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2012-11-13 12:11:40)
标签:

杂谈

分类: 学术知识
【摘要】:被动句是文言文中一种句式。为了强调宾语的受动地位,可将宾语置于主语的位置,主语置于宾语的位置。掌握这一种句子形式的用法特点,对我们理解和学习文言文有很大帮助。本文将古代汉语被动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的被动句,另外一种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其中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只能从主语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上去理解,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的有四种形式,分别是“于”字被动句式、“为”字被动句式、见”字被动句式、被”字被动句式。本文举例阐述了这四种不同句式的构成方式以及特点。最后,论述古代汉语中有些句子既可看成是主动句,也可看成是被动句。我们只要在翻译过程中做到“信、达、雅”,准确理解句子的深层次含义就可以。
   【关键词】:被动句;意念被动句;被动句式 主动者 助动词 现代汉语 被动意义 受事者 
   【正文】根据句子中主语和谓语动词的关系,我们可以将句子分为主动句和被动句两种。被动句和主动句是相对而言的。其中,如果句子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发出者,就是通常所说的主动句(或者叫主动式);相反,如果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承受者,就是通常所说的被动句(或叫作被动式)。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例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兵”是被“挫”的,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中的“父母宗族”成为戮的被动者、受事者.这些都是被动句.
根据被动句中是否存在形式标志我们可以将被动句分为两种,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也可以称作意念被动句。  (一)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语意上表示被动的句子
无标志被动句是指没有结构标志的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在形式上与主动句没有区别,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主语的被动性质,所以又称为意念被动句。例如:《郑伯克段于鄢》中“蔓草犹不可除”一句,“除”是被除掉的意思,从上文的内容可以领会到这一点,主语“蔓草”是动词“除”的受事者。又如:《报任安书》中“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句中的“拘”是被拘禁的意思,“放逐”是被放逐的意思,从上下文可以理解这一点,两句的主语“文王”和“屈原”分别是动词“拘”和“放逐”的受事者。
这类被动句基本可以归纳出下面3条规律:1.含有能愿动词“可”的句子,往往是意念被动句;2.动词是及物动词,本应该有宾语,而形式上却没有宾语,往往是意念被动句;3.同一个词在前后句中,一个做主语,一个做宾语,作主语的句子往往是意念被动句。  (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中,在谓语前面或后面带有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这些词语就成为表示被动关系的标志。现代汉语的形式被动句一般借助介词“被”来表示,古代汉语的形式被动句相对来说复杂些,常见的虚词有“于、见、为、被”。
(1)“于”字句。“于”字被动句式构成方式是在动词后加“于”,“于”后是主动者。“于”和主动者构成介词词组作句子的补语,主语+谓语+于+主动者,且主动者必须出现。
于字是介词,本身不表被动含义,作用是引入主动者。不是介词“于”字本身能表示被动,而是动词用于被动的意义;但是,由于用“于”字引进了行为的主动者,被动的意义就更加明显了。
这种用“于”字的被动句的词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现代汉语表被动的介宾短语是在动词性谓语的前面。比如,“敌人被我们打败了。”“被我们”在谓语“打败”的前面。而古汉语里,和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的“于”字组成的介宾短语放在动词谓语后面。例如,“兵破于陈涉。”《汉书·贾山列传》
   (2)“见”字句。“见”字被动句式构成方式是在动词前加“见”,“见”后不能出现主动者。主动者如需出现,必须在动词后加“于”再加主动者。主语+见+谓语+(或)“于”和主动者,被动句式中“见”字是助动词,表被动含义,作状语。“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3)“为”字句。① “为+动词”式。这种格式中的“为”后面省略了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介词“为”的宾语)。“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② “为+施事者+动词”式。这种格式中的“为”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③ “为+所+动词”式。这种格式中的“为”后面省略了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介词“为”的宾语),“所”是加强被动意味的助词,“所”修饰动词。“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④ “为+施事者+所+动词”式。这种格式中的“为”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所”是助词,加强被动意味。这种格式是古汉语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楚遂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秦策》。
  (4)“被”字句。
         ①“被+动词”式。这种格式中的“被”是助动词。这种格式重在强调主语的某种被动状态,不需要、甚至不可能补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② “被+施事者+动词”式。这种格式中的“被”是介词,其作用是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例如:“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被收时表》。被动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灵活多样性,与其他语言现象一样,被动句的研究还要经过一个长远的细致的研究过程,这样才可以对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给出一个比较准确的结论。
在我看来,学习被动句的时候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定义,明确受事者和施事者,在准且翻译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句意去分析判断出被动句的形式,从而还原文言文的本来真是内容。
总之,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但它在不断发展,不断向严密方向发展,对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典籍,还要继续整理,同时也在不断挖掘和补充作为古代语法的语法研究工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