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赏析
(2012-02-25 17:21:55)
标签:
散论钩沉 |
分类: 散论遗尘 |
《十五从军征》赏析
“在梁鼓角横吹曲辞里,有一首《十五从军征》,清人朱乾的《乐府正义》把他作为相和曲十五篇的古辞。原来大约也是东汉后期的民歌。”(《中国文学史》,文学研究所编)这首叙事诗中的主人公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才回到家乡,几乎是终身服役。他还乡后才知道,亲属已经死尽,家园成了废墟,实际上已无家可归了。此诗不但反映了人民被统治者奴役的痛苦,也反映了战争破坏人民生活的残酷。
汉代社会,经过初年短暂的休养生息以后,经济获得了恢复和发展,武帝时达到了昌盛时期。但是,这种经济繁荣对广大劳动人民来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相反,统治阶级凭借较雄厚的经济实力,穷兵黩武,对外长期进行战争,国内又大兴土木,人民受到的奴役和剥削都是很残酷的。武帝晚年,社会上就呈现出动荡不安的景象。直到东汉末年,这期间人民暴动、起义在许多地方不时发生,彼伏此起,统治阶级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大肆征集兵员,延长服役时间。连年的战祸,带来的是家破人亡,土地荒芜,乐府诗中有不少的篇幅反映了这方面的情况。《十五从军征 》就是其中突出的一篇。
诗的开头写道:“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诗中的主人公服兵役竟达六十五年之久,历时之长,骇人听闻。从“十五”到“八十”,主人公的青春误了,身体衰了,父母恩爱绝了,多少辛酸苦楚,足以写几十万乃至几百万字。这漫长的岁月想起来也令人后怕,读了这句诗,我们似乎看到了十五岁的主人公从军时的一张稚气的脸,那八十岁归来时的满脸皱纹,雪白的眉发,瘦骨嶙峋、颤颤巍巍的身影。一个“始”字,充满了主人公对这种兵役制度的痛恨,刻着对自己还能幸存于世的似悲似喜的感慨。这句诗是对黑暗社会的有力控诉,是对罪恶的封建统治者的无情鞭挞。
主人公终于见到了乡里人,心中自然百感交集,急不可耐地打听“家中有阿谁?”他知道家里人不可能全在,但又希望不致全部死绝。这时,六十五年前家中亲人的模糊面容一定在他脑子里闪现,而这些面容多么亲切又多么陌生。这句话里有痛苦的回忆,有不安的推测,还有一线希望,有一闪即逝的喜悦。这句诗,把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刻画的多么逼真。
“遥望是君家”,乡里人没有正面回答主人公急于知道的事情,而是答所非问。人们是多么不愿意去刺伤主人公破碎的心啊!人们知道,对于主人公来说,就是虚假的安慰即使多存在一分钟,也是难得的呀!
随着乡里人的指点望去,主人公看到了他的家了:松柏丛生,坟冢高垒,日夜渴望的家啊,竟然如同一个荒凉的坟场。这难道是真的吗?主人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急忙赶到残垣断壁旁边,看到的是从狗洞里钻出的野兔,在屋梁上乱飞的野鸡,野生的谷,野生的葵……作者抓住几个典型的景物,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这幅画面荒凉的可悲,寂静的可怕,这难道是主人公一家的情况吗?不,这是封建压迫剥削下劳动人民痛苦的缩影。此时,存在于读者心中的是对主人公的同情,是对造成这种掺景的罪魁祸首的愤恨。
这荒凉的情景还告诉我们:就是在没有战争的后方,劳动人民一样活不下去,家破人亡是他们不可摆脱的命运。诗中没有直接点明造成主人公家乡荒芜的原因。但这个原因不难想见。一个人服役六十余年,那其他的人还能幸免不征吗?青壮年都去戍边打仗,土地荒芜那是自然的。乐府诗《小麦童谣》不正是反映了这一点吗?略读汉史,还可知道,汉时,特别是东汉,地主大量兼并土地,苛捐杂税极其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即使没有战争,主人公家破人亡仍然不能免。这就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这就告诉人们,封建社会制度是造成劳动人民家破人亡的根源,战争、兵役则把劳动人民更快地推向绝望的境地。
这段文字,作者没有写主人公的动作、外貌、语言。有泪无声哽咽难言,大概是极其悲痛时的表现吧!主人公见了所渴望的家后,不正是这种情形吗?在这里,未写胜已写,无声胜有声。更何况四野茫茫不见人影,又有谁理解他痛苦的心情而值得声泪俱下地倾吐呢?
因此,主人公只好用劳动来冲淡他的痛苦心情了。他采下野谷舂米煮饭,采来葵菜做成汤。回家的第一个目的是想见亲人,如今端起碗来,亲人又在哪里?主人公想尽办法也压不住心中的悲痛,“家中”的一景一物,自己的一举一动,又随时引起悲痛,这是多么令人难熬的啊!
于是,主人公茫然了,不知所措了,他下意识地走出门,漫无目的地四处张望。是找六十五年前的亲人吗?亲人不可见;是回忆六十五年前家中旧景吗?眼前面目皆非;是忧虑当前的处境吗?眼前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是想今天的生活吗?渺渺茫茫没有着落,他情不自禁地泪雨滂沱了。读诗至此,就是铁石心肠的人也要潸然泪下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记述了一个十五岁从军,八十岁回乡的老者见到的家破人亡的情景,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罪恶,说明了黑暗的封建制度是造成劳动人民的悲剧的根源,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和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怒的思想感情。它是我们认识封建社会的好教材,这也是此诗 至今具有生命力的原因。
这首诗不仅思想性强,而且在艺术上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首先,这首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诗中的主人公六十五年的戍卒生活,有多少事情可记可写,就是回家的那短暂时光,也有说不完的千言万语。可是,作者只用“十五”、“八十”两个表示年龄的数词,就把这漫长的生活过程概括了,读者丝毫不觉得它过于简单,相反却给人以联想、深思的余地。
其次,这首诗 所选材料也是非常典型的。回乡遇到熟人,有多少话要倾吐,而作者只用了“家中有阿谁”一句。然而仅此一句就把主人公的痛苦、不安,又怀有希望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家乡的景象,作者只选了松柏、冢、野兔、雉、旅谷、旅葵等几样事物,我想,没有比这几样东西更能体现荒凉的气氛了。
这首诗在结构上也是很严谨的。除第一句用总结性的口吻写了六十五年的戍卒生活外,其他的篇幅只写了回到家中的短暂时间内主人公所见所感,显得极其精悍。诗的开头起得突兀,一下子把人带入深思的心境中,结尾收束恰到好处,仿佛主人公还有千言万语未尽,引得读者久久地去探索主人公的心情,去为他的前途忧虑。诗中主人公遇见乡里人的问答,到家中所见,做饭的感触,连接得那样紧密,随着乡里人的手指写出了家乡的情景,由旅谷旅葵写到做饭作羹,显得十分自然,毫无斧斫的痕迹。
这是一篇叙事诗。读完后,一个饱经风霜、穷困衰老、悲愤满腔的老者形象栩栩如生地印在我们的脑中。但是,诗中对人物的外貌几乎没有什么刻画。为什么却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呢?细读诗篇,就可以看到,作者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来刻画的。从六十余年军旅生活的劳苦、孤零零独自归家、野菜为食,即使不写主人公的外貌,人们也可以想见他的模样。因此,作者就专写他的急切的询问,炊食的劳作,痛不能言,怅然东望,泪落沾衣的情景,而这些更能表现主人公的形象,更能动读者的心弦,更能与主人公所处的典型环境相吻合。
从“家中有阿谁”的问话里,我们知道主人公的头脑是清醒的,对那个黑暗的社会是不抱幻想的,这是他从长期的痛苦遭遇中所获得的认识。家破人亡可以说是他想到又没有想到的问题,所谓想到了,这是他头脑清醒的一面,所谓没有想到,这是他主观上的希望的表现。诗的开头和中间没有写到他悲痛流泪的情景,除了在前文的分析中所讲的原因外,还可以说明他经历的痛苦太多了,就是有泪也流干了,开始和中间没有写到他悲痛下泪的原因正在于此。这也说明了主人公的意志已被磨得坚强了,这是劳动人民的可贵性格。就是这样的人最后竟然泪落沾衣,这不但不与主人公的性格相矛盾,反而能进一步衬托出他是理智的,衬托出他的痛苦是多么深沉和难以解脱。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个启示,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塑造人物形象,不一定要公式化地从头到脚到装扮服饰的全面描写,而只要抓住人物在当时当地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加以描述,就能收到形象生动的效果。这样既能使文字简练,又能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诗采用的是写实的手法,没有修饰,没有夸张,从“松柏冢累累”到“井上生旅葵”,短短二十五字,就描绘了一幅悲惨的画面,创造了浓厚的悲凉气氛。全诗中没有一句“我悲痛啊,我愤恨啊”的呼喊和直接议论,但是,自始至终却使读者的心情淹留在悲痛之中。
在语言上,这首诗 通俗易懂,时至今天,读起来并没有什么艰涩的地方。它韵律和谐,从头至尾,一韵到底。诗中运用排比句式,如“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读起来,充满了节奏感。在这首诗中,民歌朴实流畅的风格得到充分体现。
《十五从军征》是汉乐府中一篇优秀的作品,它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较高的艺术特点,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认真学习和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