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Wind数据显示,5月以来两市占比5%以上的大非共发布了52份减持计划,涉及45只个股,合计计划减持股数达12.16亿股,计划减持市值合计达291.39亿元。进入6月,减持热度却并未消退。截至6月9日,两市已有166家公司出现重要股东减持,接近5月减持公司总数的七成水平,超过了4月全月减持公司家数,减持市值也进一步放量。
国开证券研究部副总经理杜征征表示,近期部分上市公司遭大股东“清仓式”减持主要源于两大因素:一是上市公司资金需求导致频繁套现;二是与战略投资者不同,财务投资者更注重短期收益。近期部分财务投资者为了股票上市前、上市后的利差,适时套现以获取回报。
而伴随减持潮的加剧,大宗交易市场也开始异常活跃。从目前公布的数据看,减持高峰的出现往往和大盘弱势反弹的节奏相契合,不少大股东逢高减仓的动作十分明显,产业资本出现“恐高症”。Wind数据显示,6月1日至6月12日,沪深两市共有567笔大宗交易成交,较5月同期增长49.6%;有15.68亿股被转手交易,较5月同期大增61.6%。仅6月1日,大宗交易平台的减持规模就达到61.68亿元。此后数日,大宗交易平台持续出现较高的减持规模。
某地方大宗交易平台公司人士透露,近期大宗交易平台成交量呈现持续放大趋势,其中大宗减持均以折价减持为主,折价幅度各有不同,产业资本大量“出逃”的迹象明显。“很多上市公司股东减持的理由都是缺乏资金。前期市场震荡低迷,但行情略有反弹,减持动力就会大大增强。不少股东实际上是在指数相对高位时候开始减持。”
值得注意的是,此轮产业资本的减持狂潮,和去年市场低迷时期大股东及重要股东集体做出“不减持”承诺形成了明显差异。去年6月开始,二级市场发生异常波动,监管层鼓励大股东增持并对大股东减持进行约束以稳定市场。随着今年1月大股东减持禁令的解除,产业资本的减持规模再度回归高位。与此同时,在集中减持的背景下,一些原来承诺今年“不减持”的上市公司开始反悔。5月中旬,深交所就某上市公司提出的解除不减持承诺是否合规问题要求该公司进行详细说明。
产业资本大量出逃,其主要原因还是市场整体估值水平偏高,尤其是创业板和中小板的个股估值较高,部分次新股也有高估值问题。在业绩不确定的情况下,估值回归的幅度会很大,这也造成在市场低迷的大势下,上述板块跌幅深重。
券商分析人士认为,产业资本往往是一个比二级市场投资者更了解上市公司发展情况和未来业绩预期的群体,其增减持动向也代表产业发展的动向。尽管在公司层面,产业资本利用股价上涨进行套现,存在为上市公司产业战略布局和企业发展补充资金的需要,股价上涨高位减持无可厚非,但产业资本“出逃”无疑会造成市场资金失衡,发出悲观信号,令投资者担忧上市公司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