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连载之六十·道具是民间舞蹈必备的“家什”

标签:
转载 |
·《三余斋随笔》连载之六十·
道具是民间舞蹈必备的“家什”
舞龙需要“龙”,舞狮需要“狮”,任何民间舞蹈都需要道具,道具是民间舞蹈必备的“家什”。民俗学家们专门分出一种道具类民间舞蹈,就是因为这类舞蹈,道具在里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扛阁”。
扛阁流行于平度城南郑家张村一带,又称“张村扛阁”。扛阁借助于道具,打造出惊、险、玄、妙的艺术特点。清光绪年间,当地群众吸收了杂技和秧歌的特点,利用一套特制的锻铁道具(由一付Ν型和Х型的铁架相连接),将两个人上下连为一体,看上去象是一壮汉只手托一个天真活泼的儿童在跳舞,这种真真假假的表现手法,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表演形式。“扛阁”源于鲁西南一带的“抬阁”。“抬阁”原用一根约五米长的独木杆,由二人或四人肩抬,所抬有人和物,物为阁、轿、辇、花篮等,人有赃官角色或各种滑稽人物,以各种步伐和技巧,在锣鼓声中有节奏地穿花跑场,表演肩、背、头部的变化动作,进行滑稽表演。郑家张村人在操办“抬阁”时,由于抬杠过长,在街巷中表演不方便,进行了改造,改“抬”为“扛”,命之为“扛阁”。扛阁以8位成年男子扮“八仙”,选8个6至10岁孩子扮“仙童”;八仙在下,仙童在上,利用道具支撑,使受力点落在成年男子肩上,将“N”字的右竖延长,制作一只高高擎起的假手,把仙童固定在“手”上,假借服装的掩饰,看上去,分明就是八位仙人各自只手托一仙童翩翩起舞。扛阁除节庆活动外,农村的红白喜事、祭祀活动均可演出。1992年,根据扛阁改编的《天柱云中阁》,参加“第二届中国沈阳国际秧歌节暨全国优秀秧歌大赛”获“优秀组织奖”等4个奖项;同年,又获文化部第二届“群星奖”铜奖。2007年6月9日,平度扛阁入选青岛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平度地区流行的道具类民间舞蹈还有跑驴、水斗、撅官和假形舞等。
跑驴流行于山东各地。道具为一竹扎的毛驴,头部可活动,腰部中空,下有水裙掩饰,毛驴由一人操作,将毛驴道具套在演员腰部,演员扮农家小媳妇样儿,两手执驴头,前后上下摆动表演;另一人扮女婿,执鞭赶驴演绎“新媳妇走娘家”故事;有的,再加一角色,为农家老者,背粪筐,拿粪叉,跟在驴屁股后面,拾驴粪、接驴粪、挨驴踢,用逗人发笑的风趣动作,表现了生动形象的农家生活。跑驴在平度诸多民间舞蹈演出队中属当家节目。
水斗,平度多有表演者,但在流传过程中渐趋简单化,删去了原本要表达的内容,形成了一群“鱼、鳖、虾、蟹、蚌”踏着节奏扭秧歌的简单形式。水斗的本来面目是表现《白蛇传》中“水淹金山寺”故事,除一群水族外,还应有许仙、白娘子、小青和法海和尚等角色,表现白娘子和小青指挥水族“斗”法海救许仙的场面和爱情故事。水斗失却了原本的形式和神韵,实有抢救、挖掘、整理之必要。
撅官,平度方言为“撅官儿”,流行于平度城东香店一带。其前身称“撅杠”,将一根5米多长的杠子固定在一个横木上,形成“十”字结构,交叉捆绑,不能固定太紧,要达到木杠可上下左右活动的程度,横木梁两端,由二人或四人抬起,杠端坐一赃官,一般选择小男孩或个头小、体重轻的成年男子,端尾有二人控制,或下压、上提,或左右摆动,使上端的赃官高高撅起,时上时下,忽左忽右,以高难度的技巧动作,作诙谐幽默的表演。“撅杠”后来改人抬为小车推,因杠上“撅”的是一小丑模样的赃官,平度人遂改称这种表演形式为“撅官儿”。撅官表现了人民群众痛恨贪官污吏的强烈情绪。
假形舞,指民间舞蹈中一个人借助道具表演两个角色的单人舞蹈形式,如“猪八戒背媳妇”、“老头摔跤”、“姜老背姜婆”等,其主要特点是,每一角色都是半真半假。在“猪八戒背媳妇”中,猪八戒的上半身是假的,下半身是真的;“媳妇”的上半身是真的,下半身是假的,在服装的掩饰下,看上去由猪八戒背着;“媳妇”是孙悟空的化身,表演中猴气十足地斗猪八戒玩儿,妙趣横生。“老头摔跤”中的两个老头也是半真半假,化妆相似,模样相近,表演中面对面“扭”、“打”、“跌”、“滚”,做摔跤状,两个“老小孩”的顽相令人捧腹。“姜老背姜婆”,姜婆上身是真,下身是假,姜老反之;姜婆以“反年龄”手法表演,着花衣,头插花,故作撒娇,折腾姜老,诙谐风趣。此类民间舞蹈,形式小、巧,情节简练,人物幽默,手法夸张,是民间舞蹈中的小品和精品。
(转自:陈传瑜《三余斋随笔》)