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新时报127期】深度:艺术教育发展前路漫漫

(2012-10-25 11:43:11)
标签:

杂谈

分类: 清新深度

                   本报记者 周佳晶 冯洛苏   实习记者 邱伟怡 周春媚

刚刚迈入清华园不久的社科12级谢孟希近来有些烦。

当看到紫荆园桃李园门口热闹非凡的艺术团招新盛况时,一声声响亮的“零基础招新”让她颇为心动。然而在话剧队面试之后,她再也没有收到任何消息,似乎是默认被淘汰了。运气更坏的是,她一连刷了几天艺教中心的课程,课余量却一直停留在0上稳稳不动。

一来二去谢孟希有些兴味索然,本身对艺术也没有太大爱好的她便觉得“无所谓了”。

如她一般的同学并不在少数,据艺术团前团长杭承政估计,今年艺术团招新大概共有2500多人报名,而最后录取的只有300多人,淘汰率接近90%。而艺教中心常务副主任赵洪解释说,艺教中心的课程都是供不应求,每门课几乎都有四五百人选课,而课容量最大的也仅有150个名额。

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近日在“第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清华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无论创新还是拔尖,都离不开艺术素养的熏陶。前任校长顾秉林今年2月也曾借吴良镛的话鼓励清华同学“在科学上求真、人文上求善、艺术上求美”。如今,伴随着新清华学堂越来越火爆,艺术演出“一票难求”的局面屡屡上演。这似乎是一个征兆——清华学生对艺术审美的渴求愈加强烈。那么,艺术教育作为清华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又要如何满足清华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呢?

 

艺术团难以安放“零基础”的渴望

正如谢孟希一样,对众多清华学生来说,艺术团招新是大家对清华艺术教育的最初印象,而“零基础”的诱惑,为渴望得到艺术熏陶的他们打开了一扇窗。然而,竞争的残酷让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艺术团仍然是精英的独舞场,而非大众的艺术摇篮。

“大四老学姐还是少折腾,回到现实背单词去算了”。材料系09级的张楚楚在人人网上自嘲道。她本想着大四有较多的空闲时间,加上有些舞蹈基础,就去面试了国标队,想在出国前学一门手艺,最后却被一句“不符合国标队的培养周期要求”被婉言拒绝。

更加郁闷的是新闻与传播学院12级的赵慧欣,拥有二胡10级证书的她在民乐队招新面试里却被淘汰。“这个考试太专业了,让我有点适应不了。”她不知道的是,民乐队是按照乐器的配比来编制,二胡的普及性吸引了大批的报名者,狼多肉少之下造成了专业的“厮杀”。

两个有一定基础的同学都被淘汰,那对于真正的“零基础”者,被艺术团选中的就更加凤毛麟角了。

“‘零基础’并不是‘零音乐基础’,而是‘零乐器基础’,至少五线谱得认识,基础的音乐素养得有。”杭承政说,之前“零基础”口号的提出是缘于当年清华整体艺术水平不高,而现在随着中小学音乐基础知识的普及,学乐器的人增多,许多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艺术素养,“零基础”就逐渐变成了竞争淘汰制。

艺术团内的“零基础”也因队而异。交响乐队本身是首都大学生交响乐团,在保证业务的前提下,队伍中大部分成员仍然是艺术特长生,民乐队亦如此。而舞蹈、国标、美社、曲艺等队伍的零基础成员比重相对较大,但仍然需要面试和筛选。

“我觉得根本矛盾就在于,同学们日益增长的艺术需求,和艺术团规模不发展的矛盾。”杭承政说,“艺术团从九十年代的时候就已经一千人了,规模一直没有变,但是大家的需求却越来越多。”

历史悠久的学生艺术团诞生于1958年,拥有军乐队、民乐队、合唱队、交响乐队、舞蹈队、话剧队、国际标准舞队、键盘队、美术社、京剧队、曲艺队等十一支队伍。

2006年,时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再兴提出:“校文艺代表队应代表清华学生成长目标的形象、清华大学校园文艺的方向和清华大学艺术教育的成果”。他指出艺术团应成为示范性课堂,对于面向全体同学的艺术教育,起到示范作用、榜样作用和带动作用。

这种双重任务所造成的矛盾不断困扰着艺术团。近年来,艺术团代表学校参加了各种艺术比赛,在数次国家最高级别的大学生艺术汇演或比赛中取得佳绩。然而随着艺术团水平素质的不断提升,对人员素质和时间的要求也愈加严格。

英语系11级的王英翀在艺术团交响乐队担任大提琴手。他说,基础不好的同学如果跟不上乐队的排练,不仅影响到乐队的整体水平,也会影响到自己的心情,并且还会耗费大量的时间来提高业务水准,反而会影响学习生活的其他方面。“如果自己加了一个社团的压力远远大于快乐感和满足感,那从个人角度我是不推荐他加入的。”

赵洪今年与民乐队谈话时曾提出过用组织“学员会”的形式来解决这个矛盾——既不会影响艺术团专业水准,也能尽量满足普通同学的需求。但是场地和指导老师却成为极大的限制因素,赵洪说:“如果我们也能像选修课一样,比如说周二是二队排练,周四是大队排练,那么同一个排练室就可以像实验室一样做到并行了。但如果说大家都希望在一个时间排练,就必须有三个排练室,三个指挥。”而大部分的学生排练都会集中于周末,小小的蒙民伟楼在此时便显得尤为拥挤。

 

协会社团发育不足 艺术引导杯水车薪

杭承政认为,既然艺术团无法承担太多对“大众”的艺术普及,那么艺术协会的地位无疑非常重要。他想着如果能够推进艺术团和协会的联系,吸引更多同学的加入,效果会更好。

舞蹈协会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个成立于2004年的社团,现在有肚皮舞队、古典舞队、摩登舞队、交谊舞队、弗拉明戈舞队、国标舞队等进行舞蹈训练。“我们和艺术团可以说在舞种和面向对象方面都有很好的互补关系吧,能够满足不同同学的需求。”会长陈偲说。

这种合作更加紧密的地方在于,舞协一部分负责人本身就是艺术团团员,请来指导的老师也有艺术团的专业指导老师,舞协会员业务水平过硬的话可以直接推荐到舞蹈队。

然而,并非所有社团都如舞协般幸运,事实上,清华的艺术社团仍然发育不足。在目前清华社团部已经登记注册的162个社团名录中,长长的名单下“艺术”门类的社团只有15个,其中包括舞协、京昆协会、动漫社、街舞社、吉他社等。而如京剧昆曲爱好协会这样比较“小众”的艺术门类,生存尚难,艺术引导的作用就更难达到。

“京剧和昆曲本来就是小众的艺术,爱好者就不多,组织的活动如果没什么新意就很难吸引人参加。现在我们的会员参加的活动基本上就是京剧队每周日的欣赏活动。我们自己的活动来的人就很少,活动组织不太起来。”会长孙可佳说。

“社团这方面确实存在数量少、门类不齐全的问题,清华的艺术类社团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为要建立一个社团并且长期运作,就需要相对稳定的基地和相对专业的指导老师,还要有健全的制度使得社团不会因为人员交替的原因而衰落。”社团部辅导员董丰彦说。社团部对于建立艺术类社团,包括艺术团已有的门类都表示支持。

 

第一课堂课程建设困局难解

无论是艺术团还是协会,仍然未走出学生自我培养、互相影响的“民间”路线,而作为艺术教育真正承担者的清华大学,第一课堂的建设必不可少。

“艺术不仅是自己关起门去练,更多是一种体验和一种学习。”赵洪说,“他们不一定要去做艺术工作者,但艺术可以作为一种修养,一种素质。我们的目标是让所有的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可以提高身心素质。”

12级化工系的纪诚诚幸运地一口气选上了三门艺教中心的课:西方古典音乐文化、歌剧艺术赏析和交响音乐赏析。“看歌剧的时候它的音响和故事感觉很震撼,我认为这种艺术形式很有感染力。”他说,听到《弄臣》结尾时,他忍不住流下眼泪:“之前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听过歌剧,听了这节课后觉得真的很喜欢。”

然而同学们热情虽高,清华的艺术教育课程却显得捉襟见肘。虽然每年已经开设九十多门次的课程,但非艺术团同学可以选修的课程只有二十几门。并且,这些课程以理论欣赏居多,乐器学习类的实践性课程更是少之又少。纪诚诚还想在业余时间学一学古琴和钢琴,“毕竟这两项都是我的爱好,还是蛮想继续钻研下去的。但是学校开的钢琴课不是免费的,所以我还在考虑要不要选。”

赵洪说,实践类的课程受到教学模式的限制。舞蹈教室一次只能容纳40多人,而且器乐教育并不适合大班教学,表演类教学更大都是一对一的。越是小班化教学,对于费用的要求也就越高。越是小班化教学,惠及面也自然越窄。

赵洪有一个设想,是将艺术教育课程如体育课一般建设成必修课。不过最大的困境来源于师资的不足,艺教中心一共十余名教师,每学期的课程总数根本无法满足全校性的需求。赵洪希望能通过新清华学堂来接触更多的艺术家,邀请他们来学校来为艺术课堂做一些普及。然而课程必须有规范性,有些艺术家涉及演出、出国,不能常来上课,这就影响了课程教学和师资队伍的稳定性。

 

艺术教育更待氛围塑造

赵洪将艺术教育分为三个方面:赏析式理论课程、实践类课程以及高级欣赏活动。而新清华学堂的投入运营,对于第三块方向的弥补起到关键的作用。一票难求的火爆局面,也为清华大学的艺术氛围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然而,氛围的塑造还需要时间的考验。“北大百年讲坛做了十三年,在无形中亦培养了艺术氛围和固定的观众群。”赵洪提到,同样一场邀请国家大剧院进行的话剧演出,在北大连演五天场场爆满,而在清华却因个别学生“觉得演的不好”响起一阵退票之声,“所以我想在清华对观众的培养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确实需要我们用普及教育去提升学生和老师在这方面的需求。”

9月20日,清华大学“名家谈文艺”系列讲座正式开讲,讲座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冯远先生建议并提名,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在艺术教育课程之外开辟了另一个场所。同时,新清华学堂也开始开展艺术讲座,并在今年“国际迷你古典”系列音乐会第二场时开始进行“导赏”,即外聘一位相关方面的专家,利用节目开始前的10到15分钟,给观众们介绍即将进行的表演的曲目的风格、特点、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以及观看时的礼仪和注意事项。“没有艺术知识和审美价值的普及,让大家走进剧场还是挺难的。”赵洪说。

纵观国外一流大学,艺术教育地位至关重要。哈佛每个宿舍都配有一架钢琴供同学使用,自1993年起就有全校性的“艺术优先”艺术节,每届艺术节都包括200多个艺术节目,有各种各样、规模不等的艺术创造性活动。

而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曾说:“艺术与科学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谢维和校长也在论述清华艺术教育的意义时也提出:“未来社会将是‘拼接化’的社会,作品的创新不仅是逻辑演绎的过程,更多的是归纳的过程,所以要突破单一学科的界限,用广阔的视野和纵横的创意,把社会上科学的、艺术的等各个方面的事物拼接起来,这对于未来的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