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一篇文章介绍了机械腕表的工作原理,大家如此热情的态度让我不得不继续努力更新作品。这次要揭秘的是一个更加“高大上”的玩意--陀飞轮手表。几年前,听到这个名字就会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因为它简直就是钟表界的神话,复杂的结构、极高的价格、还有震撼的外形,无不让人为之惊叹。会修表的人叫表匠,会做表的人叫制表人,会做陀飞轮表的人才可以称为大师。有人不禁要问,陀飞轮到底是什么东西,它有什么功能,让它有如此高的地位。其实原理很简单,请大家憋足一口气,随我一起钻进这个小小的微观世界。
首先,要说说它的起源,英文名Tourbillon,由瑞士钟表大师宝玑先生发明于1795年,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手表的精准度。要知道,机械表不比石英表,它的精度并不高,瑞士机械表每天平均误差要10-20秒,配有陀飞轮的手表,误差通常在5秒以内。售价50万,提高到5秒的误差,多么划算的价格,千万别错过哦!
在尝试减小误差之前,我们要探索一下误差是怎么产生的。在我博客的上一篇文章中(链接:分分钟读懂机械腕表中的奥秘),我介绍了控制手表走时精度的装置--摆轮游丝,如图。由盘形游丝托起摆轮,利用游丝的弹性,使摆轮做往复旋转运动,通过运动频率控制手表精准度。但是,摆轮游丝有个缺陷,由于摆轮具有自重,因此在手表以不同方向放置时,比如表盘向上、表盘向下、表盘向侧面等状况下,地球引力会给摆轮带来影响,这种不均匀的影响引起了误差。
如果,有一个装置,能够均匀的使摆轮不停的换方向,地心引力的问题就随之得以解决,这个装置就是陀飞轮。摆轮游丝和擒纵机构(上篇文章中提到)是一个整体,如下图,将它们固定到陀飞轮上,再让陀飞轮匀速旋转,这就是陀飞轮的构想,但究竟要怎样实现呢?
陀飞轮,顾名思义,它一定是个轮子,什么样子的轮子呢,我们暂且想象它像一个汽车方向盘的形状吧,只不过要小得多。先把上图中摆轮游丝和擒纵机构固定在陀飞轮(方向盘)上,固定好后看起来是这样,如下图,外面那圈黑色的东西就是陀飞轮。
接下来,我们就想办法让这个“方向盘”转起来,当它匀速转起来了,里面的东西也就转起来了,地心引力的影响就消除了。其实让它转起来的办法很简单,运用了机械原理中“行星轮系”这种结构,不懂行星轮系不要紧,让我们换个思维。小朋友们有没有见过一个叫做“方向盘助力球”的东西,它的目的是为了让司机更容易转动方向盘,没见过不要紧,看下图,方向盘上的那枚小球。
http://s8/bmiddle/002VKX6Mgy6M5yxiQOH97&690
在陀飞轮这个“小方向盘”上,同样有一个类似这样的小助力球,只不过把助力球换成了形状和大小差不多的齿轮,这个齿轮由固定在陀飞轮上的擒纵装置带动。好吧,方向盘助力球由司机大叔用手摇它,那陀飞轮上的小齿轮呢?有办法,我们在“方向盘”同心圆的位置上,放一枚大齿轮,这枚大齿轮与小“助力球齿轮”啮合。就如同一个小人在地球上走,小齿轮也可以在大齿轮上走,见下方萌图。这时,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小齿轮绕着大齿轮走,陀飞轮也就开始了缓慢的自转。
通过设计合理的齿轮齿数,让陀飞轮每60秒自转一圈,这就是陀飞轮手表的秒针!有了秒针,分针和时针还难吗,如果觉得难那就参见上一篇文章吧。现在,把这个玩意安装在普通的手表中,它就是一枚陀飞轮手表啦,价格从普通手表的1万变成50万,还等什么,49万在向你招手!
当然,挣钱没那么容易,陀飞轮的原理如上所述,但实际操作起来难上加难。它全长不足1cm,重量不足0.3克,上面的螺丝、轴承更是小不得了,安装这些零件需要全手工,目前没有任何自动化装配机器。瑞士的大师们在这种陀飞轮的基础上又不断创新,发明很多新的陀飞轮,包括积家生产的著名的3D陀飞轮,他们在追求更高级陀飞轮的道路上永无止境。
下面就以几枚精美绝伦的陀飞轮来结束这篇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