方的广场也是在街道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对于中国人而言,街道是我们过去城市文化当中最直接的,最多的一个社交空间。凯文林奇曾经说过街道是最重要的社交场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第一个篇章就是关于街道的恢复。如何去重新发现城市街道,如何去重新定义街道,它的目的是要恢复街道作为最重要的社交场所而存在。这种社交的场所如果按照前一个理论来说就是使得它发生符合化的变化,符合化的变化之后将加大人们邂逅的机遇。

http://www.chla.com.cn/uploadfile/2011/new2011617/images/2014/06/20140630201753.jpg

http://www.chla.com.cn/uploadfile/2011/new2011617/images/2014/06/20140630201816.jpg

http://www.chla.com.cn/uploadfile/2011/new2011617/images/2014/06/20140630201832.jpg

传统通道的功能

  我们对于传统的空间做一个回顾,传统空间都是慢速、步行、聚散、活动的场所。随着社会的高效发展,街道的功能性越来越强化,就形成了通过性空间,在这里没有任何停住的可能性,你有可能停下来的意愿吗?没有,每个人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这样的空间怎么会产生邂逅的机遇呢,一见钟情的机会也不会发生,谈恋爱的机会更不会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强烈建议,对于通过性街道需要重新增加混合性,使其成为承载更多公共活动的空间,这是我们对于重拾人性精神的考虑。

http://www.chla.com.cn/uploadfile/2011/new2011617/images/2014/06/20140630205852.png

随着社会的高效发展,街道回到了只为通行的单一目的

http://www.chla.com.cn/uploadfile/2011/new2011617/images/2014/06/20140630210352.jpg

http://www.chla.com.cn/uploadfile/2011/new2011617/images/2014/06/20140630210444.jpg

重新定义街道与通过性空间,强调:多元,混合,承载和多样性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我曾经在天津泰达第三大街街道方案中进行探索,希望对于整个街不做大拆大建的改变,只是增加了许多小型化的节点,以此增加人们邂逅的机遇。

http://www.chla.com.cn/uploadfile/2011/new2011617/images/2014/06/20140630210555.jpg

http://www.chla.com.cn/uploadfile/2011/new2011617/images/2014/06/20140630210638.jpg

http://www.chla.com.cn/uploadfile/2011/new2011617/images/2014/06/20140630210656.jpg

天津泰达第三大街

(未完待续)

相关内容:
袁松亭:互联网时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思考(下)

本文由中国风景园林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