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特级老师朱乐平《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点滴感受

(2012-05-15 19:25:35)
标签:

杂谈

分类: 外出培训、学习心得

    学校确定了数学组校本研修的内容是观看朱乐平老师《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的教学视频。第一次聆听朱老师的课堂,这是一节数学味很浓的课堂,它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一种研究的气息,不禁被朱老师对教材深入理解,挖掘的勇气所折服,让我们感觉了特别的感受。我们数学组利用中午时间,对朱老师这堂课进行了细致和有深度的评析:

何樱花老师:

1、朱老师对教材做了一个精心设计,从质疑到解疑的呈现顺序,层层深入,面向全体学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一边操作一边思考,好好提高了课堂效率。

李云霄老师:

1、整堂课理念比较新,打破了原来的“撕、拼、量”的验证过程,而是从长方形画对角线得出了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从而得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

2、整堂课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让学生一点点得出了“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黄君枝老师:

1、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设计了三道题,在每题的过程中都是以学生独立完成为主,教师加以适当指导。

2、思路非常清晰,设计新颖。

3、向学生提供题目时,都但用“能不能?”“可不可以?”这样的形式可以更加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蓝剑英老师:

1、教学风格大气,大师就是大师,虽然课堂上有一些小瑕疵,但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充分尊重学生,老师不去重复学生的问题。

3、体现新课程的探究意识,教学更加严谨。

吴晓文老师:

前面的老师已经说了很多了,一样的久不重复了。觉得自己跟朱老师完全不一样,朱老师的课思维有深度,设计有高度。和自己相比还需要找到一个磨合点。

俞晶晶老师:

1、不拘泥于教材  在对教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敢于重新挖掘教材,提出不同的教学角度。

2、朱老师上课还有一个很大的有点,就是放慢教学进度,关注每一个学生,给他们充足的空间和时间思考问题。

    以上是我们数学组每一个成员对朱老师这堂课感想的发言总结,然后校长对我们磨课过程作出了总结和肯定。

   现将小组评析结果总结如下:

一、打破常规,思维有深度   让我们小组感受最深的是朱老师整堂课理念比较新,与以往我们的教学设计都不一样,而是从另外的角度对《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了重新定位。《三角形的内角和》呈现给教材的是让学生通过量、撕、拼的方法验证它的内角和是180度。但我们的朱老师不拘泥于书本提供的验证方法,而是从通过幻灯片的演示,让学生意识到这样的验证方法具有局限性,尝试着给学生打开了另一扇窗户,朱老师采用了长方形这一特殊的四边形进行突破,通过让学生画长方形的对角线,使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完全重合,再验证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接下来让学生验证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让学生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化的验证过程,从而得到: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结论,学生享受着思维训练的乐趣。

二、以学生为本 研究有厚度    让学生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时180度”的结论时本节课的教学亮点,那么如何让学生发现和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并能简单应用呢?朱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从质疑到解疑的呈现顺序,层层深入,面向全体同学,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因势利导,组织探究,最终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三、尊重学生,语言有温度    在朱老师的课上向学生提供题目时都采用了“能不能?”“可不可以?”。不仅尊重了学生,还大大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这样可以更加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这样的语言在我们的课堂上很难听到,一般都是命令式的。例如“你能……吗?”“请你……”这样的语言和朱老师的语言相比缺少了对学生的尊重,好像你必须要完成一样。还有朱老师的上课时一般很少去重复学生的问题,都是学生讲了之后问“你挺清楚它刚才说了什么吗?”或者“你听明白他刚才说的了吗?”而不是去重复一遍学生的话。这样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说话和倾听的能力。

反思朱老师这堂课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两点小瑕疵,但大师不愧为大师,如此风格大气,角度新颖,敢于创新,以生为本的课堂还是有我们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